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戲曲行當展演叫好

發布時間:2023-03-03 10:41: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行當,是戲曲表演的一種獨特體(ti) 製,既反映著演員不同的角色分工,又是表演技藝類型化的體(ti) 現,因此,也成為(wei) 區分戲曲藝術與(yu) 其他舞台形式的重要標誌。

  行當,又作“腳色”,是隨著戲曲的“演故事”形態而出現、發展並逐漸分化的。它萌芽於(yu) 唐朝的“參軍(jun) 戲”,當時隻有參軍(jun) 、蒼鶻兩(liang) 種。至宋雜劇時期,出現了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的腳色分工。元朝時,雜劇家輩出,優(you) 秀劇目湧現,隨著“一人主唱”演唱體(ti) 製的形成,正旦、正末成為(wei) 舞台主要人物,副末、副淨等居於(yu) 次要地位。在與(yu) 北曲雜劇相鼎立的南戲中,腳色分為(wei) 生、旦、淨、末、醜(chou) 、外、貼七種,演唱時已不受旦本、末本限製,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據《揚州畫舫錄》記載,及至明末昆腔盛行時,已有“江湖十二腳色”的精細劃分,如老生、正生、正旦、小旦、貼旦等。清中葉以後,花部勃興(xing) ,地方戲劇種中腳色劃分有的名同實異或名異實同,均發揮了獨特創造力。從(cong) 以滑稽調笑的副淨、副末為(wei) 主,演變為(wei) 生、旦主體(ti) ,再到生旦淨醜(chou) 的全麵分化,經過幾次嬗變,戲曲腳色行當越來越呈現出均衡發展、分類科學、特色明顯的趨勢,構成了姹紫嫣紅的舞台演出格局。

  行當衍化自有客觀因素與(yu) 係統生態,亦在與(yu) 劇目、聲腔等相結合的演出實踐中,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傳(chuan) 統經驗。比如,審美的多樣性特點。其中,既有因劇種源流、生成地域、影響元素不同導致的相似性或差異化;也有表現內(nei) 容上的豐(feng) 富性,像“生旦家門”之外的醜(chou) 行、淨行,唱功之外的做功、武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還有經由演員個(ge) 性化創造形成的風格流派等,這些均集結成為(wei) 戲曲美學的獨特範疇。再如,術業(ye) 專(zhuan) 攻、兼收並蓄的藝術態度。演員立足本工錘煉精品的同時,也兼扮其他、廣收博采,豐(feng) 富自身藝術創造,乃至為(wei) 某一行當拓展出新的代表劇目或代表人物。

  基於(yu) 對老傳(chuan) 統的再認識,一些劇種、劇團主動整理“家底”,重視行當的均衡發展和關(guan) 聯劇目的挖掘,及時補足製約劇種發展的薄弱環節,意義(yi) 十分重大。在全國範圍內(nei) ,諸如全國淨行、醜(chou) 行暨武戲展演、地方戲精粹展演等活動的舉(ju) 辦,均倡導了重視傳(chuan) 統傳(chuan) 承、回歸演出本位、鼓勵多元共生的理念。近幾年,像廣東(dong) 、陝西等省份立足區域劇種、劇團實際,常態化舉(ju) 辦戲曲行當展演,也旨在破解“文強武弱”現象,打通絕活傳(chuan) 承、審美培育、人才培養(yang) 等諸多關(guan) 節,進而豐(feng) 富戲曲藝術的多元景觀。

  一係列實踐取得的成效十分明顯。首先,即戲曲舞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繁榮局麵。以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為(wei) 例,不僅(jin) 有川劇、秦腔、漢劇等大劇種,也有以簡單明快見長的地方小戲,如柳琴戲《拾棉花》、二人台《喜上喜》等;既有沿襲《竇娥冤》《琵琶記》等曆代傳(chuan) 承的老劇目,也有新中國成立後形成的新經典,如《連升三級》《姊妹易嫁》等,展演樣貌多元、行當齊備,各個(ge) 劇種活躍舞台、亮點紛呈。再拿“粵戲越精彩·廣東(dong) 戲曲行當展演”來說,從(cong) 2019年創辦以來,該展演推出醜(chou) 行、淨行及武旦、小生等多個(ge) 專(zhuan) 場,為(wei) 演員厚植傳(chuan) 統提供了動力,也促進了生、旦、淨、醜(chou) 全麵展示和劇種良性傳(chuan) 承。其次,讓“場上之技”“場上之曲”等獲得了高度認可。在係列展演中,劇目不局限於(yu) 展現故事或題旨內(nei) 涵,更側(ce) 重於(yu) 通過唱段、技藝或演員自身的再創造,反映出戲曲本體(ti) 的豐(feng) 富表現力。像秦腔《潞安州》中的“撒火彩”、桂劇《打棍出箱》中的“跌箱”、北路梆子《打神告廟》中的“水袖功”、粵劇《武鬆大鬧獅子樓》中的“樁功”等,都通過技巧外化傳(chuan) 遞了劇中人物的內(nei) 心活動與(yu) 情感變化,也令觀眾(zhong) 走出對戲曲表演所持的遲緩、沉悶的粗淺認知。而對於(yu) 許多演員來說,抓住行當所承載的“唱念做”基本功,純熟運用、融會(hui) 貫通,則實現了人物塑造的突破與(yu) 飛躍,釋放了充沛的藝術能量。

  在總結這些成效時,我們(men) 也應注重獲取對於(yu) 當下舞台創作的啟示。比如,新劇目創作仍需呼喚“行當意識”。近觀新編柳子戲《老青天》,講述包拯去往曹州查貪路上的“奇遇”,在與(yu) 風塵女子王粉蓮的機智應對中,他既展示了與(yu) 以往嚴(yan) 肅形象有別的另一麵,亦發現了案件線索與(yu) 玄機,全劇以花臉、花旦為(wei) 主打,清新脫俗。反之,對宏大題材的盲目追求,為(wei) 劇種寫(xie) 戲、為(wei) 演員寫(xie) 戲意識淡薄等,會(hui) 導致劇目題材內(nei) 容“泛化”,也將擠壓一些行當的表演創造空間,就值得引起重視。同樣,在新編現實題材作品裏,也不應舍棄結合行當、程式展現人物行動,這就要在表演技藝與(yu) 劇目所呈現的生活樣態中找準結合點,才不至於(yu) 造成審美的疏離。再如,仍需聚焦緊缺門類補短板、挖潛力。劇目排演中,常有因“吃”不下某個(ge) 角色導致作品無緣問世或者降低水準而呈現的現象,更有因為(wei) 合理創造賦予人物新活力、開拓舞台新樣態的諸多實例,可見,要使藝術創作出精品、出效益,關(guan) 鍵在人。優(you) 秀的戲曲人才要在舞台上錘煉、在培訓中提高、在交流中長進,同樣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和後備保障,使之去除浮躁、潛心創作,從(cong) 而煥發戲曲舞台的更多精彩。(非魚)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