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毀隱匿證據、訂立攻守同盟……對抗組織審查失去的是自救機會
銷毀隱匿證據、訂立攻守同盟……對抗組織審查失去的是自救機會(hui)
相信組織是唯一正確出路
2月13日,雲(yun) 南省屬國有企業(ye) 原專(zhuan) 職外部董事陳文山被開除黨(dang) 籍和公職,通報指其“拒絕組織多次教育挽救,毫無敬畏之心,對抗組織審查調查”;2月6日,海南銀保監局原一級巡視員秦會(hui) 忠被“雙開”,通報指其簽訂虛假協議、借條以掩蓋涉嫌犯罪事實……2月以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報的黨(dang) 紀政務處分信息中,有多起都提到了“對抗組織審查”。
對黨(dang) 忠誠老實,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首要的政治品質。在正風反腐高壓態勢下,仍有部分違紀黨(dang) 員幹部故意隱瞞事實、作出虛假承諾,對組織的挽救無動於(yu) 衷、執迷不悟,企圖耍“心眼兒(er) ”掩蓋事實真相,對抗組織審查,妄想蒙混過關(guan) 。
梳理相關(guan) 案例可以發現,對抗組織審查最常見的方式是與(yu) 相關(guan) 利益人串供、隱匿證據。“他先打感情牌說這麽(me) 多年工作關(guan) 係處得不錯,然後又威脅我,讓我們(men) 為(wei) 他考慮,風頭一過還是由他來管我們(men) 。教唆我編造謊言,還告訴我如果實在不會(hui) 撒謊,就將手機關(guan) 機,躲著調查組。”這是一段檢舉(ju) 被調查人威脅、教唆證人撒謊躲避調查組詢問的證人證言。2022年8月,該被調查人黑龍江省嘉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原四級主任科員魏雪坤被“雙開”。
“串供通常有三種情況:利用職權型、攻守同盟型以及背鍋頂包型。”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案件審理室副主任肖文鮮告訴記者,有的違紀違法人員在案發後,利用手中權力負隅頑抗,要求下屬或者單位財務、司機等人對外保守秘密或者對外統一不實口徑。攻守同盟型多發於(yu) 行賄受賄雙方之間,受賄者找到行賄人進行串供,偽(wei) 造、隱匿證據,企圖蒙混過關(guan) 。還有些違紀違法人員威脅利誘他人為(wei) 自己背黑鍋,比如讓下屬或者其他親(qin) 屬朋友主動承攬責任,轉嫁責任、轉移視線、混淆視聽。
銷毀、轉移、隱匿證據是對抗組織審查的慣用手法。浙江省桐廬縣合村鄉(xiang) 原村鎮建設和生態環境辦公室主任樓宇在主動投案前,將聯係工程老板並收受賄賂的手機卡扔進小區下水道,並將與(yu) 他們(men) 的聊天記錄全部刪除。
“被調查人之所以會(hui) 有對抗組織審查的行為(wei) ,主要是企圖掩蓋違紀違法事實、逃避組織查處,本質上反映的是黨(dang) 員對組織不忠誠不老實。”黑龍江省嘉蔭縣紀委監委第六審查調查室負責人蘇宇認為(wei) ,釋紀說理、喚醒初心,從(cong) 根本上破除被審查調查對象的僥(jiao) 幸心理,是防止其對抗組織審查的關(guan) 鍵所在。
嘉蔭縣紀委監委針對具體(ti) 案情和審查調查對象的個(ge) 人特點進行畫像,對主動配合組織審查調查的政策進行介紹,讓審查調查對象意識到對抗絕無出路,逐步突破被審查調查對象心理防線。
無論何種對抗組織審查的形式,其目的都是掩人耳目、混淆視聽、逃避組織懲處,掩蓋不了違紀違法的本質。在黨(dang) 紀國法麵前,任何對抗組織審查的“負隅頑抗”不僅(jin) 不能逃脫罪責,反而會(hui) 失去自救時機。
“事實不會(hui) 騙人,要從(cong) 客觀事實中的不合理、不尋常處出發,撕破對抗組織審查行為(wei) 的層層麵紗。”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紀委監委監督審查技術室副主任徐虹介紹,在查辦某違規從(cong) 事營利活動案件過程中,曾運用大數據手段精準識別對抗組織審查的行為(wei) 。
虎丘區黨(dang) 員幹部吳某被舉(ju) 報違規從(cong) 事營利活動,為(wei) 某公司實際控製人。但談話過程中,吳某拒不承認公司實質是其開辦經營,且公司工商登記資料中注冊(ce) 股東(dong) 也並非吳某,審查工作一時陷入僵局。履行嚴(yan) 格的審批程序後,辦案人員依托江蘇省紀委監委設立的大數據查詢研判中心虎丘區分中心開展信息查詢,對資金輾轉從(cong) 公司賬戶流向吳某本人賬戶的全過程進行取證固定。麵對充足證據,吳某最終承認自己才是公司的幕後股東(dong) 。
在行賄受賄案件中,除了重點調查受賄幹部,精準把握行賄人的心理也有助於(yu) 攻破“攻守同盟”,打破對抗組織審查的幻想。
“對於(yu) 一些企業(ye) 行賄人,我們(men) 通過政策法律宣講、親(qin) 情倫(lun) 理感化,耐心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們(men) 揭發受賄人罪行。”上海市寶山區紀委監委第六審查調查室副主任張曉林介紹,在此基礎上,“懲”“教”並行,標本兼治,促進親(qin) 清新型政商關(guan) 係的構建。(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沈東(dong) 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