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學攜手影視 “國產科幻熱”如何走得更遠

發布時間:2023-03-20 09: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編者按

  今年年初,電影《流浪地球2》、電視劇版和動畫版《三體(ti) 》等幾部重量級科幻作品上映開播,讓科幻文學IP再度“出圈”。影視界掀起的這波“科幻熱”,映照了中國科技“硬實力”與(yu) 影視攝製“黑科技”的蓬勃發展。當下的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多地仰望星空、暢想未來,科幻作品恰能起到對“星辰大海”之夢的催化作用。讓我們(men) 與(yu) 科幻文學、影視從(cong) 業(ye) 者及科幻迷一起,共同探討中國科幻的發展之路。

  用科幻影視講述中國故事

  講述人:電視劇《三體(ti) 》總導演 楊磊

  我是一個(ge) 科幻迷,年少時讀過很多科幻作品。2006年,當我看到《科幻世界》雜誌連載的小說《三體(ti) 》時,內(nei) 心充滿了震撼。

  科幻原本是舶來品,好萊塢科幻電影模式的成功讓觀眾(zhong) 將科幻與(yu) 大製作、大特效相關(guan) 聯。但實際上,西方科幻的內(nei) 核,仍是滲透到血液中、鐫刻在基因裏的價(jia) 值與(yu) 文化。而《三體(ti) 》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在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原創了15個(ge) 思想實驗。我認為(wei) ,中國科幻必須跟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和當下的現實生活相結合,要用中國人的態度與(yu) 價(jia) 值觀去表達對未來的看法。《流浪地球》“要帶著家去流浪”的設想反映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而《三體(ti) 》主角們(men) 的選擇則代表了中國人同舟共濟、團結一心的精神。我們(men) 希望以這部劇強烈地表達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讓世界更直觀地看到這種“中國式解法”。

  為(wei) 了最大化地呈現小說的魅力,我們(men) 堅持實景拍攝,為(wei) 此跑遍了大半個(ge) 中國。讓人欣慰的是,觀眾(zhong) 非常認可這份努力。拍攝期間,我感受到國產(chan) 影視行業(ye) 有了紮實和完備的體(ti) 係。十年前,好的影視特效必須到國外做。如今,很多特效都由我國特效技術總監、一線創作人員、合成師獨立完成。劇中人列計算機等很多場景需要精準的本土化表達,隻有中華兒(er) 女才能再現《三體(ti) 》的精神內(nei) 核。

  現在,中國科幻發展迎來了“最好的時代”。我相信“國產(chan) 科幻熱”不是一種短暫的現象,而是一種基於(yu) 文化自信的熱情,這份熱情會(hui) 一直持續下去。隻要我們(men) 保持熱愛、積極探索,中國科幻一定會(hui) 越來越好,中國的影視從(cong) 業(ye) 者也會(hui) 一步步建立起中國科幻的文化自信。

  讓想象力的種子生根發芽

  講述人:《流浪地球2》製片人、編劇 龔格爾

  今年春節,對整個(ge) 《流浪地球2》團隊來說都是令人難忘的。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時,觀眾(zhong) 給予我們(men) 寬容和支持,使得“小破球”得以遠航;四年過去,《流浪地球2》迎來了新起點,我們(men) 與(yu) 觀眾(zhong) 的關(guan) 係也更加密切。觀眾(zhong) 的支持托舉(ju) 起“流浪地球”,我們(men) 也和觀眾(zhong) 一起討論“流浪地球”將飛向何方。

  《流浪地球2》的背後,是創作團隊的成長和努力。當60餘(yu) 家視效公司整齊劃一地按時交付視效鏡頭時,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創作團隊中每個(ge) 人對中國科幻傾(qing) 盡全力的付出,為(wei) 的是能對得起觀眾(zhong) 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期待。

  2016年,《流浪地球》剛開始籌備時,製作一部中國科幻電影似乎是個(ge) 奢求。而如今,越來越多觀眾(zhong) 支持著不斷湧現的科幻作品。最令我感動的是,央企“國家隊”為(wei) 中國科幻堅定助陣,一句“你們(men) 盡管想象,我們(men) 負責實現”讓我內(nei) 心洶湧澎湃。我深刻地感受到,強大的中國科技、中國製造、中國方案,正孕育出越來越多對中國科幻抱有信心的觀眾(zhong) 。正如劉慈欣所說,中國是現在全世界最有未來感的地方。科幻與(yu) 現實交相輝映的自豪感,屬於(yu) 中國科幻領域的每個(ge) 工作者。

