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全國對接行動啟動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 近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運用促進司指導,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ye) 發展促進中心支持,中關(guan) 村軟件園、中國產(chan) 學研合作促進會(hui) 聯合主辦的2023“千校萬(wan) 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hui) 在北京舉(ju) 辦,推動“千校萬(wan) 企”行動的貫徹落實迎來新熱潮。
會(hui) 議現場,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表示,教育部將進一步強化有組織的科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ti) 係化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瞄準若幹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組織跨學科團隊,長期堅持、長期積累,力爭(zheng) 不斷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引導高校樹立服務企業(ye) 就是服務國家的理念,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融合,充分利用高校基礎研究優(you) 勢和技術創新的積累,校企協同發力、同題共答,突破“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產(chan) 業(ye) 化,提升行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核心競爭(zheng) 力,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支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圍繞落實“千校萬(wan) 企”行動,雷朝滋強調,一是高校要把企業(ye) 的技術難點作為(wei) 科研攻關(guan) 的重點。“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強與(yu) 行業(ye) 部門、企業(ye) 的合作,完善‘企業(ye) 出題、共同答題’機製,支持高校圍繞企業(ye) 需求開展攻關(guan) 。同時,教育部創新平台,特別是技術創新類的平台的新建,圍繞產(chan) 業(ye) 鏈進行布局,麵向產(chan) 業(ye) 需要,引進人才、組建團隊、開展攻關(guan) 。”二是要協同攻克關(guan) 鍵領域“卡脖子”技術。“共同梳理產(chan) 業(ye) 鏈上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點’,凝練提出攻關(guan) 項目,分別發揮人才、技術、資金、產(chan) 業(ye) 等方麵的優(you) 勢,主動開展協同攻關(guan) ,加快攻克‘卡脖子’技術,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供保障,彰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三是要協同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快速產(chan) 業(ye) 化。雷朝滋表示,高校還有大量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需要加快產(chan) 業(ye) 化。這些成果的轉化僅(jin) 僅(jin) 靠部門政策激勵,短期內(nei) 也很難實現,需要企業(ye) 加大支持,給高校的技術在生產(chan) 線上實踐、迭代、優(you) 化的機會(hui) ,縮短產(chan) 業(ye) 化周期。
據悉,近年來,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等單位高度重視產(chan) 學研深化融合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聯合出台多項專(zhuan) 項行動計劃,有效提升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整體(ti) 效能。本次會(hui) 議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運用促進司、科技部成果轉化與(yu) 區域創新司、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ye) 發展促進中心、中國產(chan) 學研合作促進會(hui) 、中關(guan) 村軟件園等單位相關(guan) 負責同誌,以及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重慶大學、萬(wan) 集科技等高校、企業(ye) 嘉賓出席,共同研討校企合作及產(chan) 學研融通創新,探索高校與(yu) 企業(ye) 協同創新模式,助推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會(hui) 議現場發布了“千校萬(wan) 企”協同創新全國對接行動計劃,中關(guan) 村軟件園將聯合中國產(chan) 學研合作促進會(hui) ,以“1+1+M+N”的模式,打造校企精準對接協同創新平台,推動企業(ye) “出題”、校企“共答”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新範式的落實落地。圍繞企業(ye) 創新發展實際需求,每年舉(ju) 辦一場“千校萬(wan) 企”協同創新對接大會(hui) ;打造一個(ge) 校企協同創新對接平台,組織北京企業(ye) 與(yu) 全國高校科研資源和重大科技成果精準對接;聯合在京高校和企業(ye) 打造一批產(chan) 學研創新聯合體(ti) ,實現在京內(nei) 落地布局,促進北京市科技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開展不同行業(ye) 主題的校企協同對接會(hui) ,解決(jue) 產(chan) 學研合作難點痛點,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有效轉移轉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