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創新教育,重在解放天性激發熱情

發布時間:2023-02-21 10:1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近幾年,發現上億(yi) 年前的生物遺跡,不再是科學家的“專(zhuan) 利”:2022年夏,南昌市東(dong) 湖區豫章小學的一名學生在野外觀鳥時在路邊石堆中發現了“拓印”於(yu) 石塊上的植物化石。無獨有偶,2021年濟南一位10歲小學生在野外遊玩發現大麵積古生物化石;廣東(dong) 一位初三畢業(ye) 生在一片工地裏發現恐龍足跡。這些發現,均被古生物相關(guan) 專(zhuan) 家予以證實。

  善於(yu) 發現,需要一雙慧眼;善於(yu) 創造,需要創新素養(yang) 。尋前人所未尋,創前人所未創,創新素養(yang) 關(guan) 係著能否自主培養(yang) 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也是檢驗素質教育成果的試金石。那麽(me) ,有效激發青年學生創造性的教育究竟有哪些“新的可能”?記者進行了采訪。

  創新意識 沉浸式、探索式學習(xi) 環境激發創意

  一天下午,南昌市朝陽小學的STEAM空間,上演著“摩拳擦掌”和“絞盡腦汁”的一幕——科技輔導員組織學生在上創意編程課。不一會(hui) 兒(er) ,有的學生做出了一個(ge) 看家機器人,有的學生搭出了一個(ge) 推磨機器人,還有的學生拚裝出足球機器人。拚裝結束後,一場“機器人球賽”哨音吹響,學生不時調整著機器人的位置和速度,“賽場上”歡呼聲一片,加油聲不斷。

  在這個(ge) STEAM空間,不僅(jin) 配置了多台自主式機器人套件、3D打印設備,幫助學生了解基礎人工智能的編程,還提供了光、熱、聲、電、磁這幾類別具一格的“玩具”。孩子們(men) 在光的天空和各種“鏡子”一起玩;在熱的空間和會(hui) 變化的“顏色”一起玩;在聲音的世界和各種“鳥兒(er) ”一起玩;在電的海洋和“手搖發電機”一起玩;在磁的場域和神奇的“磁鐵”一起玩……他們(men) 可以充分調動感官,玩出“與(yu) 眾(zhong) 不同”。

  全新的探索式學習(xi) 也體(ti) 現在日常教學中。在朝陽小學的VR創新體(ti) 驗課堂,一群戴著VR眼鏡的孩子們(men) 正手舞足蹈,時不時發出陣陣尖叫聲和歡笑聲。此刻,孩子們(men) 正在通過VR技術探索神奇的恐龍世界。南昌市西湖區打造的VR創新體(ti) 驗課堂以教學軟件為(wei) 核心,附以3D展示設備,提供具備虛擬現實教學、答題互動等功能的創新教室,配備了根據大綱分布的3D視頻和課件資源,覆蓋小學、初中以及高中數理化生地等學科。

  “VR教學完全不拘泥於(yu) 教科書(shu) 上那一段段的概念描述,解放了學生們(men) 的雙眼、嘴巴、手和思維,可以讓學生探索不同的世界,實現傳(chuan) 統課堂無法實現的學習(xi) 體(ti) 驗。”朝陽小學教務處主任何晶表示,借助VR教學,學生可以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可視化”體(ti) 驗,從(cong) 而輕鬆理解複雜的概念、理論,更快消化難懂的知識點。“對學生而言,有的時候一段視頻或一次體(ti) 驗,勝過千言萬(wan) 語。”

  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相比何晶對學生自由探索的重視,雲(yun) 南省會(hui) 澤縣茚旺中學教師趙慶準更注重科學思維和探索過程。

  “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離地;送行二步與(yu) 人齊,五尺人高曾記;仕女佳人爭(zheng) 蹴,終朝笑語歡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長有幾?”在講授“勾股定理”一課時,趙慶準設計了這樣一道探究思考題。“大家看看這段文字講了什麽(me) ?有一秋千,靜止時,踏板離地1尺,將它往前推送10尺,秋千的踏板就和人一樣高,這個(ge) 人的身高為(wei) 5尺,如果這時秋千的繩索拉得很直,試問它有多長?”

