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課堂“一日三餐”中調配“創新營養”

發布時間:2023-02-21 10:1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探索】

  作者:呂文清(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hui) 創新教育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理事長,華南師範大學人工智能與(yu) 課堂教學交叉中心研究員)

  前不久,有學生給課本“找碴”“挑錯”,其背後的創新意識受到專(zhuan) 家肯定。進一步探討研究如何讓創新教育成為(wei) 課堂的“一日三餐”,普種“拔尖創新人才”根苗,對加快推進人才強國建設意義(yi) 重大。特別是又逢ChatGPT橫空出世,新一代人工智能崛起,全球性教育大變革也會(hui) 緊隨而來,強化創新教育更顯得刻不容緩。

  從(cong) 提問入門,讓創新成為(wei) 可能

  創新素質的基礎是學會(hui) “提問”,“問題”是創新的錨點,基礎階段的創新教育先要教孩子“提問”。擴展到課堂“一日三餐”,如何教會(hui) “提問”?應強調三個(ge) 策略:一是情境化策略,把課本內(nei) 容還原成有型質、可玩味的物事,為(wei) 學生觀察、發現和審視問題創設情境,促發學生主動探尋真問題,使發問言之有物。二是經驗化策略,把課本內(nei) 容跟學生的生活經曆和原有知識聯係起來,使其在深度理解事物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加工、梳理、概括,調動已有經驗、知識及所有資源,為(wei) 新的學習(xi) 搭建台階,提供支架。三是情感化策略,把課本內(nei) 容變為(wei) 學生真關(guan) 心、有責任的事件,為(wei) 發問注入內(nei) 生動力。缺少情感連接,孩子們(men) 大腦不在線,是提不出真問題的。

  觀察一些國家的課堂,學生提問五花八門,往往“料”很足。其原因除了鼓勵互動的課堂環境外,主要得益於(yu) 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真實操作、真實討論,以及雷打不動的周末社區活動。正是這樣不斷引導,孩子們(men) 習(xi) 慣提取生活世界大數據,所以腦洞越來越大,算力越來越強,算法越來越多,創新腦在“一日三餐”中養(yang) 成。

  強化思維進階,讓創新芯片自然生長

  創新素質的內(nei) 核是發展思維。目前學界對思維教學已有共識,課堂操作也已有改觀。有的學校進一步關(guan) 注高階思維,有的強調計算思維、批判性思維培養(yang) 等。怎樣促發學生的思維進階?這裏提示三個(ge) 維度和三個(ge) 線路:一是從(cong) 學生的學習(xi) 和課程內(nei) 容的關(guan) 係維度,拎清“他是誰—他從(cong) 哪裏來—他到哪裏去—他可怎麽(me) 去—他需什麽(me) 支持—他的進階怎麽(me) 檢測和優(you) 化……”這條線,為(wei) 每個(ge) 孩子進行個(ge) 性化定位,設置專(zhuan) 業(ye) 通道;二是從(cong) 學生的學習(xi) 與(yu) 教學進程的關(guan) 係維度,拎清“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怎麽(me) 辦—辦到什麽(me) 程度—怎麽(me) 檢測—下一個(ge) 上升螺旋怎麽(me) 設計……”這條線;三是從(cong) 學生的學習(xi) 與(yu) 神經結構塑造的關(guan) 係維度,拎清“原始思維—單點思維—結構思維—係統思維—複雜思維—創造思維……”這條線,幫學生搭建上升旋梯和發展通道。

