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更多農村“沉睡”資產
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路徑首次明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產(chan) 權關(guan) 係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製,探索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資產(chan) 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
專(zhuan) 家表示,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已提出多年,但到底是啥樣、咋發展,一直沒有詳細規定。此次文件回答了這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問題,有助於(yu) 確保集體(ti) 資產(chan) 保值增值、進一步壯大集體(ti) 經濟,喚醒更多農(nong) 村沉睡資產(chan) 。
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實力增強
——全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資產(chan) 總額到2020年底已達7.7萬(wan) 億(yi) 元
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集體(ti) 成員利用集體(ti) 所有的資源要素,通過合作與(yu) 聯合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是社會(hui) 主義(yi) 公有製經濟的重要形式。這一經濟形態經曆了怎樣的發展曆程?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新”在何處?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倪坤曉向記者介紹,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產(chan) 生於(yu) 20世紀50年代初的農(nong) 業(ye) 合作化運動,195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曾明確指出“1956年,我國一億(yi) 二千萬(wan) 農(nong) 戶和五百多萬(wan) 個(ge) 手工業(ye) 者的個(ge) 體(ti) 經濟已經變為(wei) 集體(ti) 經濟”。隨著多年發展,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出現集體(ti) 資產(chan) 產(chan) 權不明、管理不規範等問題。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文件,提出穩步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科學確認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明晰集體(ti) 所有產(chan) 權關(guan) 係,發展新型集體(ti) 經濟。
“這個(ge) 新型集體(ti) 經濟,新就新在不是傳(chuan) 統的‘一大二公’的集體(ti) 經濟,而是集體(ti) 成員邊界清晰、集體(ti) 產(chan) 權關(guan) 係明確,是更具活力和凝聚力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教授盧暉臨(lin)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推進,更多集體(ti) 資產(chan) 被盤活,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實力持續增強。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xiang) 東(dong) 達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近年來不斷增加。“我們(men) 以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為(wei) 契機,摸清了村集體(ti) 資產(chan) 家底,明確了產(chan) 權。”東(dong) 達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滕飛介紹,在此基礎上,村裏種蘑菇、養(yang) 牛羊、開展土地托管,2022年全村羊年存欄量6萬(wan) 隻,年產(chan) 平菇6萬(wan) 斤,土地托管年每畝(mu) 分紅達到570元,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增至35萬(wan) 元,村民收入從(cong) 2015年的4800元增長到2022年的14200元。
在江西省遂川縣,昔日的荒山荒坡成為(wei) 農(nong) 民增收引擎。通過盤活閑置土地,遂川縣在全縣185個(ge) 貧困村建設光伏電站,提高村集體(ti) 收入。2022年,全縣村級光伏電站發電量達1321.5萬(wan) 千瓦時,實現集體(ti) 收入1576.4萬(wan) 元,此外還繳納增值稅404萬(wan) 元、享受減免30萬(wan) 元。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包括鄉(xiang) (鎮)和村、組這三級組織的集體(ti) 資產(chan) 總額增至7.7萬(wan) 億(yi) 元(不包括耕地和其他資源型資產(chan) )。其中,有集體(ti) 經營性收入但低於(yu) 10萬(wan) 元的村級組織增長至24.02萬(wan) 個(ge) ,較2015年增加28.45%;集體(ti) 經營性收入在10萬(wan) 元以上的村增加至17.86萬(wan) 個(ge) ,較2015年增長117.80%。
因地製宜探索有效途徑
——多樣化發展,包括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資產(chan) 參股
中國農(nong) 村地域分布廣、差別大,集體(ti) 資產(chan) 構成也不盡相同,如何根據實際管好用好集體(ti) 資產(chan) ,促進其保值增值,進一步壯大集體(ti) 經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明了多樣化發展途徑,包括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資產(chan) 參股。”倪坤曉說,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you) 勢,各地將因地製宜選擇、探索發展集體(ti) 經濟有效途徑。包括利用未承包到戶的集體(ti) “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果園、養(yang) 殖水麵等資源,集中開發或者通過公開招投標等方式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項目;整合資產(chan) 打造優(you) 質物業(ye) 經濟,積極盤活村集體(ti) 原有辦公用房、會(hui) 堂、學校、廠房、倉(cang) 庫等房產(chan) ;發展鄉(xiang) 村餐飲購物、文化、體(ti) 育、旅遊休閑、養(yang) 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務,推動農(nong) 村由賣產(chan) 品向同時賣服務轉變;通過入股或者參股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等形式發展集體(ti) 經濟。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勝龍村通過提供物業(ye) 服務、收取租金和攤位費等方式,村集體(ti) 經濟年收入已超100萬(wan) 元。“我們(men) 村曾是個(ge) 經濟薄弱村,這幾年得益於(yu) 村子附近多家企業(ye) 入駐,原本隻有460多人的村子住進了800多名外來人口。”勝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吳偉(wei) 林向記者介紹,人氣旺了,超市、小吃攤位越來越多,村裏僅(jin) 超市就開了5家,“我們(men) 把閑置的房產(chan) 資源整理出來租給商戶,收取攤位費和超市、飯店房租,這已經成為(wei) 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盧暉臨(lin) 表示,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資產(chan) 參股等模式具有收益穩定、風險可控等優(you) 勢,目前在不少地方已發展得較為(wei) 成熟,“特別是資產(chan) 入股模式,普惠性強、收入彈性大,推動集體(ti) 經濟收入‘水漲船高’作用很突出。”盧暉臨(lin) 說。
