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2)》發布——為全球氣候監測貢獻中國智慧
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yu) 飛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ge) 世界氣象日,主題為(wei) “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天氣、氣候、水有何關(guan) 係?人類今天為(wei) 什麽(me) 要關(guan) 注天氣氣候水?中國氣象局日前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2)》和國家氣候中心的專(zhuan) 家給出了答案。
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並不樂(le) 觀
中國氣象局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全麵反映中國在全球氣溫和降水、大氣環流係統、海溫、積雪和海冰監測等方麵的新成果、新進展。
中國氣象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在《報告》編製過程中,中國氣象局強化自主觀測資料、再分析資料、風雲(yun) 氣象衛星資料等的分析應用,開展了全球氣候狀況監測評估,充分體(ti) 現了全球精密監測業(ye) 務能力的提升,為(wei) 全球精準預報和全球精細服務提供重要支撐。
《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大部陸地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其中,亞(ya) 洲北部、中亞(ya) 、西亞(ya) 東(dong) 部、歐洲北部和西部、格陵蘭(lan) 大部等地偏高1℃以上。全球年平均陸地氣溫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為(wei) 1850年以來第四高。全球年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但空間分布差異大,東(dong) 亞(ya) 東(dong) 北部、南亞(ya) 西部、西亞(ya) 東(dong) 部和西南部、非洲東(dong) 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亞(ya) 東(dong) 南部等地偏多五成以上;非洲西北部、南美洲西部、澳大利亞(ya) 西部偏少五成以上。
2022年,歐洲、中國、美國、日本、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遭遇創紀錄的高溫熱浪,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經曆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5月,歐洲經曆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中國出現持續79天的大範圍高溫天氣過程,為(wei) 1961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區域性高溫事件;英國、法國、羅馬尼亞(ya) 和中國等地遭受幹旱,中國發生的幹旱影響遍及川渝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其過程強度和影響範圍等指標為(wei) 1961年以來第一;巴西、澳大利亞(ya) 東(dong) 部、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韓國等地遭受暴雨洪澇;北美和歐洲遭受嚴(yan) 寒和暴風雪侵襲。
《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溫度接近常年或偏高,但赤道中東(dong) 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低。2022年1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全年持續,於(yu) 冬春季節異常發展,熱帶中東(dong) 太平洋冷水中心值低於(yu) -1.0℃。北半球和歐亞(ya) 積雪麵積接近常年,中國地區積雪麵積偏大,冬季中國和青藏高原積雪麵積位列曆史第三和第二高值。北極和南極海冰範圍均較常年偏小。
青年人應積極參與(yu) 全球氣候治理
“正是因為(wei) 2022年的全球氣候不樂(le) 觀,所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呼籲全社會(hui) 快速轉型,減少溫室氣體(ti) 的排放總量,促進天氣氣候與(yu) 水資源的安全,走向生態美好的未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zhuan) 家周兵表示,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大部分都圍繞天氣、氣候與(yu) 水。麵對愈加頻繁的極端天氣、全球變暖與(yu) 氣候危機、全球水資源匱乏,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如何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造福子孫萬(wan) 代?這是一個(ge) 現實又極富挑戰的主題。
周兵介紹,非氣象工作者很難區分天氣、氣候、氣候變化三者的差異,三者間既有密切聯係又有顯著差異。天氣是指某一個(ge) 地區的大氣中各種自然現象(風、雨、溫度等)在某個(ge) 時刻所處的狀態,可以通過氣象儀(yi) 器或設備觀測監測得到;氣候是指各種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在較長一段時間內(nei) 的平均狀況或統計狀況,主要通過計算或統計獲取相關(guan) 信息;氣候變化是指氣候係統狀態的變化,可通過其特征值及其變率的變化表現出來。當前人們(men) 最關(guan) 注的是與(yu) 未來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10~100年尺度上的氣候變化。在時間尺度上,2周以內(nei) 屬於(yu) 天氣預報範疇,2周以上、年際以內(nei) 屬於(yu) 氣候預測範疇,而年代以上尺度屬於(yu) 氣候變化預估範疇。
周兵介紹,天氣可以預報,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天氣預報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一般性氣溫和降水預報準確率達優(you) 良等級,但極端天氣的預報尚存在預報瓶頸需要突破。氣候可以預測,隨著人類對大氣、海洋和陸麵等物理過程的了解與(yu) 氣候動力學數值模擬,氣候預測產(chan) 品從(cong) 2021年世界氣象日開始,可以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發布,提供了更長時段的生產(chan) 、生活、出行的氣象資訊。氣候變化可以預估,通過五大圈層的相互作用與(yu) 參數化過程,預估不同情景下未來氣候的變化趨勢,但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天氣與(yu) 水的關(guan) 係十分清晰。比如降水偏多,路麵積水城市內(nei) 澇,河湖水漲汛情緊張。而全球變暖影響整個(ge) 水循環過程,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極端異常事件頻發,導致洪澇、幹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並使地表徑流發生變化。”周兵表示。
“獨特的氣候特征還會(hui) 孕育出與(yu) 之相關(guan) 的文化,例如梅雨就塑造了中國人心中典型的江南影像:柳絮散盡,雨落屋簷,琵琶聲起,城頭霓虹燈閃爍。尚湖龍舟槳聲,太湖漁歌唱晚,西湖煙雨迷離,淅淅瀝瀝的雨巷,正值梅子熟季,撐一把油紙傘(san) 走在古街弄堂,連濺起的水花都富有藝術感,像跳動的音符……”周兵說。
風調雨順是人類共同的祈盼,但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廣發、強發和並發。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城市水資源匱乏,冰川持續退縮,凍土層正在變暖和融化,全世界200條大河中近1/3的河流徑流量減少。水資源安全相關(guan) 問題日益突現,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影響社會(hui) 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周兵表示。
“比如2022年,歐洲阿爾卑斯山冰川損失異常嚴(yan) 重,格陵蘭(lan) 冰蓋連續26年質量損失並首次出現9月降雨,全球海平麵上升速度翻倍,暖水珊瑚開始大麵積死亡,俄羅斯永久凍土解封崩塌,歐洲和亞(ya) 洲等多地遭遇破紀錄高溫熱浪事件,澳大利亞(ya) 發生百年一遇暴雨洪澇。”周兵說,為(wei) 了人類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為(wei) 了在21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提高公眾(zhong) 對氣候危機和氣候臨(lin) 界點的清晰認識,促進全球氣候科學治理與(yu) 世界經濟共同繁榮。尤其是青年人應積極參與(yu) 全球氣候治理,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就是“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的主要內(nei) 涵。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2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