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禁入女廁非小題大做
1月31日,一女性網友發布視頻,稱自己在哈爾濱旅遊時在地鐵站遇見一6歲男孩上女廁,出言製止遭對方家長持續辱罵,並且不讓自己趕火車。雙方因此事發生激烈爭(zheng) 執,引發當地警方介入,也引起了輿論熱議。(1月31日澎湃新聞)
男童進女廁引爭(zheng) 議,這在輿論場上早就不是啥新鮮事兒(er) 了。日常生活中,麵對此種如廁窘境,不少家長也認為(wei) 帶孩子進異性廁所無需避諱,往往借口“孩子還小”敷衍了事。平心而論,異性家長單獨帶著年齡尚小的孩童出行,頗有不便之處。出於(yu) 安全考慮,在緊急情況時不得已選擇帶孩子進異性廁所,當然可以理解。但就此事來看,在孩子父親(qin) 在場的情況下,仍然將一個(ge) 6歲的男童帶進女廁,再拿“出門不便”“孩子還小”當擋箭牌顯然站不住腳。
父母帶孩子進異性廁所,並非如某些家長所言“無傷(shang) 大雅”。一則冒犯了他人隱私。眾(zhong) 所周知,地鐵站的廁所屬於(yu) 公共場所,且是一個(ge) 極具隱私性的公共空間,處於(yu) 其間的人必然要有明晰的“邊界感”,最大程度減少對他人權益的幹擾和侵害。帶著男童進入女廁,孩子和家長麵上兜不住,如廁者更是尷尬不已。二則也不利培養(yang) 孩子性別認知能力。早有研究指出,學前階段往往是性別角色教育的啟蒙期,孩子一般在3歲之後就逐漸有了性別意識,3到6歲更是性別角色識別的關(guan) 鍵期。換言之,孩子的性別萌芽意識往往比我們(men) 想象中的要更早。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製止男童進女廁也絕非小題大做。倘若家長仍抱著錯誤的思維觀念,放任孩子出入異性隱私空間,對孩子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認知實則有害無利。
如廁窘境出現,從(cong) 來就不是一件小事。往小裏看,事關(guan) 個(ge) 人生活便利;往大裏看,關(guan) 乎城市文明建設。要解決(jue) 如廁難,破題之要還在於(yu) 落實好公共服務建設。縱覽引發公共討論的諸類事件,爭(zheng) 議的源頭往往緣於(yu) 公共資源分配不足。因而。滿足兒(er) 童等特殊人群的需求、解決(jue) 他們(men) 的如廁窘境,總是要回歸到公共資源分配這一問題上來。從(cong) 城市公共設計層麵來考量,在公共場所推進“第三衛生間”落地是當務之急。加快推廣一些有借鑒意義(yi) 的試點經驗,讓更多“第三衛生間”成為(wei) 城市標配,方能切實解決(jue) 特殊人群如廁需求,於(yu) 細微處彰顯城市的人文關(guan) 懷。(付迎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