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群居哺乳動物更長壽
動物的社會(hui) 組織形式能夠影響壽命。2日,記者從(cong) 中科院動物所獲悉,利用係統發育比較分析方法,該所研究人員對近1000種哺乳動物分析發現,群居物種比獨居物種更長壽。相關(guan)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yu) 《自然—通訊》雜誌。
哺乳動物擁有多種社會(hui) 組織形式,比如獨居、成對生活以及各種群居形式。不同哺乳物種的最長壽命具有較大差異,比如一些鼩鼱類最長隻能活2年,而弓頭鯨最多可以活200多歲。
此前,學界對豚尾狒狒等個(ge) 別物種的研究發現,社交聯係強的個(ge) 體(ti) 比社交聯係弱的個(ge) 體(ti) 活得更久。同時,以往的研究還發現,群居能減小被捕食與(yu) 饑餓的風險,這有助於(yu) 增加哺乳動物的壽命。
“然而,社會(hui) 性組織和壽命的跨物種比較研究還很有限。關(guan) 於(yu) 哺乳動物的社會(hui) 組織和最大壽命之間,是否存在協同演化關(guan) 係,目前也不太清晰。”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周旭明坦言,闡明哺乳動物社會(hui) 性與(yu) 壽命之間演化關(guan) 係的分子機製,對理解哺乳動物的演化非常重要,但這些分子機製一直都沒有明確。
此次,研究人員分析了974種哺乳動物,比較了獨居、成對生活、群居三類社會(hui) 組織與(yu) 壽命的關(guan) 係。“我們(men) 分析的群居物種包括亞(ya) 洲和非洲象、環尾狐猴、山斑馬以及菊頭蝠,獨居物種包括儒艮、土豚、東(dong) 美花鼠。”周旭明說。
研究發現,群居物種普遍比獨居物種壽命更長,比如,獨居動物的北方短尾鼩和群居動物的馬鐵菊頭蝠體(ti) 重相近,但最長壽命分別為(wei) 2年和30年左右。“這支持了哺乳動物社會(hui) 組織與(yu) 壽命之間存在協同演化的論點。”周旭明強調。
研究人員還對94種哺乳動物進行了轉錄組分析,並鑒定出了31個(ge) 基因,以及涉及激素和免疫的相關(guan) 通路,它們(men) 與(yu) 社會(hui) 組織和壽命普遍相關(guan) 。
周旭明表示,這項研究表明,壽命的演化依賴於(yu) 社會(hui) 組織的演化,即在哺乳動物中,社會(hui) 組織與(yu) 壽命之間存在關(guan) 聯演化。同時,該研究也為(wei) 闡明群居生活與(yu) 壽命之間演化關(guan) 係的背後的分子機製,奠定了重要基礎。
(記者陸成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