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聞隨筆】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更好惠及百姓生活

發布時間:2023-02-23 09: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王 丹

  如果按照正常步速,普通人步行15分鍾大概能走800米左右,那麽(me) ,找一點以此為(wei) 半徑畫圓,將得到麵積約2平方公裏的“圈子”。如果這個(ge) 圈子裏,診所、藥店、健身房、市場、幼兒(er) 園等一應俱全,普通人絕大多數日常生活所需乃至“一老一小”的看病、托育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這將是一種怎樣的生活體(ti) 驗?

  這並不是什麽(me) 遙不可及的夢想或隻存在於(yu) 圖紙上的規劃。近年來,隨著“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試點的穩步推進和探索,這樣便利宜居的生活場景已經在多地呈現。據統計,截至目前,80個(ge) 試點地區已建設便民生活圈1402個(ge) ,覆蓋居民社區2766個(ge) ,服務居民3200多萬(wan) 人。眼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打造再獲加速。商務部日前發布消息稱,將在試點基礎上,開展三年行動計劃,全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更好惠及百姓生活。

  一個(ge) “小而美”的“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中,應該既有大中型公共服務網點和商業(ye) 設施,也有早餐店、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服務攤點;既有餐飲店、超市賣場、咖啡店等消費場所,也有“口袋公園”、文化廣場等休憩空間。打造社區生活圈、就近滿足居民多元需求,意味著更完善的公共服務供給,更多元的商業(ye) 主體(ti) 進入,更豐(feng) 富的消費場景搭建,當然還有更精細的基層治理。作為(wei) 城市細胞的社區被激活,定將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質,讓人們(men) 收獲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從(cong) 住區到社區,雖然隻是一字之差,背後卻是城市規劃和治理觀念的重大轉變。如果說過去居住區的規劃和建設,還多是“以物為(wei) 中心”來進行公共服務和空間資源分配,那麽(me) 社區生活圈的打造,更多體(ti) 現的就是“以人為(wei) 中心”的理念。在這裏,人們(men) 日益多樣的生活需求、對高品質居住環境的追求被更多“看見”。這一轉變,既是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的必然結果,也是風險社會(hui) 下增強社會(hui) 韌性的有效路徑。

  “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當然意味著“便利”“人性化”“有溫度”,但對於(yu) 置身數字時代的我們(men) 來說,它的意義(yi) 或不止於(yu) 此。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以網為(wei) 生”成為(wei) 可能。而一些線下便民服務的匱乏、無趣的公共空間、對步行不友好的街道設計,則直接“勸退”了那些想要走出家門在線下消費、在“附近”交流的人們(men) 。人們(men) 沉浸在算法為(wei) 我們(men) 提供的定製內(nei) 容及服務中,對屏幕那邊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卻對周邊的生活環境和每天會(hui) 碰麵的人一無所知。我們(men) 的“附近”日益消失了。

  在人類學家項飆看來,“附近”指個(ge) 人實際參與(yu) 的周圍實在的生活範圍,但它並非僅(jin) 限於(yu) 空間層麵,它還是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連接的紐帶。正是在與(yu) “附近”的連接中,我們(men) 實現真實的人際交往,觸摸到真實的生活,豐(feng) 富對生活空間乃至世界的認知。雖然原子化生存大勢難擋,但當一個(ge) 人在由“附近”組成的小世界中找到某種歸屬,或許能減輕那麽(me) 一些孤獨感。而當互為(wei) “附近”的陌生人建立起哪怕一丁點的聯係,也將激發彼此以更大的勇氣與(yu) 能力重整真實生活。

  在對“附近”的重建中,“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些有針對性滿足人們(men) 日常需求的公共場所、超市賣場甚至臨(lin) 街小店、早餐攤,為(wei) 生活在社區中的居民提供了可能頻繁相遇的機會(hui) 和交往的場所。不誇張地說,它激活了“附近”的生態係統。也許這些重建“附近”的努力,並不會(hui) 讓我們(men) 重回“熟人社會(hui) ”,但在真實持久的鄰裏互動、社群互動裏,有我們(men) 留戀的“煙火氣”。也是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便民生活圈將更深遠影響置身高速流動的數字時代中每個(ge) 個(ge) 體(ti) 的境遇。

  不同的物理條件和人口結構等要素,決(jue) 定了每個(ge) 社區都是不同的。基於(yu) 此的便民生活圈和“附近”空間自然也不同。讓社區內(nei) 的居民實現更有特色的生活體(ti) 驗,離不開治理者對居民現時需求的正視和發掘,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對未來生活方式的轉變可能帶來的新需求未雨綢繆。“附近”生態的豐(feng) 富和有機更新,離不開各種社區服務供給主體(ti) 的支撐,這有賴於(yu) 治理者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增進社區治理效能,讓大至大型商超連鎖、小至“小修小補”都能在這個(ge) 生態中擁有屬於(yu) 自己的位置。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