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一泓清水 科學回收廢舊農膜“變廢為寶”
央視網消息:防治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不僅(jin) 可以通過農(nong) 藥化肥的減量增效,還可以調整種植結構。近年來,雲(yun) 南大理就通過減少種植高耗水、高耗肥的大蒜,改種蠶豆等替代作物的方式,實現了地表水質的改善。
雲(yun) 南大理洱源縣右所鎮過去是遠近聞名的大蒜之鄉(xiang) ,曾經種植麵積超過10萬(wan) 畝(mu) 。每畝(mu) 大蒜大約需要300公斤左右的氮、磷化肥,是水稻的二到三倍,但其中,100公斤左右不會(hui) 被田地吸收。這種種植模式產(chan) 生大量富含氮、磷的農(nong) 田尾水,流入洱海後造成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
從(cong) 2018年起,雲(yun) 南大理全麵推進洱海流域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綜合防治,改種使用農(nong) 藥和化肥較少的農(nong) 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施肥較少的蠶豆、葡萄、藍莓、櫻桃,成為(wei) 了當地種植結構調整的首選作物。
通過推行農(nong) 作物綠色生態種植和畜禽、漁業(ye) 生態健康養(yang) 殖,洱海流域實現了水質保護與(yu) 農(nong) 業(ye) 綠色的協調發展。五年來,累計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45.84萬(wan) 畝(mu) 。
廢舊農(nong) 膜有人收 循環利用減困擾
廢舊地膜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清理和回收,會(hui) 汙染農(nong) 田土壤,造成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介紹,為(wei) 減少農(nong) 用地膜造成的麵源汙染,我國地膜科學回收正在逐步推廣。
河北、內(nei) 蒙古等9個(ge) 省份的重點用膜地區,都啟動實施了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工作,推廣高效科學覆膜技術,完善地膜回收利用體(ti) 係,地膜使用效率明顯提高。
建立廢舊農(nong) 膜回收體(ti) 係 “變廢為(wei) 寶”
今年春耕期間,江蘇淮安地區通過促進廢舊農(nong) 膜資源化、高效化循環利用,初步解決(jue) 了困擾農(nong) 村多年的農(nong) 膜回收問題。
江蘇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種植大戶高爰春在當地承包了60畝(mu) 地種植甘藍、辣椒等蔬菜,為(wei) 了防草害、增溫保濕,每畝(mu) 大棚內(nei) 鋪設了15斤左右的地膜。蔬菜收獲後,如何處理殘留在大棚內(nei) 的地膜,成為(wei) 高爰春的煩心事。
為(wei) 改變這一困境,今年,洪澤區通過在各鄉(xiang) 鎮建立了廢舊農(nong) 膜回收網點,以每公斤6元的價(jia) 格收購廢舊地膜並進行無害化處置。
各廢舊農(nong) 膜回收網點將廢舊農(nong) 膜通過統一回收、簡單處理後,經過清洗、粉碎、熔煉、擠壓等工序,製作成塑料再生顆粒,實現了農(nong) 膜“變廢為(wei) 寶”。
2022年,江蘇淮安農(nong) 膜使用總量5373.11噸,當地通過建立完善的廢舊農(nong) 膜回收利用體(ti) 係,實現了農(nong) 膜回收全覆蓋,處理能力也大幅提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