  “這道題取材自數學家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統宗》,用一首通俗易懂的古詩作為(wei) 典例,旨在提高學生學習(xi) 興(xing) 趣,感受古人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分析和解決(jue) 數學問題的過程,體(ti) 會(hui) 數學知識與(yu) 實際生活的密切聯係,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趙慶準表示。

  “科學的概念、定理等都是前人定義(yi) 、歸納的,要培養(yang) 創新思維,首先要重視探索發現的過程。”趙慶準分析,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高等心理特征,重視歸納、演繹推理思維方法,設置科學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與(yu) 問題有關(guan) 的情境過程,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研究的熱情。

  創新氛圍 校內(nei) 課程社團平台助力靈感生發

  張興(xing) 逸是北京八中大興(xing) 分校高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在生活中,他發現獨居老年人越來越多,缺少互動陪伴。擁有一些編程基礎的他便想發明一台可以陪老人下棋的智能機器人,通過人機交互,緩解他們(men) 獨自在家的苦悶。

  然而,萬(wan) 事開頭難,在確立了研究方向,他很快遇到了難題——機器是三維的,棋盤是二維的,怎麽(me) 解決(jue) 編程問題?怎樣才能讓機械臂靈活起來?在學校社團輔導老師劉維維的幫助下,他反複思考、不斷探索,最終完成了將視覺處理係統、算法係統、動作執行機構三大部分有機結合的設計構想。

  “在設計過程中,我通過查閱網絡平台,搜索相關(guan) 的文獻資料,明確任務中心和疑難點,了解了機械臂的主要結構與(yu) 各部件對應功能,以及在製作博弈算法處理係統時會(hui) 遇到的困難。通過網上查詢相關(guan) 機械臂論文、實際考察、製作實物、編程並不斷調試,最終完成這件作品。一次次發現問題、探究學習(xi) 、攻克難題,不僅(jin) 自己的處事能力提高了,對科技也產(chan) 生了更濃厚的興(xing) 趣。”張興(xing) 逸說。

  據劉維維介紹,近年來,在大興(xing) 區“遠航計劃”推動下,北京八中大興(xing) 分校不僅(jin) 設有人工智能、金鵬創新、航模、生物組培等專(zhuan) 項科技社團,每年還會(hui) 舉(ju) 辦校園科技節活動,並積極組織社團學生參加國家級、市區級的科技競賽。

  “經過這次‘車內(nei) 酒駕識別係統’的研究發明,我學習(xi) 到了更多的專(zhuan) 業(ye) 知識,並能加以運用。雖然在此過程中,經驗尚不豐(feng) 富的我總是難以發現方案中的漏洞,比如車內(nei) 他人飲酒會(hui) 不會(hui) 導致酒精傳(chuan) 感器檢測出現偏差等。但是在反複的檢查和實踐中,我考慮問題更加全麵、係統,也更體(ti) 會(hui) 到科技創新中嚴(yan) 謹的重要性。”上海市盧灣中學八1班的學生陳冠佑說。他設計的“一種車輛安全裝置——酒駕識別係統”在第37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

  “人人有課題、人人會(hui) 研究”,作為(wei) 黃浦區創新教育標杆培育校,學校在六七年級每周的科創課中全麵普及創新探究的基本方法,鼓勵學生撰寫(xie) 課題研究報告。在科創課的基礎上,學校廣泛發動對課題研究有興(xing) 趣有特長的學生進入學校創新課題社團,在課題指導老師和專(zhuan) 家的引領下,進一步深入課題探究,發掘、推薦其中優(you) 秀的課題申報參賽。

  “科技創新教育要依托課程,借助社團活動的空間和平台,融合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藝術等學科知識,才能生根發芽,才能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學生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劉維維說。

