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文化興農”探索共富之路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姬尊雨
漫步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老山腳下佛手湖畔,後現代主義(yi) 風格的四方當代美術館、極具中國本土文化特征的三合宅、靜靜“浮”於(yu) 水麵的水榭等24座由中外著名藝術家設計的建築集群集聚於(yu) 此,構成了獨特的四方藝術湖區。
地處長江北岸、南京西北部的南京市浦口區,林木覆蓋率達42.75%,持續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先後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中國天然氧吧”等榮譽,有著天然的區位優(you) 勢和自然資源稟賦,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南京浦口連續兩(liang) 年獲江蘇省76個(ge) 縣(市、涉農(nong) 區)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績考核綜合排名第一等次第一名。以文化藝術引領、文化產(chan) 業(ye) 帶動,南京浦口正探索“農(nong) 業(ye) +文化+旅遊”創新融合發展模式,繪出一幅“文化興(xing) 農(nong) ”的秀美畫卷。
特色文化催生新興(xing) 業(ye) 態
“所有建築都凸顯了一個(ge) 特點,就是與(yu) 浦口的生態環境融為(wei) 一體(ti) ,將藝術元素和本土文化融合的同時,提升了全區旅遊配套設施。”浦口文旅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四方藝術湖區承載了浦口區藝術展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自2013年建成後,已成為(wei) 建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以及遊客的藝術探索地。
四方藝術湖區展現的是浦口在文旅布局上現代化、年輕化的一麵,而在不老村、響堂等由本土鄉(xiang) 村重新改造後的美麗(li) 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則十分“接地氣”。
不老村曾是老山腳下普通的小山村。近年來,利用老山生態資源和當地的村落風貌,在浦口區政府主導下,不老村從(cong) 森林景觀資源、當地民俗文化、鄉(xiang) 村自然環境等方麵進行升級。2019年,不老村入選首批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
“傳(chuan) 統文化是一種紐帶,在鄉(xiang) 村旅遊中,它不僅(jin) 連接了本地文化和鄉(xiang) 村生態,而且以親(qin) 子研學項目、民俗體(ti) 驗項目等方式,讓更多人走進鄉(xiang) 村、了解鄉(xiang) 村。”作為(wei) 不老村原住民,徐仁萍於(yu) 2015年開始改造自家小院,在種植花花草草、修葺假山花亭,還在小院裏成立了“不老居民俗文化體(ti) 驗館”,這裏可以體(ti) 驗木版畫、活字印刷、手繪團扇、剪紙等傳(chuan) 統民俗項目。
以特色傳(chuan) 統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旅遊,浦口的探索卓有成效。2022年,不老村與(yu) “金陵葫蘆張”張苗共同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葫蘆畫大師工作室,結合浦口區特有的大漆葫蘆工藝,打造了一批具有吉祥文化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無獨有偶,為(wei) 傳(chuan) 承好具有千年曆史的江浦手獅舞,浦口永寧街道建設了江浦手獅基地和鄉(xiang) 村大舞台,打造手獅工坊,與(yu) 位於(yu) 浦口區的南京工業(ye) 大學體(ti) 育學院合作,共建江浦手獅的傳(chuan) 承保護基地和宣傳(chuan) 展示基地,以民俗文化助力鄉(xiang) 村旅遊。
在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浦口區各鄉(xiang) 村內(nei) 還集成了一批以高端民宿、精品咖啡館、手工藝作坊、老物件博物館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業(ye) 態。
集聚人才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出謀劃策
“一村一品”的浦口鄉(xiang) 村,是如何規劃布局的?這離不開浦口區首批上崗的19名鄉(xiang) 村規劃師的努力。
