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與漢畫
作者:許結(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漢代騁詞大賦作為(wei) 賦體(ti) 的代表,其體(ti) 式有兩(liang) 個(ge) 顯著特征,一是“體(ti) 國經野,義(yi) 尚光大”,故包羅萬(wan) 象,氣勢恢宏;二是“鋪采摛文,體(ti) 物寫(xie) 誌”,特別重“物類”意識,故能觀物取象,以誇飾描繪見長。所以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強調賦體(ti) “寫(xie) 物圖貌,蔚似雕畫”,朱光潛《詩論》進而認為(wei) 詩歌類似音樂(le) ,辭賦則近於(yu) 圖畫,具有一定的“空間藝術”特征。由此考述漢賦與(yu) 漢畫的創作關(guan) 聯,突出表現在“賦寫(xie) 圖畫”與(yu) “圖證賦文”兩(liang) 端,其中漢賦的描寫(xie) 對圖像的呈現,則具有更為(wei) 廣泛的書(shu) 寫(xie) 及批評意義(yi) 。
“賦寫(xie) 圖畫”源自東(dong) 漢辭賦作家王逸、王延壽父子的言說與(yu) 創作。王逸《天問章句敘》追溯《天問》中圖像描寫(xie) 的緣由,指出:“(屈原)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shu) 其壁,何(嗬)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這是賦寫(xie) 圖畫的考源,其中有兩(liang) 個(ge) 視點:一是觀圖;二是寫(xie) 圖。至於(yu) 漢賦寫(xie) 漢畫,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描寫(xie) 西漢魯恭王劉餘(yu) 所存舊宮室壁畫,最為(wei) 典型。該賦本著“物以賦顯,事以頌宣”的思想,說明賦作描寫(xie) “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xie) 載其狀,托之丹青。千變萬(wan) 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的創作特色。對照賦序所言“觀藝於(yu) 魯”,其“藝”不僅(jin) 包括宮室本身,亦於(yu) 其賦中所述相關(guan) ,也就是其中描寫(xie) 的“雲(yun) 楶藻棁,龍桷雕鏤”之圖像,既有奔虎虯龍、朱鳥騰蛇之飛禽走獸(shou) ,又有“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之神話傳(chuan) 說,以及“黃帝唐虞”“忠臣孝子”之曆史人物等等,這既是真實的圖像書(shu) 寫(xie) ,也是漢人重視賦圖關(guan) 聯的曆史語境。
就創作論來看,漢賦與(yu) 漢畫的互通決(jue) 定於(yu) 賦家對朝廷禮儀(yi) 的描繪,漢大賦的主要創作類型如遊獵、郊祀、京都等,所書(shu) 寫(xie) 的內(nei) 涵均屬漢代朝廷的天子禮。由於(yu) 賦寫(xie) 禮事而呈現於(yu) 禮儀(yi) ,其賦作與(yu) 畫像形成了異質同構的聯係。這又突出表現於(yu) 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漢大賦“體(ti) 國經野”的描繪與(yu) 其重儀(yi) 式的圖案化特征,代表了漢人繪畫與(yu) 辭賦“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例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幅巨型帛畫對天上、人間、地下的構圖描繪,所表現的現世與(yu) 來世,神話與(yu) 物態(參見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有關(guan) T形帛畫、神祇圖的研究,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與(yu) 漢人郊祀賦的神境、遊獵賦的場景、京都賦的物態的全方位呈現極為(wei) 相似。這種宏闊氣象在漢賦中實屬常見,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有關(guan) 鳥獸(shou) 草木、山川形勢、遊獵場景,班固《西都賦》中有關(guan) 未央宮等西京宮室的群體(ti) 構建,張衡《西京賦》中有關(guan) 平樂(le) 觀百戲表演的場景,又無不與(yu) T形帛畫的平麵構圖與(yu) 再現場景有關(guan) 視覺同感。其二,漢賦寫(xie) 作類聚事物的特征,與(yu) 漢代大量的漢畫像石(磚)也可作形象互證。盡管漢大賦作為(wei) 宮廷文學,磚石畫像多屬中下層民俗創作,但其時代的藝術共性則很明顯。張道一《漢畫故事》曾將漢畫分為(wei) “人事故事”“神話故事”與(yu) “祥瑞故事”,兼括漢代曆史、神話與(yu) 民間信仰(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這些類型的描寫(xie) 在漢賦中均有呈現。如果將漢賦與(yu) 漢畫石的藝術主題結合起來考慮,或有互仿與(yu) 共生的性質。
