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畫壁上的千年尋蹤——淺談敦煌壁畫對當代工筆重彩畫創作的啟示

發布時間:2023-03-20 09: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學人談】

  作者:趙栗暉(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教授)

  敦煌莫高窟開鑿距今已過去1650餘(yu) 年,在鳴沙山東(dong) 麓的斷層崖壁上,保存有從(cong) 公元4世紀十六國時期到14世紀的元代持續開鑿的石窟735個(ge) ,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藝術群。近年來,隨著對敦煌藝術研究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開始關(guan) 注敦煌,從(cong) 事工筆重彩畫創作的畫家及藝術院校的師生也源源不斷地來到這裏,從(cong) 千年畫壁中汲取養(yang) 分,獲得靈感。人們(men) 不禁要問:敦煌壁畫到底能帶給我們(men) 什麽(me) ?特別是對於(yu) 當代工筆重彩畫創作,其意義(yi) 和價(jia) 值有哪些體(ti) 現?

  敦煌壁畫呈現給我們(men) 的是一個(ge) 龐大的繪畫語言體(ti) 係。就工筆重彩形式的古代繪畫而言,繪製在紙本或絹本上的傳(chuan) 世作品數量相當有限,具體(ti) 到唐代更是少之又少。作為(wei) 當下藝術院校工筆重彩畫專(zhuan) 業(ye) 教學重要範本的《虢國夫人遊春圖》,采用的便是宋人摹本,唐代張萱所繪原作早已佚失。想要了解唐代繪畫的真實樣貌與(yu) 氣息,需要原作作為(wei) 支撐。敦煌莫高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曆史緣故,保留有隋唐時期石窟300餘(yu) 個(ge) ,那些精美絕倫(lun) 的壁畫讓我們(men) 得以窺見一個(ge) 時代真實的麵貌。敦煌壁畫繪製於(yu) 石窟內(nei) 壁之上,與(yu) 紙本、絹本中國畫的顯著不同之處在於(yu) 畫麵依托的材質,而就繪畫語言本身而言則同屬一脈。我們(men) 講繪畫語言,包括形體(ti) 、色彩、畫麵結構等等,及其背後的文化支撐。敦煌壁畫的內(nei) 容雖以佛教題材為(wei) 主,但其繪畫語言已然形成一個(ge) 龐大而完整的體(ti) 係,如同我們(men) 日常交流所用的語言,雖然在不同時代表達情感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的語言組成要素是不變的。我們(men) 在學習(xi) 工筆重彩的過程中,正是要把握這些要素,通過駕馭形體(ti) 、色彩和畫麵結構等來完成情感上恰如其分的表達。同時,絲(si) 綢之路沿線的各個(ge) 文明隨著東(dong) 西方貿易的往來發生著不同維度的碰撞與(yu) 交融,這也為(wei) 我們(men) 研究東(dong) 西方繪畫的造型理念、色彩心理以及認識世界的角度提供了路徑。

  工筆重彩畫大家潘絜茲(zi) 曾提出工筆重彩的三個(ge) 要素:線條、色彩及裝飾性。以線造型,是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談論線條的時候,要和形體(ti) 放在一起來看,人們(men) 看到的是各個(ge) 物象的輪廓,隻有當我們(men) 主觀塑造形體(ti) 的時候,才賦予線條以生命力。從(cong) 線條到造型,中國繪畫中有“尚圓”的意識,這和中國哲學中“氣”的概念有關(guan) 。線條的運用體(ti) 現“氣”的運行,一切被賦予生命的物象多使用弧線,這也是“氣”運行的規律。由弧線組成的造型本身富有視覺張力,所以在看敦煌壁畫的時候,即使有很多畫麵因年代久遠而殘損缺失,呈現出單純的塊麵效果,但色塊相交形成的輪廓依然體(ti) 現出線的運行規律。由線而形,由形至畫麵,塊麵之間以色彩來區分。在敦煌壁畫的色彩體(ti) 係中,仍然延續著中國傳(chuan) 統的五色觀,青、赤、黃、白、黑為(wei) 五正色,五色相錯雜以成間色,又依靠陰陽、冷暖和色塊在畫麵上的均衡分布來取得既對比又調和的畫麵色彩關(guan) 係。

