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藝術手劄】
作者:郅敏(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二十四節氣》係列作品是我從(cong) 2015年開始的創作,至今已持續八年,完成了15件作品,還有9件仍在醞釀之中。這一係列作品是繼2011年《河圖洛書(shu) 》、2013年《天象四神》係列之後的又一係列創作,它讓我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理念,不斷挖掘藝術創造力。十幾年來,隨著自身的成長和閱曆的增加,我逐漸形成了屬於(yu) 自己的材料觀和藝術觀,藝術創作重回內(nei) 心和母體(ti) 文化,並開始建立自己的藝術語言。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ti) 係及其實踐”於(yu) 2016年11月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這不僅(jin) 是對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可,也讓“二十四節氣”重返當代中國人的生活視野,加深了人們(men) 對“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這一哲學問題的認知。“二十四節氣”的確立,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它用以指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生活節奏,同時確立時間和空間的關(guan) 係,即東(dong) 方的時空觀。
地球與(yu) 太陽的位置關(guan) 係以及地球自轉,形成晝夜;地球的轉軸傾(qing) 角以及圍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形成四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時空觀、哲學觀和自然觀的表達。當人們(men) 擺脫了狩獵采集時代而進入農(nong) 耕文明的時候,就要看天吃飯、等風等雨了,對“天”的研究成為(wei) 必然,認識自然規律和季候流轉,掌握天文學的知識成為(wei) 必要的前提。可以說,沒有天文知識是不可能掌握季候變化的,也難以創造出輝煌的農(nong) 耕文明。我的《二十四節氣》《立表測影》和《觀象授時》等作品便是以此為(wei) 基點的表達。
“二十四節氣”的概念非常抽象,而雕塑又是實體(ti) 化的藝術表達方式,在創作初期,如何呈現如此宏觀的中國文化意象成為(wei) 一個(ge) 難題。我將四季變化看作陰陽的互生與(yu) 轉換,在雕塑造型上,以模糊的兩(liang) 個(ge) 形象代表陰陽的力量。它們(men) 或分離,或擁抱,或相互支撐,呈現出兩(liang) 種力量的動態變化。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中,充滿了對天人關(guan) 係的探求,以及對物質轉換、挪移和兩(liang) 種力量或狀態關(guan) 係的探討,諸如天地、輕重、大小、美醜(chou) 、聚散、古今……這種陰陽輪回、天人合一、天地共作的關(guan) 係將我引入浩瀚的文化源流。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一方麵憑借直覺投入工作,查閱古籍中對“二十四節氣”的描述,觀察萬(wan) 變的自然,逐步領會(hui) 每一個(ge) 節氣所對應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另一方麵通過對積澱深厚的陶瓷語言的探索,逐步建立自己的藝術創作方法論。在創作方法上,我受到了漢字結體(ti) 規律的巨大啟發。“永字八法”中那些看似簡約的筆畫在不同的組合關(guan) 係中形成不同的漢字。多個(ge) 字就變成一個(ge) 詞,意味更為(wei) 複雜,幾個(ge) 詞又形成一句話,當詞句再經過組合變換,文章中的精神、哲理、文化便一一呈現出來。這種原理在中國磚木結構的建築表達中也非常明顯,磚瓦可以鋪路,可以蓋房,可以壘牆,而木質構件也可以形成鬥拱那樣構思巧妙、製式縝密又多樣的結構。這些中國文化中的重組與(yu) 解構的方式深深地啟發了我,《二十四節氣》作品就是用陶瓷構件創造出一個(ge) 可以無限複製和重構的結構,來呼應中國文化重構與(yu) 循環的哲理。
2022年12月,我的雕塑作品《二十四節氣——立秋》榮獲第39屆佛羅倫(lun) 薩文學與(yu) 藝術獎雕塑類金獎,我把它看作是對我個(ge) 人創作的鼓勵。評審委員會(hui) 在獲獎理由中提到:來自中國的藝術家郅敏的雕塑作品《二十四節氣——立秋》,以東(dong) 方古老傳(chuan) 統材質陶瓷為(wei) 媒介,把中國土地上農(nong) 業(ye) 文明的“節氣”這一看不見的事物賦予了看得見的形體(ti) 。這是對“中國時間”的一種現代表達嚐試,對人類全球化進入“國際標準時間”並逐漸產(chan) 生精神困境的今天,具有警示、回歸和校準意義(yi) 。
在我看來,《二十四節氣》係列雕塑創作是中華文化與(yu) 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ge) 媒介,是人類麵對相同的自然與(yu) 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時的互通與(yu) 互鑒。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循環往複、生生不息,自然如此,藝術也是如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