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和學生之間,相暖相依

發布時間:2023-02-27 10:3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2年紮根特殊教育,山東(dong) 泰安寧陽縣教師閆蕊——我和學生之間,相暖相依

  核心閱讀

  在特殊教育的講台上,山東(dong) 省泰安市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教師閆蕊已經站了22年。從(cong) 聽障教育轉向培智教育,她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閆蕊的故事是一個(ge) 縮影,如今,越來越多教師投身特殊教育事業(ye) ,用愛與(yu) 責任托起特殊孩子的夢想和希望。

  “嘎吱——”推開門,一名留著齊耳短發的老師走上台。隻見她講課時,眼含笑意,抑揚頓挫。

  在特殊教育的講台上,閆蕊已經站了22年。作為(wei) 山東(dong) 省泰安市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中的一名教師,從(cong) 聽障教育轉向培智教育,她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被評為(wei) 2022年度“齊魯最美教師”。

  “從(cong) 事特殊教育,不為(wei) ‘桃李滿天下’的碩果,我和我的學生之間,是夢想相伴、相暖相依。”閆蕊說。

  走進孩子們(men) 的內(nei) 心,愛是溝通的橋梁

  初次站上講台的一幕,依然曆曆在目——

  “走進課堂,鴉雀無聲。孩子們(men) 齊刷刷地抬起頭、望向我,有的還乖乖地把小手放在背後,眼睛忽閃著,就像星星似的,清澈而明亮,仿佛在說,‘我們(men) 都準備好啦’。”閆蕊心頭熱乎乎的,“老師的肩膀很單薄,卻扛著學生們(men) 的未來與(yu) 希望。”

  2001年,閆蕊進入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負責聽障孩子的語文教學。正常孩子教兩(liang) 三遍就會(hui) 的拚音,她卻需要花費10倍甚至更多的時間、耐心去教。

  閆蕊想盡招數,從(cong) 最簡單的“a—o—e”到組詞造句,孩子們(men) 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提升。後來,她摸索出課前三分鍾練習(xi) 教學方法。

  有一段時間,班上的聽障女孩小慧在課前的練習(xi) 時,還未張口,眼淚就啪嗒啪嗒往下掉;說話時,一個(ge) 字一個(ge) 字地往外蹦。“有不少孩子像小慧一樣,很難清晰地表達自己。於(yu) 是,我改變溝通方式,教他們(men) 把心事寫(xie) 進日記。”閆蕊說。

  起初,小慧的日記裏僅(jin) 有三言兩(liang) 語。後來,閆蕊每次都會(hui) 在日記下耐心回複,互動久了,小慧臉上的笑容多了,日記裏的字數也變多了,表達能力提升了。

  小慧在日記裏訴說:“今天,我把閆老師教給我的舞蹈,回家教給了我的媽媽。媽媽臉上有了笑容,希望媽媽能一直這樣笑。”

  閆蕊在批語中寫(xie) 道:“小慧很棒,你的努力,老師能感覺到!”

  小慧家庭困難,閆蕊通過團縣委的貧困生救助活動申請資助,並幫她聯係愛心人士給予幫扶。最終,小慧以優(you) 異成績考入青島市中心聾校高中班,如今已經成為(wei)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ye) 學院的一名學生。

  2018年,閆蕊送走自己帶的最後一批聽障初中畢業(ye) 班,80%的學生升入了省內(nei) 重點特殊教育學校高中。近年來學校教學質量持續提升,聽障初中畢業(ye) 生升學率達100%。

  “夢想總會(hui) 開花。”閆蕊感慨,“走進孩子們(men) 的內(nei) 心,愛是溝通的橋梁。要實施愛的貼心教育,拓展愛的傳(chuan) 遞方式,托起特殊孩子的夢想和希望。”

  耐下心來、蹲下身來,發現孩子們(men) 的閃光點

  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原以招收聽障學生為(wei) 主,2004年,開始嚐試招收培智生,主要包括患有腦癱、自閉症、多動症等疾病的兒(er) 童。

  轉型路上,學校沒少下功夫,外出培訓、校內(nei) 輪訓、校際交流、專(zhuan) 家講座……多措提升教師培智教學水平。

  與(yu) 此同時,閆蕊也開始了自我轉型:專(zhuan) 業(ye) 書(shu) 翻了一遍又一遍,筆記做得密密麻麻,教學知識爛熟於(yu) 心,遇到專(zhuan) 家趕忙請教。

  可真上起課,閆蕊便受了挫,連最基本的溝通都難以實現:有一堂課,台上,閆蕊講得津津有味;台下,孩子們(men) 有的目光遊離,有的喋喋不休。

  “砰砰!”角落裏猛地發出刺耳聲,一看,一個(ge) 男孩正在使勁敲擊著桌子。

  “我急得停下講課,當場訓斥了這個(ge) 學生。沒想到,引來的是孩子大聲喊叫、衝(chong) 出教室。”看著學生的反應,閆蕊羞愧又心疼,“我居然跟學生‘置氣’。”

  這件事讓閆蕊久久沉思,怎麽(me) 樣與(yu) 學生溝通,確保課堂教學?

