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互聯中,激發日常生活的智慧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業(ye) 之物聯網】
在萬(wan) 物互聯中,激發日常生活的智慧
——走近物聯網青年從(cong) 業(ye) 者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李丹陽
物聯網不是新概念。
西方學者早在1999年已給物聯網下了定義(yi) ,並預言21世紀中國將成為(wei) 物聯網的領跑者。
預言在中國大地上逐步得以印證。據工信部消息,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18.45億(yi) 戶,占全球總數的70%。
如今,數以億(yi) 計的智能設備和邊緣智能設備已經出現在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各個(ge) 角落。在物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的浪潮裏,有一群年輕的弄潮兒(er) ,把萬(wan) 物互聯的思路用在了日常生活的場景中,讓人們(men) 的生活不僅(jin) 擁有一個(ge) 越來越便利的當下,也醞釀著一個(ge) 充滿智慧的未來。
1.讓物“開口”,同物“對話”,與(yu) 周圍默契關(guan) 聯
表麵上看,80後青年、數字政府住建行業(ye) 解決(jue) 方案負責人朱強的工作是將物聯網等科技手段用於(yu) 城市建設,但這樣描述顯然不足以道出他心裏“理工男的浪漫”。
“實際上,我與(yu) 城市裏的‘物’對話。它們(men) 用特定的信息、數據表達自己,我聆聽它們(men) 、理解它們(men) ,然後轉化成相應方案。”朱強說,“這很有趣!”
物聯網,從(cong) 朱強的視角去理解很簡單——世界上各種物理的、虛擬的事物,大到整個(ge) 城市、樓房,小到手表、鑰匙,隻要在裏麵嵌入微型感應器後接入網絡,就可以讓它們(men) “開口”。這樣一來,人與(yu) 物能“對話”,物與(yu) 物也能“交流”,人們(men) 便能更智慧地感知所處的世界。
與(yu) 朱強一樣從(cong) 事物聯網技術服務的青年人,是這場溝通的“年輕使者”。
兩(liang) 年多前,朱強開始涉足物聯網領域。他很快發現眼前的挑戰:物聯網是在眾(zhong) 多單一技術搭建的底座上,構建出一個(ge) 複雜係統。後端,需要更智慧的算法處理海量數據;前端,則連接著紛繁複雜的生活場景。
“與(yu) 事物溝通,是為(wei) 了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人們(men) 所處的生活場景,進而提供智慧化服務。讓它們(men) 說什麽(me) 、怎樣說,是我們(men) 大費腦筋的地方。”朱強以自己負責的某地智慧城管項目舉(ju) 例,市政公用、環衛綠化、專(zhuan) 項監管等應用場景廣泛複雜,涵蓋大量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場景中的“物”與(yu) 居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guan) ,它們(men) 光會(hui) “講話”不行,還要“通人性”。為(wei) 此,研發人員拿出大量的時間去實地調研、走訪座談,把自己放在居民、服務人員、管理者的不同崗位上親(qin) 身體(ti) 驗,發現需求。
調研城市園林養(yang) 護時,團隊發現傳(chuan) 統的人工養(yang) 護全靠經驗,園藝師承擔了大量工作,但越來越無法應對複雜化、多元化的管理維護要求。“我們(men) 的辦法是變‘園藝師發現’為(wei) ‘植物主動訴說’。讓它們(men) 實時感知天氣、土壤情況,將自己的養(yang) 護需求上報給後台,園藝師不必疲於(yu) 奔波,通過遠程操控實現巡查養(yang) 護。”朱強介紹。
為(wei) 戶外廣告設計智慧管理方案時,居民對廣告牌掉落傷(shang) 人的擔憂引起了團隊的注意——戶外基礎設施易因材料老化腐蝕和外部荷載作用而損壞,巡查員僅(jin) 靠肉眼時常難以發現,留下安全隱患。於(yu) 是,團隊在方案裏加入了一個(ge) 陀螺傳(chuan) 感設計,對廣告懸掛的位置和傾(qing) 斜角度等進行識別和預警,巧妙地解決(jue) 了這一問題。
“物聯網不是虛擬的、冷冰冰的,而是真實改變著日常生活的,是有溫度的。”這兩(liang) 年,奔波在全國各地的朱強見證了一項項智慧城市方案的落地。當看到街心公園用上了自己設計的智能灌溉係統時,當聽聞環衛工人反饋垃圾箱滿溢識別係統節省了大家空跑時間時,他在品嚐到成就感的甜蜜之餘(yu) ,也越發品出了科技裏的人情味兒(er) 。
“在物聯網所構建的智慧世界裏,技術絕不是淩駕於(yu) 人之上的。我們(men) 希望用有溫度的設計,改變我們(men) 與(yu) 周圍世界溝通、互動的方式,讓人與(yu) 物更默契地關(guan) 聯。”他說。
2.要好設計,也要“硬實力”
牆麵能實時顯示人大腦裏的畫麵、天花板在人們(men) 交談時能同聲傳(chuan) 譯……科幻小說、電影裏,人們(men) 對未來智慧生活有各種天馬行空的設想。
這些設想若要成為(wei) 現實,必須闖技術難關(guan) ,硬件技術的發展一定是其中關(guan) 鍵一環。
“別說科幻,現實中物聯網項目的軟件設計再成熟,沒有硬件支持,也無法有效落地。”在各類場合,90後青年、“全智能未來停車場”項目對接人季芬反複提及的,是硬件技術在物聯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為(wei) 項目方提供硬件產(chan) 品服務。
每次進出公司的停車場,季芬都會(hui) 下意識看看散布四周的攝像頭、傳(chuan) 感器。這個(ge) 智能化、無人值守的停車場能夠全天候穩定運行,這些如同身體(ti) 感官、負責收集信息的“小家夥(huo) ”功不可沒。在人們(men) 看不見的地方,還有“大家夥(huo) ”在勤懇工作。“‘大家夥(huo) ’就是各類交換機、服務器,它們(men) 構成了停車場的‘大腦’,不停地傳(chuan) 輸、計算、儲(chu) 存各項數據。它們(men) 的質量直接決(jue) 定了‘大腦’的算力。”她說。
小小停車場需要很大的算力嗎?