  在《流浪地球2》的路演中,我們(men) 接觸到了很多中小學生科幻迷,他們(men) 心中想象力的種子正在發芽。我想,科幻事業(ye) 不是五年、十年的事,而是一代又一代人伴隨科技發展的長期文藝創作需求。在科教興(xing) 國的戰略背景下,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科幻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期待原創科幻電影持續大放異彩。我們(men) ,與(yu) 每一位觀眾(zhong) 同行。

  中國科幻需要更多原創表達

  講述人:電子機械設計師、大王星實體(ti) 特效工作室創始人 王康

  2011年,我因穿著自己設計的鋼鐵俠(xia) 鎧甲上班而走紅網絡。此後,我毅然從(cong) 上海一家公司辭職,回到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一群誌同道合的夥(huo) 伴投入實體(ti) 影視特效中。

  電視劇《三體(ti) 》是我們(men) 進入影視圈的第一個(ge) 項目。記得那天,當《三體(ti) 》的美術指導找到我們(men) ,想實現V裝具的變形和穿戴時,我們(men) 十幾個(ge) 人圍著會(hui) 議桌認真討論,全身心都是對這份事業(ye) 的激情。我們(men) 決(jue) 定:做,不計成本。

  為(wei) 《流浪地球》係列電影製作機器人MOSS也是一段難忘的經曆。說實話,接到《流浪地球》團隊邀請時,我並沒有意識到這將是一部寫(xie) 入中國科幻影史的電影。當時,團隊正麵臨(lin) 很多發展上的困難,3D打印技術也不像現在這樣成熟,但我們(men) 最終還是完成了任務。那段時間,我們(men) 進行了半個(ge) 多月的跟組,每天平均睡3個(ge) 小時,很累,也很快樂(le) 。

  實體(ti) 特效是電影工業(ye) 化的重要一環,《流浪地球2》讓我們(men) 看到了影視衍生品、數字和物理特效等方方麵麵的進步。我相信,《流浪地球》種下了很多科幻的種子,而且已經發芽了,一定會(hui) 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我想對熱愛科幻的朋友說:不是隻有參與(yu) 到科幻電影裏才能發光發熱。中國科幻不隻需要影視大片,同樣需要小說、動畫、漫畫、實驗短片等其他形式的作品,我很期待看到這些生機勃勃的原創表達。

  做科幻世界的“掘金人”

  講述人:《科幻世界》副總編輯 姚海軍(jun)

  2010年11月,我們(men) 和劉慈欣在成都西南書(shu) 城進行《三體(ti) 3:死神永生》的首發簽售。那時,網絡媒體(ti) 剛剛興(xing) 起,科技界大V對這本書(shu) 給予高度評價(jia) ,科幻突破了原來的圈層。眾(zhong) 多科幻迷熱情高漲,趕到簽售現場排起長隊。這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

  在我看來,“地球往事”三部曲的成功是芝麻開花式的,它改變了中國科幻的發展軌跡——科幻曾是小眾(zhong) 的類型文學,但《三體(ti) 》證明:這樣的“小眾(zhong) ”也會(hui) 爆發出無法想象的力量。

  我做了20多年的科幻“掘金人”,編輯生涯和中國科幻的巨變交織在一起。1999年,我加入《科幻世界》編輯部,做過很多知名科幻作家的責任編輯。我深感,科幻產(chan) 業(ye) 需要升級,從(cong) 圖書(shu) 到影視是一個(ge) 很自然的發展過程。圖書(shu) 出版為(wei) 影視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影視開發的成功也會(hui) 進一步推動圖書(shu) 出版。

  什麽(me) 是好的科幻作品?在我看來,首先要有一個(ge) 引人入勝的故事。其次,開創性的科學幻想是最核心的價(jia) 值,如《三體(ti) 》裏“古箏計劃”“二向箔”等驚人的想象。最後,作者對當今世界、未來發展的理解與(yu) 表達構成了科幻小說的“靈魂”。

  科幻文學是科技時代的通俗文學。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教育水平、全民科學素質大幅提升,科幻有了更堅實的發展根基。將於(yu) 今年10月舉(ju) 辦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hui) ,更是中國推動科幻發展、整合科幻資源的絕佳契機。我相信,世界科幻大會(hui) 一定能產(chan) 生更強的聚集效應,中國科幻的未來必將更加輝煌。

