“培養人才,就是要讓後浪超越前浪”
【人才強國新征程】
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曉俏
“在高比能電池這條新賽道上,我們(men) 走在了世界前列。”北京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北理工”)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長聘教授黃佳琦說,“科研上的突破,得益於(yu) 學校給了我們(men) 很高的學術自由度。”
前不久,黃佳琦摘得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該獎項兩(liang) 年頒布一次,特別獎隻授予10人。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北理工將始終保持人才引育模式的創新性,以一流引領一流,讓後浪超越前浪。”中國工程院院士、北理工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軍(jun) 強調。
1.“引得來、立得穩、留得住、長得好”
2016年8月,32歲的黃佳琦以預聘副教授身份,加入北理工創新打造的“人才特區”——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
在北京理工大學“青年科學家工作室”項目的支持下,黃佳琦快速組建起學術團隊,並很快從(cong) 兩(liang) 三人發展成為(wei) 一支三十多人的創新團隊。
憑借一係列出色研究,黃佳琦團隊獲得國際同行廣泛關(guan) 注,相關(guan) 論文成為(wei) 所在領域的重要文獻。黃佳琦於(yu) 2018年至2022年連續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並獲得2022年中國顆粒學會(hui) 自然科學一等獎。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北理工高度關(guan) 注人才金字塔的結構重心——青年人才,他們(men) 是學校事業(ye) 發展的源頭活水。”北理工校長助理閻豔說,黃佳琦團隊的突出成績,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折射著北理工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澎湃活力和堅實步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北理工大力推進人事製度改革,構建並實施與(yu) 國際接軌、具有北理工特色的“預聘-長聘-專(zhuan) 聘”聘用體(ti) 係。建立“人才特區”平台,成立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醫工融合研究院等新型機構,創新學科交叉、人才會(hui) 聚、資源集約保障和平台共建共享模式,全力打造“新興(xing) 學科孵化器”“高端人才蓄水池”。構建全球人才選聘體(ti) 係,先後舉(ju) 辦8屆“特立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和“走進北理”活動,赴歐美等發達國家著名高校開展招聘會(hui) 50餘(yu) 場,設立23個(ge) 海外人才工作站。
2022年8月31日,《自然》雜誌刊發了北理工突破傳(chuan) 統物質結構認知的科研成果,該成果的第一作者正是因特立論壇而結緣北理工的青年學者周家東(dong) 。
2020年,周家東(dong) 拒絕了國外大學邀請,來到北理工物理學院執教。“科學沒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他說,“在特立論壇上,我了解了北理工的科研環境和紅色基因,這裏集聚著一批心懷‘國之大者’、誌在為(wei) 國為(wei) 民的科學精英,我願意成為(wei) 其中一員。”
2022年3月,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精神,北理工召開學校人才工作會(hui) ,係統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研究製定《北京理工大學人才強校戰略行動方案》,啟動實施五大人才計劃、五大提升專(zhuan) 項,深化五大改革任務,打造“54321”創新人才金字塔,奮力推進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
如今,北理工已建立起以“頭雁效應”“集聚效應”“倍增效應”“師承效應”為(wei) 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營造了“引得來、立得穩、留得住、長得好”的良好生態。新增選兩(liang) 院院士6位,優(you) 秀青年人才增長16倍,會(hui) 集了一支由30餘(yu) 位院士領銜、170餘(yu) 位學術領軍(jun) 人才和270餘(yu) 位優(you) 秀青年人才組成的高水平人才隊伍,高端人才薈萃“集結號”初顯成效,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更加堅實有力。
2.“激發學生對科研創新的熱愛”
參與(yu) 國家重大重點課題研究6項,擁有授權專(zhuan) 利10項,獲軟件著作權4項……北理工光電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徐辰宇閃亮成績的背後,是紮實的科研素養(yang) 和突出的創新創業(ye) 能力。
研究生期間,徐辰宇牽頭研製的“理明人蟲仿生慧眼”,突破國內(nei) 現有產(chan) 品依賴國外核心器件的限製,構建了視角廣、成像清晰、探測距離遠、成像速度快的高性能感知無人平台。
“近年來,北理工設立了研究生創新實踐替代學分、科研水平與(yu) 創新能力專(zhuan) 項,不斷提升青年一代的創新實踐能力。”北理工光電學院副院長楊健說,“我們(men) 要求學生要勇於(yu) 向‘卡脖子’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發起挑戰,千萬(wan) 不能認為(wei) 發表幾篇論文,就想畢業(ye) ,必須根據專(zhuan) 業(ye) 特點和市場需求,完成一些切實有效的設計開發。”