在重慶市城口縣巴山鎮農(nong) 民村,生豬養(yang) 殖大戶劉傑前些年想擴大養(yang) 殖規模,卻苦於(yu) 找不到合適的地塊。“得虧(kui) 股權化改革項目,我所在的村集體(ti) 經濟組織以11畝(mu) 土地和15萬(wan) 元現金入股,成了我的豬場股東(dong) 。去年豬場出欄量達2000多頭,賺錢後我立馬給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分了紅。”劉傑說,今年準備再修2座豬圈,增加炕房和凍庫,延長生豬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鏈,預計分紅金額還會(hui) 增加。2022年,依托資產(chan) 參股、居間服務等模式,巴山鎮10個(ge)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收益達178.1萬(wan) 元,農(nong) 戶分紅達129.6萬(wan) 元。
喚醒“沉睡”資產(chan) ,農(nong) 民腰包鼓起來。從(cong) 全國範圍看,2020年集體(ti) 經營性收入中可分配收益的部分近3500億(yi) 元,扣除用於(yu) 擴大再生產(chan) 的投資以及用於(yu) 村、組公益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費用等,用於(yu) 農(nong) 戶分配的部分為(wei) 772億(yi) 元。實行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以來,全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的分紅累計已超4000億(yi) 元。
讓農(nong) 民有更多獲得感
——發展還不平衡,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資產(chan) 過半集中在東(dong) 部地區
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持續發展壯大,但也麵臨(lin) 不少挑戰。其中,發展不平衡是一個(ge) 突出問題。
從(cong) 區域比較看,按照東(dong) 、中、西部的區域劃分,全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7.7萬(wan) 億(yi) 元的資產(chan) 總額中,東(dong) 部地區約為(wei) 5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的65.5%;中部地區約為(wei) 1.4萬(wan) 億(yi) 元,占比為(wei) 17.6%;西部地區為(wei) 1.3萬(wan) 億(yi) 元,占比為(wei) 16.9%。
從(cong) 資產(chan) 構成看,東(dong) 部地區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的5萬(wan) 億(yi) 元資產(chan) 中,經營性資產(chan) 占比為(wei) 56.4%,其他是公益性資產(chan) ;中部地區的經營性資產(chan) 占比為(wei) 26.5%,西部地區的經營性資產(chan) 占比為(wei) 23.9%。專(zhuan) 家解釋,公益性資產(chan) 的運行需要不斷地投入費用,不能產(chan) 生直接收益。
“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問題,需要從(cong) 多方麵持續努力。”倪坤曉說,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是集體(ti) 資產(chan) 管理的主體(ti) 。目前,一些地方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存在著組織機構不健全、運行機製不完善、監督和管理製度不落實等問題,以致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應加快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立法進程,研究出台適合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特點的稅收優(you) 惠政策,促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其在管理集體(ti) 資產(chan) 、開發集體(ti) 資源、發展集體(ti) 經濟、服務集體(ti) 成員等方麵的功能作用。
人才是解決(jue) 問題的另一關(guan) 鍵因素。盧暉臨(lin) 認為(wei) ,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不是養(yang) 懶漢、鼓勵“搭便車”,更不能滿足於(yu) “坐地收錢”,要充分激發“能人”“帶頭人”等鄉(xiang) 土人才的積極性,讓鄉(xiang) 村能人領辦集體(ti) 經濟,聚集資源實現創新。
在四川省鹽亭縣黃甸鎮,三學村建立起“土專(zhuan) 家”“田秀才”人才庫,以鄉(xiang) 賢回引工程為(wei) 集體(ti) 經濟蓄力。“能人”們(men) 帶動村民參與(yu) 柑橘等產(chan) 業(ye) 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居間服務等,2022年村集體(ti) 年收入超50萬(wan) 元。
“我家現在年收入已達到10萬(wan) 元左右,這得感謝村裏那些幫我們(men) 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最強大腦’。”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榆嶺窊村村民張如英說,這些年,先是在外辦企業(ye) 的“能人”回村帶著大家發展產(chan) 業(ye) ,後來村裏又建起人才公寓,10餘(yu) 名農(nong) 業(ye) 技能人才和20多名大學生住了進來。人才隊伍強了,村裏的產(chan) 業(ye) 項目越來越多,收入節節高。2022年,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超過100萬(wan) 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8萬(wan) 元。
倪坤曉認為(wei) ,從(cong) 長遠發展看,既要從(cong) 結構上著力解決(jue) 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也要從(cong) 規模上提升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壯大的可持續性。“在此過程中,應穩步推進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建立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要求的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運行新機製,讓農(nong) 民有更多獲得感,不斷增強集體(ti) 經濟發展活力。”倪坤曉說。汪文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