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恰當方式促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對於(yu) 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促進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yi)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遊的重要資源,豐(feng) 富了旅遊的文化內(nei) 涵。旅遊作為(wei) 一種新的大眾(zhong) 生活方式,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激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生機和活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對於(yu) 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係統性保護、促進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yi) 。
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是促進文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舉(ju) 措。《通知》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關(guan) 鍵作用,並為(wei) 非遺如何實現與(yu) 當代生活的連接指明了方向。《通知》的發布,體(ti) 現了非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在當代社會(hui) 擁有的兩(liang) 種文化現象:
一是依托旅遊產(chan) 業(ye) 的流動性,實現對內(nei) 的文化教育傳(chuan) 承實踐,讓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成為(wei) 增強國民精神動力的力量源泉。當前,我國正處於(yu) 文化價(jia) 值建構需求的特殊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斷參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助力文化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在此過程中,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文化價(jia) 值,並總結提煉其中所凝聚著的人民生活智慧和情感創造,讓民眾(zhong) 在旅遊體(ti) 驗中感受國家文化建設成果與(yu) 發展理念,體(ti) 味旅遊目的地人民群眾(zhong) 的情感與(yu) 生活理念。
二是以旅遊為(wei) 載體(ti) ,對外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實現文化的柔性交流,廣泛參與(yu) 世界文明對話。今天的中國正在積極構建平等、開放、合作的對外合作關(guan) 係,讓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觀念通過旅遊欣賞與(yu) 互動方式展現國家文化軟實力。
《通知》從(cong) 旅遊發展、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非遺與(yu) 旅遊融合3個(ge) 層麵提出了總體(ti) 要求。在保護前提下進行旅遊利用、在旅遊利用中進行創造性保護,需要持續兼顧好“保護”與(yu) “利用”二者之間的關(guan) 係。其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融合在形式與(yu) 內(nei) 涵上,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環境與(yu) 空間,保障傳(chuan) 承群體(ti) 的合法權益。
“傳(chuan) 承環境與(yu) 空間”的確立,保證了群體(ti) 間的生活聯係與(yu) 觀念形成,它的存在通常經曆了漫長的過程,且十分脆弱。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旅遊文化資源的同時,一方麵要確保文化展示不能脫離非遺主體(ti) 所依托的文化空間;另一方麵要尊重非遺主體(ti) 的文化自主與(yu) 自覺,尊重非遺群體(ti) 主動融入旅遊、參與(yu) 文化創造的意願。
保障非遺主體(ti) 的合法權益,維護文化生態的連續性與(yu) 可持續性,是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的必要前提。旅遊業(ye) 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空間融入旅遊空間,勢必會(hui) 經曆從(cong) 地方傳(chuan) 統文化向公共大眾(zhong) 文化轉型的過程,如何確保在旅遊空間內(n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文化生態仍然能保持其生存環境的整體(ti) 性與(yu) 合理性,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都能獲得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是非遺融入旅遊的一大難題。其中,要充分發揮政府及相關(guan) 管理部門的引導實施與(yu) 監督管理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遺產(chan) 項目參與(yu) 旅遊活動。在非遺與(yu) 旅遊融合過程中如果出現肆意違反文化發展規律的行為(wei) 應予以及時製止;建立起健全的旅遊企業(ye) 營商環境與(yu) 文化和旅遊運營機製,定期對與(yu) 非遺旅遊經營行為(wei) 相關(guan) 聯的群體(ti) 進行強化培訓,做到“先學習(xi) 再上崗”,確保文化和旅遊運營機製有章可循、規範經營;加強培育非遺擁有者的文化保護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幫扶文化擁有群體(ti) 參與(yu) 旅遊經營。
從(cong) 操作層麵看,《通知》提出了“加強項目梳理、突出門類特點、融入旅遊空間、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設立體(ti) 驗基地、保護文化生態、培育特色線路、開展雙向培訓”8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對非遺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的實施落地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首先,“加強項目梳理”和“突出門類特點”,需要清楚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中關(guan) 於(yu) 非遺內(nei) 容的六大類別劃分,並針對不同類別的遺產(chan) 項目可以融入旅遊的適合程度,因地製宜地建立遺產(chan) 項目的分類評價(jia) 和使用標準。再根據所屬門類,精準對接旅遊產(chan) 業(ye) 項目,通過文化內(nei) 容生產(chan)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文化理念與(yu) 文化價(jia) 值植入旅遊項目的全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牢牢把握和甄別進入旅遊市場的非遺項目,對於(yu) 不適宜參與(yu) 旅遊的非遺項目應堅決(jue) 予以否定。
其次,“融入旅遊空間、保護文化生態”,是對文化生態脆弱性的保護建議。融入旅遊產(chan) 業(ye) 、開發適宜的旅遊產(chan) 品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現代化浪潮中得以良好傳(chuan) 承,對維護文化生態係統平衡、文化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設立體(ti) 驗基地、培育特色線路”,是從(cong) 非遺旅遊產(chan) 品體(ti) 係建構的視角提出了非遺產(chan) 品設計的工作方向。推動非遺融入旅遊,需要設計符合現代藝術審美,且具有時代價(jia) 值的旅遊產(chan) 品。旅遊商品的生產(chan) 、旅遊線路的設計、旅遊配套的同步,都需要在不改變文化意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和開放性的內(nei) 容生產(chan) 。非遺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既需要符合大眾(zhong) 對公共文化消費的審美期待,也需要體(ti) 現每一項非遺項目獨樹一幟的文化符號。
最後,“開展雙向培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基礎。要讓文化研究者與(yu) 旅遊市場群體(ti) 能夠雙向互動,充分溝通,共同從(cong) 非遺文化保護的理念出發,理解非遺旅遊產(chan) 業(ye) 化的過程,進而創新推出符合人民大眾(zhong) 需求的非遺旅遊產(chan) 品。
總之,要正確認識以非遺為(wei) 主題的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是民族文化生命力與(yu) 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充分體(ti) 現。無論從(cong) 國家政策導向,還是從(cong) 非遺本身的傳(chuan) 承功能與(yu) 發展路徑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以最恰當的方式融入現代旅遊發展可謂恰逢其時、前景廣闊。(蕭放 周茜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