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積極探索數實融合發展新路徑

發布時間:2023-02-14 10:32: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龍海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逐漸成為(wei) 改變未來產(chan) 業(ye) 形態、塑造全球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關(guan) 鍵力量,為(wei) 開辟產(chan) 業(ye) 新領域新賽道提供新機遇。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融合程度不斷提升,是市場需求拉動、科技創新驅動、數字產(chan) 業(ye) 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支撐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要充分把握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抓住全球產(chan) 業(ye) 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探索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融合新路徑,為(wei) 高質量發展強根基、添活力。

  要素融合是數實融合的前提條件。生產(chan) 活動的開展需要生產(chan) 要素的投入,而早期生產(chan) 活動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等生產(chan) 要素。隨著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的融合逐步從(cong) 消費領域轉向生產(chan) 領域,數據與(yu) 其他生產(chan) 要素的融合變得更加重要,這取決(jue) 於(yu) 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成熟和商業(ye) 化應用程度。數據對於(yu) 包括製造業(ye) 在內(nei) 的國民經濟各行業(ye) 創造價(jia) 值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並深刻影響著生產(chan) 函數的實際效用。但也應看到,不同行業(ye) 、不同區域、不同群體(ti) 之間的數字化基礎不同,發展差異明顯。數據改造生產(chan) 函數必須建立在已有數字化基礎上,從(cong) 要素替代、效用倍增、性能提升、投入延展等方麵逐步深化對數實融合的認識。

  技術融合是數實融合的重要內(nei) 容。數字技術是應用牽引的技術形態,應用頻率越高、範圍越廣、程度越深,數字技術發展水平也就越高。推動數實融合的有力結合點,就是要通過技術融合建立製造業(ye) 應用場景與(yu) 數字產(chan) 業(ye) 之間的聯係,突破數字領域基礎技術和關(guan) 鍵共性技術,不斷滿足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需求。長期來看,製造業(ye) 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產(chan) 業(ye) 數字化,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軟件定義(yi) 、數據驅動、平台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特征日趨明顯。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企業(ye) 數字素養(yang) 和應用技能普遍較高,對數字化應用需求旺盛,各類最前沿的技術難題、最廣泛的數字需求、最豐(feng) 富的數據資源、最多樣的應用場景都集中在以製造業(ye) 為(wei) 代表的實體(ti) 部門。把應用場景建立起來,新技術、新產(chan) 品的落地驗證和迭代升級就有了數字試驗空間,由此可能會(hui) 催生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全球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和數字企業(ye) ,為(wei) 數字產(chan) 品和服務提供新的可能。

  物理融合是數實融合的關(guan) 鍵載體(ti) 。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ye) 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成為(wei) 聯通物理空間和虛擬世界的載體(ti) ,有利於(yu) 推進跨行業(ye) 跨界融合和互聯互通。目前,我國具備行業(ye) 、區域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超過150個(ge) ,重點平台工業(ye) 設備連接數超過7900萬(wan) 台套。通過與(yu) 製造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部門深度融合,進而在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ye) 生態上推動創新發展,能夠實現對人、機、物、係統等全麵連接。麵向未來,工業(ye) 元宇宙將可能成為(wei) 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強交互、深融合的新載體(ti) 。要繼續通過數字有機聯接形成具有公共屬性的基礎設施,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

  流程融合是數實融合的核心要義(yi)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ye) 原有流程的運行模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構建“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端到端流程,將驅動新一輪流程再造和優(you) 化。大型工業(ye) 企業(ye) 通過“業(ye) 務協同+數據共享”的數字化流程促進高效協同,使得生產(chan) 係統越來越具有自感知、自學習(xi) 、自決(jue) 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真正做到以用戶為(wei) 中心。在此過程中,業(ye) 務流程和管理流程貫通,同時與(yu) 數據倉(cang) 形成環流,形成數字表達的主流程,對接所有的子流程,推動生產(chan) 係統一體(ti) 化大協同。流程融合進入與(yu) 數據、技術、物理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新階段,進一步推動製造業(ye) 向著智能化、個(ge) 性化、網絡化、數字化方向轉型升級。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