  敦煌壁畫中的用線與(yu) 用色規律,無疑為(wei) 工筆重彩畫創作帶來了啟示。試看蔣采蘋的工筆重彩作品《金竹》,畫麵既體(ti) 現出整體(ti) 的黑白對比關(guan) 係,又兼具色彩冷暖的微妙變化,整幅作品造型簡潔,內(nei) 涵豐(feng) 富;而張小琴的工筆重彩作品《大唐商旅圖》則充分體(ti) 現出造型過程中對於(yu) 弧線的運用,那些構成物象輪廓的圓潤弧線變化豐(feng) 富,在為(wei) 畫麵增添古樸氣息的同時,使觀者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當我們(men) 重新審視近百年來的工筆重彩畫發展之路,就會(hui) 發現重新認識並深入挖掘、整理中國傳(chuan) 統的繪畫語言體(ti) 係,是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重要任務。隨著1987年由潘絜茲(zi) 擔任首任會(hui) 長的當代工筆畫學會(hui) 的成立,工筆重彩得到了重視與(yu) 發展,此後又在潘絜茲(zi) 、蔣采蘋等畫家的極力倡導與(yu) 推動下開拓創新,呈現出新的風貌,首先便體(ti) 現在對繪畫材料的重新認識上。“以創作帶動技法與(yu) 畫材的學習(xi) ”是蔣采蘋提出的一個(ge) 明確的教學理念。她曾在敦煌臨(lin) 摹壁畫,對繪畫材料的研究正是從(cong) 那時候開始的,尤其是將雲(yun) 母等礦物運用在工筆重彩畫的創作中,直接受到敦煌莫高窟中唐代壁畫的影響。礦物顏料在創作中的廣泛運用,讓古老的顏料記憶被重新喚醒,使更多從(cong) 事工筆重彩畫創作的藝術家重新認識了中國傳(chuan) 統色彩體(ti) 係而越發重視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試看馬強的工筆重彩作品《莫高雪霽》,畫麵便充分運用了礦物色中的灰色係來表現雪後的莫高窟,使人在沉靜中感受千年文化的神秘悠遠;唐秀玲在創作工筆重彩作品《金沙灘》時,則采用了雲(yun) 母粉與(yu) 其他礦物色相互配合,營造出豐(feng) 富且令人愉悅的畫麵氣氛。

  紙張、絲(si) 織品和有地仗層的牆麵是我們(men) 熟知的畫麵依托材料,會(hui) 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麵效果。而在以土質材料打過底的畫紙上,甚至能夠畫出如壁畫般的厚重質感,這對於(yu) 以往的工筆重彩畫創作而言,可以稱得上是“底子上的革命”,尤其是在敦煌壁畫臨(lin) 摹中敦煌土的使用,直接導致了這一變革的到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的壁畫專(zhuan) 家邵宏江嚐試在莫高窟壁畫的臨(lin) 摹工作中使用敦煌土,主要用在畫底材料和畫麵中的一些顏色處理上。敦煌土品質細膩、純淨,能夠保持良好的吸附性,在以紙本為(wei) 依托材料的畫麵上,將其作為(wei) 畫底的組成部分,對礦物色能起到很好的發色作用,增加顏色塗層的厚重感。九十年代,筆者到敦煌參加洞窟壁畫複製工作,有幸學習(xi) 到這種獨特的方法,並把這一寶貴的經驗用在了之後的工筆重彩畫創作與(yu) 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該方法也在此後不斷被改進,以蛤粉和敦煌土相結合作為(wei) 畫麵基底,能夠大大降低顏料塗層的厚度,使整個(ge) 畫麵在不失厚重感的前提下又可讓紙張自然翻卷。隨後的二十年間,隨著此法的不斷使用與(yu) 推廣,工筆重彩畫領域掀起了一股到敦煌尋找繪畫用敦煌土的熱潮。我的作品《愛伲少女》便是在此法的基礎之上,吸收借鑒了敦煌壁畫風化變色的視覺效果,追求單純色塊的豐(feng) 富變化,注重作品內(nei) 在精神的表達。

  敦煌壁畫的藝術體(ti) 係凝聚了中國繪畫的演變過程,在造型上注重傳(chuan) 神,尋求具象繪畫的意象表達,通過形與(yu) 色以及畫麵空間結構上的相互配合,表現內(nei) 在的精神風貌。它是曆史留給後人的珍貴寶藏,也是當代工筆重彩畫創作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我們(men) 通過對敦煌壁畫的研究,不斷發展當代工筆重彩,同時,亦是通過工筆重彩畫的創作探索,以一件件具有中華民族風骨的精品力作傳(chuan) 承藝術之美,點亮文明之光。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