從(cong) 漢畫像石的圖像看漢賦的語象,其創作形態的類似性更多地體(ti) 現在物象與(yu) 主題,這與(yu) “賦者,言事類之所附也”(曹丕《答卞蘭(lan) 教》)相關(guan) 。以寫(xie) 作主題呈現物象來看,漢賦與(yu) 漢畫的類比性突出表現於(yu) 祭祀宴飲、狩獵弋射、樂(le) 舞百戲、宮室建築、車駕出行等方麵。例如遊獵描寫(xie) ,司馬相如《上林賦》的“流離輕禽,蹴履狡獸(shou) 。轊白鹿,捷狡兔。軼赤電,遺光耀。追怪物,出宇宙。彎蕃弱,滿白羽。射遊梟,櫟蜚遽。擇肉而後發,先中而命處。弦矢分,藝殪仆。然後揚節而上浮,淩驚風,曆駭猋,乘虛無,與(yu) 神俱。躪玄鶴,亂(luan) 昆雞。遒孔鸞,促鵕鸃。拂翳鳥,捎鳳凰。捷鵷(見圖1),揜焦朋”的動作描寫(xie) 與(yu) 場景再現,就與(yu) 1992年陝西省榆林市紅石橋鄉(xiang) 古城界村出土東(dong) 漢墓門楣兩(liang) 端的狩獵圖(《中國畫像石全集5·陝西山西漢畫像石》)類似。該圖以山林為(wei) 主,其中有鹿、豬、牛、兔、駱駝,呈惶惶奔逃之狀,所繪飾的飛禽走獸(shou) ,姿態各異。獵手荷篳、執戟,策馬飛奔,張弓追射,各具風姿。畫麵中間為(wei) 車騎出行,一軺一輜,前兩(liang) 導騎,後兩(liang) 從(cong) 騎,軺車與(yu) 輜車之間有十騎吏相隨,也與(yu) 賦文描述相同。這種構象(像)的形似特征,與(yu) 山東(dong) 省嘉祥縣滿硐鄉(xiang) 宋山村北出土的宋山小石祠基座畫像,微山縣兩(liang) 城鎮出土的狩獵·車騎出行畫像石,亦相契合。又如漢代“方相氏”行大儺(nuo) 儀(yi) 戲的風俗活動,在漢賦中出現甚多。張衡《東(dong) 京賦》“爾乃卒歲大儺(nuo) ”一段,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方相氏手持斧鉞,男巫、女巫手執掃帚,眾(zhong) 童子跳著萬(wan) 舞,頭裹紅頭巾,身穿黑衣服,在方相氏和巫覡的帶領下,以桃弧、棘矢射殺厲鬼,最後持炬火,逐疫鬼投洛水中,使不複度還等情節,並以桃木作木偶,以鬱壘、神荼執葦索捕捉漏網之鬼,以祈盼宮廷王室的安寧與(yu) 社會(hui) 的平安。這與(yu) 《周禮·方相氏》《後漢書(shu) ·禮儀(yi) 誌》的記載高度一致。這種儀(yi) 式表演同樣呈示於(yu) 漢畫,現僅(jin) 存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畫“方相氏圖”(局部),賀西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yu) 研究》認為(wei) 畫麵上的偉(wei) 岸怪物就是行儺(nuo) 儀(yi) 時的方相氏。驅除災害,祈求福祥,成了漢賦與(yu) 漢畫文圖共生的主題。
漢人雖然沒有“以圖繪賦”的創作,但以漢代帛畫與(yu) 磚石畫圖案對應漢賦“寫(xie) 物圖貌”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以圖證賦的意義(yi) 。後代出現的漢賦圖像,如晉人戴逵的《南都賦圖》,劉熙載《藝概·賦概》即謂:“戴安道畫《南都賦》,範宣歎為(wei) 有益。知畫中有賦,即可知賦中宜有畫矣。”又如自晉人衛協作《上林苑圖》,繼後南宋趙伯駒繪《上林圖》、明仇英摹寫(xie) 《上林圖》。題詠《上林圖》的詩文也隨之而出,如胡敬品讀“元人《上林校獵圖卷》”即謂:“絹本,青綠畫。洪波巨浸,層巒疊嶂……首寫(xie) 岩鬆磵屋,中坐子虛、烏(wu) 有、亡是公三人,為(wei) 斯賦緣起。次寫(xie) 紫淵丹水,跳沫騰波……次寫(xie) 離宮別館,彌山跨穀……次寫(xie) 蜺旌雲(yun) 旗,天子校獵……次寫(xie) 七校紛陳……次寫(xie) 張樂(le) 層台……次寫(xie) 解酒罷獵……”(《西清劄記》卷二)其中說明圖畫的場景,正是賦文語象的圖寫(xie) ,這也是漢賦與(yu) 繪畫的關(guan) 聯與(yu) 衍展。
回到劉勰的漢賦“蔚似雕畫”說,通合於(yu) 他的“立賦之大體(ti) ”,即“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結合其論繪語如“寫(xie) 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文心雕龍·物色》),並及文章與(yu) 圖畫的關(guan) 係如“繪事圖色,文辭盡情”(《定勢》)、“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情采》),其中“隨物”、“圖色”與(yu) “形文”,均與(yu) 賦體(ti) 符契。後人評點漢賦的寫(xie) 作特色,亦嚐以繪法說賦,如明代孫鑛評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一段雲(yun) “句錘字煉,鑄成蒼翠之色”;清代何焯評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俯仰顧盼”一段雲(yun) “乃就中之所見詳寫(xie) 之,先結構,次雕鏤,次圖畫也”;方伯海同評前賦雲(yun) “即象以求理,象明而理亦明”,或言“蒼翠之色”,或言“雕鏤”之功,擬繪畫以評漢賦,則非常明顯。如此以“繪”論“賦”批評觀的形成,究其根本,仍在漢賦創作與(yu) 圖像意識相契合的基本特征,那就是以構象之法寫(xie) 物與(yu) 圖貌,以設色之法寫(xie) 場閾與(yu) 景觀。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論漢賦說“其變幻之極,如滄溟開晦;絢爛之至,如錦霞照灼”;近人張世祿《中國文藝變遷論》說“吾國文字衍形,實從(cong) 圖畫出,其構造形式,特具美觀。辭賦宏麗(li) 之作,實利用此種美麗(li) 字形以綴成”,皆取“圖貌”之大觀。所以我們(men) 品讀漢賦與(yu) 漢畫,宜乎大中見小,明辨其構象法是在由無數“個(ge) 像”組成的宏大圖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