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推進非遺係統性保護
“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開創了中國模式,積累了中國經驗。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深入人心、利國利民、成效斐然。”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館長韓子勇在接受中國旅遊報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全麵分析、研判非遺保護工作成效,緊密圍繞我國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資源,全麵推進係統性保護工作。
我國人類非遺項目申報工作主要強調“社區、群體(ti) 及個(ge) 人”,並未提及項目的民族概念和民眾(zhong) 屬性。在我國諸多項目中,多以民族名稱進行項目命名,實際上非遺項目多是在各民族中傳(chuan) 承流布,具有多民族共享屬性,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體(ti) 現。對此,韓子勇建議,應全麵綜合分析項目的傳(chuan) 承範圍、流布區域、涉及民族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等,開展保護和申報,進一步增強我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覆蓋麵、輻射力和影響力,提高係統性、避免碎片化。
2021年,教育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列入普通高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guan) 注非遺、學習(xi) 非遺,投身非遺傳(chuan) 承保護工作。同時,信息化、數字化帶來非遺傳(chuan) 承方式革命,深刻改變了以血緣、地緣、文緣為(wei) 特點的“口傳(chuan) 心授”、家族式、師徒式傳(chuan) 承方式。
韓子勇建議,在傳(chuan) 承人評選中,要克服民族、地域、身份等囿限,放寬非遺傳(chuan) 承人,特別是青年非遺傳(chuan) 承人評選視界,以能力、水平和效果等為(wei) 評選原則。而目前的法律文件,並未對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民族、區域、血緣等進行限定,在評選過程中,要避免習(xi) 慣性的身份意識。
韓子勇表示,目前,不少非遺項目屬於(yu) 集合多項非遺技藝於(yu) 一體(ti) 的優(you) 秀成果。如四川瓷胎竹編中,瓷器製作技藝屬於(yu) 非遺項目,竹編也是非遺項目;紮染技藝是非遺項目,而折扇製作技藝也是非遺項目,這類集合眾(zhong) 多非遺技藝於(yu) 一體(ti) 的非遺項目成果和文創藝術品廣受歡迎。源於(yu) 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非遺項目,理應適應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需求,回歸於(yu) 民眾(zhong) 、回歸於(yu) 生活。
韓子勇還建議,加強“生產(chan) 化、生活化”保護,進一步激發相關(guan) 項目保護單位、協會(hui) 、企業(ye) 等社會(hui) 組織及新媒體(ti) 平台活力,匯聚形成非遺保護合力,助力文旅融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徐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