走進浦口區湯泉街道南部的孫壟子村,一棟棟民屋錯落有致,青磚黑瓦、舊牆斑駁。孫壟子村生態基底良好,但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不足,產(chan) 業(ye) 結構亟須調整。“如何規劃建設一個(ge) ‘留得住鄉(xiang) 愁’又有著良好產(chan) 業(ye) 結構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受聘後,鄉(xiang) 村規劃師黃龍輝始終思考著這個(ge) 問題。
經過文獻梳理、走訪調查後,黃龍輝將“破題”的關(guan) 鍵放到了鮮為(wei) 人知的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茶壺店遺址上。“通過活化利用茶壺店遺址的文化資源,打造‘陶鄉(xiang) ’文化符號,激發‘陶鄉(xiang) ’產(chan) 業(ye) 動能,促進文化傳(chuan) 承的同時,帶動鄉(xiang) 村旅遊發展。”在黃龍輝的建議下,如今,走進孫壟子村,村內(nei) 的屋舍牆壁上是一幅幅用舊磚廢瓦、閑置陶罐器皿等舊材料製作的鄉(xiang) 土景觀,別具一格。
一開春,浦口區江浦街道華光社區響堂的新村民就忙起來了。設計師陳衛新忙著策劃“鄉(xiang) 村講習(xi) 所”的下一場沙龍;策展人萬(wan) 俊試水自媒體(ti) 直播,想幫村民們(men) “帶帶貨”……一項“新村民計劃”,幫助響堂持續吸引來藝術家、設計師、創意品牌主理人成為(wei) 新村民。新村民們(men) 深度參與(yu) 村落改造、商業(ye) 運營,持續挖掘鄉(xiang) 村文化,賦能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基層治理升級和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轉型。
浦口鄉(xiang) 村還和高校建起了培育鄉(xiang) 土人才的校外課堂。2022年,浦口區聯合南京藝術學院打造“浦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南藝文化人才工作室”,圍繞人才培養(yang) 和精品創作在鄉(xiang) 村進行數字化轉化,並以此為(wei) “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開展教學和創作活動,培養(yang) 鄉(xiang) 村匠人。
提升鄉(xiang) 村經濟附加值
在距不老村3.5公裏外的響堂,村民們(men) 的致富之路要從(cong) 一朵朵梔子花說起。“自打12歲起,我就開始賣梔子花。”村民孫晉霞介紹,響堂種植梔子花已經有30多年曆史。每逢春末夏初,漫山遍野梔子花開,20來天的花季,全村78戶人家每戶的收益就能達到1萬(wan) 多元。
從(cong) 單純的賣花,到依托梔子花打造係列文旅產(chan) 業(ye) ,梔子花已經成為(wei) 響堂的文化符號。
“響堂‘新村民’設計出了聯名梔子花花盒等熱銷品,為(wei) 響堂帶來了發展新機遇。”華光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楊曉玲說,原本售價(jia) 5到8元的簡裝梔子花,包裝後可賣到30元。村裏還和線上平台合作,供應蘇浙滬區域近2萬(wan) 把梔子花,線上銷售總金額約33萬(wan) 元。
響堂文化興(xing) 農(nong) 建設還有一條啟示:“走”還是“留”,由村民自己決(jue) 定。對有進城購房意願的村民,社區會(hui) 推薦其與(yu) 建設方簽訂房屋租賃協議,實打實拿到租金收益。打算在村內(nei) 就業(ye) 創業(ye) 的村民,社區則派專(zhuan) 人輔導,對民房進行“包裝”,以民宿、農(nong) 家樂(le) 等方式參與(yu) 村裏建設。“鄉(xiang) 村一定要有原住民,這才是鄉(xiang) 愁所在。希望留村居住的村民,能在與(yu) 藝術家和新業(ye) 態的碰撞中學會(hui) 致富本領。”楊曉玲說。
2021年,響堂被授予南京市“我們(men) 的節日”端午文化傳(chuan) 承基地。依托端午節、梔子花、艾草等文化元素,響堂已連續舉(ju) 辦兩(liang) 屆“梔子花大會(hui) ”,梔子花的文化招牌越擦越亮。文化賦能之下,浦口相繼打造老山國際文化旅遊節、永寧金花節等節日,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持續增色。
“2022年僅(jin) 響堂一處,接待遊客就已超過14萬(wan) 人次,各類業(ye) 態經濟收入近360萬(wan) 元,40餘(yu) 位原住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浦口區文旅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當前,圍繞“都市微度假”新風口,南京市浦口區正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露營經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文化賦能提升鄉(xiang) 村經濟附加值,並引入互聯網思維打通線上銷售渠道,形成良性循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