  始終熱愛 便能長遠

  講述人:科幻小說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理事 淩晨

  1995年之前,我從(cong) 未想過自己會(hui) 成為(wei) 一名科幻小說作家。是科幻迷群體(ti) 促使我將一個(ge) 夢境演繹成一篇小說,並漸漸成為(wei) 職業(ye) 科幻作家。我的創作初衷是對未來的關(guan) 心,正是因為(wei) 一群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一起堅持,使我始終沒有放棄科幻,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好奇、期待和審視。我由此找到了自己對社會(hui) 的價(jia) 值,有幸能為(wei) 中國科幻的成長默默付出。

  對我來說,創作科幻小說不僅(jin) 是為(wei) 了文學,更是為(wei) 審視科技對人類社會(hui) 的滲透和影響,對科技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和思索,始終保持對人類命運的深刻關(guan) 注。我的創作風格比較寫(xie) 實,喜歡把未來的某個(ge) 場景拉到讀者麵前,將未來世界像密碼一樣藏在故事的背景中,背麵敷粉,靜水深流。

  令我欣喜的是,中國科幻文學這十年來發展很快,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開始關(guan) 注科幻文學,也有越來越多的新作家和作品湧現。年輕的作者們(men) 嚐試各種表達方式,以蓬勃的熱情將科幻從(cong) 文學帶入各種相關(guan) 領域:影視、遊戲、設計、音樂(le) ……但科幻小說依然是一種類型文學,受眾(zhong) 麵前仍有一道“認知門檻”,如何讓科幻小說更接地氣,更被讀者理解並喜愛,這是中國科幻小說麵臨(lin) 的挑戰。

  今天,科技發展催生出數量可觀的科幻迷。他們(men) 玩科幻遊戲、讀科幻小說、看科幻電影,科幻對於(yu) 他們(men) 是熱愛,更是生活。我相信,隻要熱愛,便能堅持,中國科幻的熱度便會(hui) 經久不衰。

  是科幻迷 也是科普人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管子卿

  讀高一時,我接觸到了第一部深深影響我的科幻作品——電影《星際穿越》。憑著這份熱愛,我課餘(yu) 閱讀了一些物理前沿知識的科普資料,在填報高考誌願時,最終選擇了物理。

  大一時,我接觸到了《三體(ti) 》,但並沒有馬上著迷。《三體(ti) 》前期的基調是深沉的,與(yu) 我所學的簡潔優(you) 美的經典物理完全不同。但隨著課程的深入,我開始理解《三體(ti) 》中的科學邊界組織,尤其在接觸量子物理後,我更能接受《三體(ti) 》裏的典型假說。帶著這樣的認知,我隨著主角們(men) 一起在未來時空遨遊。在這部小說中,能夠感受到文明進程的磅礴,每個(ge) 角色在這股力量麵前都十分渺小,卻又十分努力地生活著。

  作為(wei) 萬(wan) 千科幻迷中的一員,我趕上了中國科幻的好時代,也趕上了科普自媒體(ti) 的好時代。今年年初,乘著《流浪地球2》的風口,我寫(xie) 了篇《物理博士生看〈流浪地球2〉是什麽(me) 體(ti) 驗》,在物理所公眾(zhong) 號獲得了40萬(wan) 閱讀量,大量粉絲(si) 聚集在公眾(zhong) 號裏交流互動。現在,評論區互動的頁麵篇幅甚至超過了原文,讓我很有成就感。

  我於(yu) 2021年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讀研,並報名加入物理所的科普團隊。有時候,為(wei) 了寫(xie) 科普文中一個(ge) 百來字的段落,得查閱三四個(ge) 小時資料;有時候,我寫(xie) 的內(nei) 容不夠嚴(yan) 謹,被讀者指出了紕漏。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和讀者相互學習(xi) 、共同進步。最近我正在進行科幻係列訪談節目,比如,邀請《三體(ti) 》電視劇中的科學顧問來聊聊幕後故事。

  科學和科幻是互相成就的,有了過硬的科研實力,科幻小說中的設定和影視劇中的場景才能立起來;有科幻這樣的“軟實力”,大眾(zhong) 會(hui) 更容易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中國科幻的前途一片光明,我願繼續為(wei) 大眾(zhong) 科普,繼續因熱愛而科研。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牛夢笛、詹媛、王斯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