“培養(yang) 人才,就是要讓後浪超越前浪。”國家級教學名師、北理工機械與(yu) 車輛學院教授閆清東(dong) 認為(wei) ,教師就是要把自己的科研優(you) 勢轉化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的優(you) 勢。他說:“教學與(yu) 科研一樣,不能固守已知,要去創新、要去開拓。隻有激發學生對科研創新的熱愛,才能讓他們(men) 青出藍而勝於(yu) 藍。”
穆罕默德·本·紮耶德國際機器人挑戰賽連續兩(liang) 屆冠軍(jun) ,全國“互聯網+”三年兩(liang) 冠,“RoboMaster”國際人工智能挑戰賽冠軍(jun) ,ICRA國際機器人挑戰賽冠軍(jun) ,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五屆全國總冠軍(jun) ,“挑戰杯”“創青春”大賽金獎,研究生機器人、人工智能、電子設計、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2018年以來,北理工在校研究生累計獲得國際級、國家級高水平競賽大獎160餘(yu) 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競賽獎1100餘(yu) 項。
“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須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wei) 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wei) 保障、以產(chan) 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yang) 一流人才為(wei) 目標的大學創新體(ti) 係。”張軍(jun) 說,“新征程上,北理工將充分發揮科研優(you) 勢,加強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ti) ’發展,作為(wei) 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
3.牢記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使命
部署於(yu) 雲(yun) 南省江城縣的昆蟲雷達,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害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撐,牢牢守住了西南邊境的空中國門。這個(ge) 重大儀(yi) 器的研發團隊,正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理工信息與(yu) 電子學院教授毛二可領銜的新體(ti) 製雷達與(yu) 實時處理團隊。
每天上午8點到12點、下午2點到6點、晚上8點到10點半,準時坐在辦公桌前,雷打不動,連大年初一都不例外。這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帶頭人毛二可堅持了一輩子的作息表,也是一代代北理工人愛國奮鬥的生動寫(xie) 照。
“在北理工80餘(yu) 年的辦學實踐中,一代代教師牢記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使命,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無私奉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理工校長龍騰介紹,北理工近年深入實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著力造就嚴(yan) 愛相濟、潤己澤人的“大先生”,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ye) 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時代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飄浮的地球儀(yi) 、懸空的水龍頭、分區振動的魚洗盆……在北理工良鄉(xiang) 校區物理實驗中心,配合著物理學院青年教授王菲的講解,一個(ge) 個(ge) 有趣的實驗設備極大激發了同學們(men) 的求知興(xing) 趣。“傳(chuan) 道授業(ye) ,教學相長。我願用我有限知識的一線之光,去激發學生們(men) 追尋絢爛光譜中屬於(yu) 他們(men) 的燦爛!”談及教學,王菲這樣說道。
春風化雨,桃李成蹊。秉持著對教學的極致追求,北理工物理學科的教師們(men) 打造了妙趣橫生的物理課堂,引爆了學生們(men) 的科研潛能。2011年以來,物理專(zhuan) 業(ye) 學生獲國家級獎20項、省部級獎105項。一批以美國工程院院士李明軍(jun) 、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微光夜視技術國家重大需求領域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石峰、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得者崔嵬為(wei) 代表的領軍(jun) 人才在行業(ye) 嶄露頭角。
“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必須要培養(yang) 出一流人才。”龍騰表示,“麵向未來,北理工將始終錨定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目標,以創新為(wei) 引領,以人才為(wei) 核心,以機製為(wei) 保障,持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研產(chan) 融合,營造人才培養(yang) 的‘新生態’,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突出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