  進入21世紀,各國都特別強調思維教學,從(cong) 學生發展標準、課程係統到測評方法,進行了係統性更新。如國際學生素質測評中,有一個(ge) “地鐵路線優(you) 化選擇”的數學問題——從(cong) A站到F站,有幾條交錯線路,有的施工,有的頻次不同等,讓選一個(ge) 最優(you) 方案。這一問題涉及知識、經驗、建模、讀圖、計算等多個(ge) 學科和多項技能,哪個(ge) 方麵含糊都難得分。那些沒坐過地鐵,特別是農(nong) 村沒見過地鐵的學生怎麽(me) 辦?我們(men) 曾做過專(zhuan) 題探討。大家提出要了解學生經曆了什麽(me) ,對學生的認知、經驗和建構能力等進行專(zhuan) 業(ye) 判斷,然後作出教學決(jue) 策。操作中要搭建“經驗”支架,補充必備知識信息,練習(xi) 地鐵運行圖閱讀技能,建立思維結構等。讓思維有序進階,關(guan) 鍵是“階梯”要搭得不高不低,正好讓學生努努力能跨上去,並適時循序加碼,調配更高的梯子。

  高度重視原理教學,讓學生獲得可擴展的創造力

  創新素質成於(yu) “原理”通透。從(cong) 全球總體(ti) 看,基礎教育大致經曆了知識型—能力型—素質型—創新型等幾個(ge) 階段,課程教學重心也隨之轉換和更新。美國2000年就率先轉入創新型教育模式,其樣態主要為(wei) “工作型課堂”“項目式學習(xi) ”“跨學科實踐”。這些我們(men) 不少學校也在做,但總做不到位,原因又多歸為(wei) 班額大、課時短、資源少等。筆者認為(wei) ,主要原因是沒發現其創新密碼。其實在這些教學行為(wei) 的最裏層,都包裹著一根“金線”——原理教學。

  怎樣強化原理教學?這裏舉(ju) 兩(liang) 個(ge) 例子:如在美國東(dong) 海岸,我連續10年跟蹤過一個(ge) 麻州的普通學生,她二年級有道數學作業(ye) 題是“4×8=?”,共設五問——①4×8是什麽(me) 意思?②填塗4×8關(guan) 係圖(旁邊附有4×8計算原理圖),③寫(xie) 個(ge) 4×8的故事,④做一個(ge) 4×8的統計表,⑤用多種方式計算4×8=?我認為(wei) ,這是一種全景式的原理教學。她有一次寫(xie) 作得了高分,被老師作為(wei) 範例,很高興(xing) ,我問她為(wei) 什麽(me) 能得高分?她把作業(ye) 本最後貼著的寫(xie) 作評價(jia) 標準給我看,是逐條對照講解和分析。這說明什麽(me) ?他們(men) 不但老師研究標準,學生也已經能夠根據課標創造性學習(xi) 了。她6年級時寫(xie) 了一本詩集,錄有她一學期持續創作的8首詩,算是“學期研學項目”,自主安排完成。這本詩集樣子很原始,純手工製作,每首詩都配了符合主題的插圖,設有彩色封麵,還有目錄、題記,作品要素齊全、規範。這裏有眾(zhong) 多創新元素。再如2017年5月我在加州的帕勞奧托學區做交流訪學,當時他們(men) 正在改編K12數學教材,學區負責人說,原先的課本雖注重跟生活經驗結合,但出現了散、亂(luan) 、淺的問題,改編著力點是:加深內(nei) 容難度;加強邏輯體(ti) 係;突出原理教學。這給我衝(chong) 擊很大。因為(wei) 當時我們(men) 正在學習(xi) 美國理念,減輕教材難度,而美國為(wei) 什麽(me) 轉向了?是為(wei) 創新而改。矽穀怎樣繼續保持全球科技領導地位?需要培育更高端的創新元素——知識創新和原理穿透。矽穀引領全球,前期主要靠技術研發創新,未來需要靠原理創新,創新的根基在中小學課堂,要讓原理從(cong) 學生大腦裏自然生長出來。

  反觀我國給課本挑錯的幾個(ge) 學生,也都是在更高維度審視問題,運用原理穿透、知識聯結、概念轉換、邏輯推理等高階能力解決(jue) 問題。所以應特別強調重視原理教學,把原理弄透徹,讓創新有源頭活水。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