一輛車駛入智慧停車場,大約會(hui) 經過識別車牌、引導停靠、計費、尋車、支付離場等步驟。過程看似簡單,但停車場的車流具有瞬時集中性。上下班高峰時段,大量數據會(hui) 在短時間內(nei) 匯集到服務器中,因此智慧停車場的硬件設備要有很強的能力上限。如同堤壩要擁有抵禦洪峰的能力,智慧停車場的硬件設備隻有具備高算力,才能在車流高峰來臨(lin) 時保證係統正常運行。
“物聯網生活化運用的從(cong) 業(ye) 者並非都是技術大牛,但我們(men) 一定都熱愛生活。”和許多物聯網人一樣,季芬格外關(guan) 注市場上物聯網生活智慧化項目的設計。有時候,季芬覺得自己的工作像是給孩子找對象,“好的設計有了‘硬實力’,才能讓物聯網更好地發揮效能”。
兩(liang) 年前,智慧停車方案的出現讓她心動,如果能幫助這個(ge) 方案更好地落地,她心中一直想解決(jue) 的“停車難”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
在季芬跟進智慧停車項目以前,這個(ge) 項目已在多個(ge) 城市推廣,隻不過問題層出不窮:夏季高溫導致識別係統宕機、算力有限係統運行速度緩慢、設備類型單一無法滿足不同停車場多樣化的需求……這兩(liang) 年,季芬和團隊一直在推進這些停車場的硬件改造升級。“以前,這些停車場雖然‘智慧’,但‘有心無力’。現在有了更優(you) 秀的硬件,停車場才能展現它的智慧。”季芬說。
因為(wei) 這群熱愛生活的物聯網人,不僅(jin) 是出行,人們(men) 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在悄然改變……
3.構建智慧生活,物聯網“到處交朋友”
物聯網的內(nei) 在邏輯就是將物體(ti) 信息接入互聯網,從(cong) 而實現物與(yu) 物、物與(yu) 人的連接。“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物聯網就是溝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基於(yu) 物聯網這一特點,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程大釗認為(wei) ,物聯網作為(wei) 數字技術的門類之一,能與(yu) 其他技術結合,為(wei) 構建智慧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看來,物聯網不得不成為(wei) 一個(ge) “社交能手”,與(yu) 更多數字技術“締結友誼”,以發揮自己的功能。但是這離不開很多人的努力。
2020年,在美國高校執教的程大釗決(jue) 定回國,因為(wei) 他看好數字經濟和技術在國內(nei) 發展的一片藍海。
多樣的市場需求,豐(feng) 富的使用場景……中國有著數字產(chan) 業(ye) 發展的肥沃土壤,這也是以物聯網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近年來在國內(nei) 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
對國內(nei) 數字經濟發展有著同樣判斷的人有很多。與(yu) 程大釗的軌跡一樣,2017年,吳克艱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中國。不同的是,吳克艱選擇用創業(ye) 的方式在技術研發的道路上前進。
那時,國內(nei) 的物聯網行業(ye) 已經出現,但吳克艱選擇從(cong) 與(yu) 自身專(zhuan) 業(ye) 背景更相關(guan) 的AR(增強現實)技術入手,生產(chan) 服務智慧生活的產(chan) 品——能滿足人們(men) 娛樂(le) 、健身、辦公等需求的AR眼鏡。
如今,物聯網已經與(yu) 包括AR技術在內(nei) 的各類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吳克艱也開始思考AR產(chan) 品與(yu) 物聯網結合更廣闊的空間。
“簡單地說,物聯網能為(wei) AR產(chan) 品提供更及時和準確的數據,優(you) 化用戶體(ti) 驗;反過來,AR眼鏡作為(wei) 物聯網距離用戶最近的終端設備,可幫助物聯網作出更準確的決(jue) 策和判斷。”吳克艱舉(ju) 例,如果在AR單車健身中加入物聯網功能,AR眼鏡就能通過對運動狀態、人體(ti) 生物信息、環境信息的集成處理,為(wei) 用戶提供身臨(lin) 其境的騎行體(ti) 驗。
物聯網與(yu) AI(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有了智慧房屋,與(yu) 雲(yun) 計算技術結合形成了汽車的智能係統,與(yu) 大數據結合就構成了智慧穿戴產(chan) 品的技術基礎……物聯網與(yu) 各類技術的邊界已經不那麽(me) 清晰,它門類眾(zhong) 多,構成複雜,在生活中可以無處不在。
“我們(men) 能在生活的方方麵麵感知到物聯網帶來的便利,中小微企業(ye) 功不可沒。”程大釗認為(wei) ,不像大企業(ye) 更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工業(ye) 場景,中小微企業(ye) 能在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中深耕生活場景的某一領域或產(chan) 品,在場景理解和技術深度上不斷積累並形成獨特優(you) 勢。
市場瞬息萬(wan) 變,新的需求不斷出現,和吳克艱一樣的數字經濟領域創業(ye) 者正麵臨(lin) 一個(ge) 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未來。他們(men) 深知國內(nei) 高性能芯片、基礎係統軟件等基礎技術還需持續加強,也看得到數字技術領域強勁的發展態勢。他們(men) 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日常生活的智慧得以不斷激發。
(本期選題支持:溫 源 劉 坤 姚亞(ya) 奇)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1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