  她嚐試和自閉症學生聊他們(men) 喜歡的話題,仔細記錄下孩子們(men) 的狀態:什麽(me) 情況下出現情緒問題,如果不加幹預會(hui) 怎樣,哪種環境下情緒較為(wei) 穩定……

  在實踐中,閆蕊發現閱讀是這幾名學生的共同興(xing) 趣。於(yu) 是,每堂課前,閆蕊都會(hui) 進行“課前三分鍾閱讀時光”;課堂上,她還會(hui) 根據孩子們(men) 的興(xing) 趣點布置活動。

  “例如,有的孩子擅長畫畫,情緒不穩定時,我給他一張畫紙,他能畫出彎彎繞繞的自來水管道圖。”采訪時,閆蕊拿出一摞畫紙,上麵有孩子們(men) 畫的宇航員、全家福……“瞧,還不錯吧?我們(men) 這有不少‘小畫家’呢!”

  “培智教育,僅(jin) 憑知識和經驗遠遠不夠,需要耐下心來、蹲下身來,發現孩子們(men) 的閃光點,實施有效的教學,才能讓學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閆蕊說。

  送教上門,每年行程超過2000公裏

  送教的路,要比記者想象中漫長。

  清晨,驅車一小時有餘(yu) ,終於(yu) 抵達鶴山鎮。車裏,閆蕊手裏攥著一條圍巾、一頂棉帽;窗外,山脈綿綿,陽光傾(qing) 瀉,雲(yun) 霧散開,增添幾分溫暖。

  來到一戶人家,敲開門,屋裏男孩搬來凳子,揪著閆蕊的一根指頭晃啊晃,嘴裏小聲嘟囔道:“坐——”

  “這是給孩子的禮物。”說著,閆蕊拿出圍巾、帽子,給男孩穿戴上,“好看著嘞!”

  男孩名叫小寒,是一名腦癱患者,跟著姥姥、姥爺生活。“縣裏成立評估組,以中國兒(er) 童發展量表為(wei) 依據,對殘障兒(er) 童分組評估,確定教學方式。對小寒這類兒(er) 童,我們(men) 開展‘送教上門’服務,確保不落下一個(ge) 特殊兒(er) 童。”寧陽縣教育和體(ti) 育局局長張偉(wei) 介紹。

  2015年,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被確定為(wei) 泰安市義(yi) 務教育重度殘障兒(er) 童少年送教上門服務工作試點,遴選教學能力強、經過專(zhuan) 業(ye) 培訓的教師參與(yu) 其中,閆蕊便是其一。

  對於(yu) 送教上門,小寒的姥爺起初是排斥的:“別來了,我們(men) 娃病得重,來也白來。”

  閆蕊堅持:“我去了,多一個(ge) 人關(guan) 心、陪伴孩子,也是好的。”

  學校為(wei) 每個(ge) 兒(er) 童建立了檔案,有針對性地開展訓練。每次,閆蕊都會(hui) 帶上繪本、教具,教小寒語音、實物配對。耐心陪伴下,小寒有了不小進步。這些年來,閆蕊每年送教上門的行程超過2000公裏。

  將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落到實處,全麵提高特教質量,閆蕊的故事是一個(ge) 縮影。自2013年以來,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送教規模逐年增加,從(cong) 開始的兩(liang) 三名到現在有36名教師送教,截至目前,全校共送教學生180餘(yu) 人。

  “後悔選擇這行嗎?”趕往下一個(ge) 送教點的路上,記者問道:“22年,您教過96名學生,很難嚐到桃李滿園的甘甜,卻要付出更多精力。”

  “能聽學生喊我一聲‘老師’,能等到一次久違的目光對視,能看到孩子一筆一畫多寫(xie) 下幾個(ge) 字,就能讓我開心很久,這就是特教老師的意義(yi) 。”閆蕊望向窗外,“假如再選一次,我還會(hui) 做一名特教老師。”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