  創新通道 激發每個(ge) 個(ge) 體(ti) 的內(nei) 在創造性

  “創新是很綜合的素養(yang) ,絕不是某一個(ge) 方麵有特殊天賦所能定義(yi) 的。如果我們(men) 的課程不夠多樣化、教學管理和學製不夠靈活,顯然會(hui) 限製學生的發展,但個(ge) 性化的培養(yang) 環境到底個(ge) 性化到什麽(me) 程度,這個(ge) 問題不少國家都在探索,到現在也難說有了很成功的模式。”中國教育科學院教育體(ti) 製機製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烽分析。

  王烽認為(wei) ,無論是選課走班、個(ge) 性化作業(ye) ,還是各種興(xing) 趣社團、小組,以上探索都是非常有價(jia) 值的,但他們(men) 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就是“升學魔咒”。“不管有多少探索,最終還是看在激烈的升學競爭(zheng) 中能否出類拔萃,換個(ge) 說法就是,應試教育‘綁架’,讓這些試驗落地艱難。”王烽說。

  王烽表示,考試招生製度改革一直嚐試為(wei) 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能的孩子留出通道,但實行起來非常困難,主要原因還是與(yu) 通行的總分錄取模式有關(guan) 。“在高考總分之外,其他標準的使用是非常敏感和謹慎的。當把初步甄選的權力交給地方或學校的時候,他們(men) 總是傾(qing) 向於(yu) 選出‘高大全’的學生。”

  記者注意到,伴隨著教育評價(jia) 改革,已經有部分地區將創新能力在升學評價(jia) 中“賦值”。上海市在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實施辦法》中將創新精神與(yu) 實踐能力,納入記錄和評價(jia) 內(nei) 容,並引導在滬招生院校參考使用。山東(dong) 省教育廳2021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學生創新素養(yang) 培育體(ti) 係建設的意見》提出“探索建立對學生研究性學習(xi) 、項目化學習(xi) 、課題研究等優(you) 秀成果的省級認定機製,可在各類考試尤其是中考中予以體(ti) 現”。但評價(jia) 結果如何科學公平運用和體(ti) 現在招錄環節,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高考的學業(ye) 水平選課,實質上解決(jue) 的就是升學選拔標準如何更加個(ge) 性化和靈活化的問題,但總分錄取模式難以打破,因為(wei) 那就意味著招生學校要有更大的自主權。目前,我們(men) 為(wei) 特殊人才開辟任何一條培養(yang) 或升學的通道,都有吸引很多人趨之若鶩,甚至發展成新的利益鏈的風險。”王烽分析,“為(wei) 特殊人才開辟特殊通道,最終的解決(jue) 方案還是把權力交給招生學校,至於(yu) 機製如何健全才能確保公平、不腐敗、不泛化,我想隻要下定決(jue) 心總是會(hui) 有辦法的。”

  王烽同時表示,一些地區、學校的創新人才培養(yang) 實驗,以高度組織化的模式對“超常兒(er) 童”進行管理,開展統一的強化培訓,在班級內(nei) 部強調各種競爭(zheng) 競賽,以形成名校錄取率的“轟動效應”,這與(yu) 創新人才培養(yang) 實際上是背道而馳的。“我認為(wei) ,創新人才的特質涵蓋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智力因素並不是最重要的,因而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甚至有的時候培養(yang) 過程結束,我們(men) 都很難定義(yi) 誰就是創新人才。所以,麵向每個(ge) 孩子優(you) 勢特長的、更加個(ge) 性化的、讓學生有更多自我發展和選擇機會(hui) 的教育,才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應當發現每個(ge) 孩子的優(you) 勢和特長、重視每個(ge) 孩子的個(ge) 性發展。”

  “給‘創新人才’特殊的發展通道,實際上是要在很早時候就把人界定,某某是創新型人才,某某不是,這是違背人才成長規律的。每一個(ge) 人其實在天性上都有創造性,而激發他的創造性,需要他所在的家庭、學校,所處的社會(hui) 創造相應的環境。”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說。“這個(ge) 環境當中最關(guan) 鍵的,就是要給每個(ge) 個(ge) 體(ti) 充足的自主安排的時間,或者說是一種整體(ti) 的自由,這樣,即使成長過程中遇到波動、挫折,他最終也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創造性能夠充分發展的人。”儲(chu) 朝暉分析。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