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著眼推廣變“專家田”為“農民田”

發布時間:2023-03-24 09:58:00來源: 經濟日報

  春分時節,農(nong) 事正忙。各地農(nong) 民正在搶抓農(nong) 時,播種育苗,強化田間管理,為(wei) 全年糧食豐(feng) 收打好基礎。在環境資源的硬約束下,各地繼續把創建高產(chan) 試驗示範田作為(wei) 促進糧食增產(chan) 的重要舉(ju) 措。但是,如何把高產(chan) 試驗示範田變成“農(nong) 民田”,把“專(zhuan) 家產(chan) 量”變成“農(nong) 民產(chan) 量”,把小塊田的高產(chan) 轉化為(wei) 大麵積均衡增產(chan) ,是當前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現在全國各地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各類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試驗示範田是田間地頭的現代化“生產(chan) 車間”,是聚集資源優(you) 勢展示新品種、新肥料、新技術、新模式的重要平台。從(cong) 目前來看,每年各類試驗示範田的糧食產(chan) 量不斷刷新紀錄。根據一些媒體(ti) 的公開報道,2022年,有的地方小麥試驗品種單產(chan) 超過900公斤,水稻實驗品種單產(chan) 超過900公斤,玉米試驗品種單產(chan) 甚至突破1000公斤,大豆試驗品種畝(mu) 產(chan) 突破250公斤,遠遠高於(yu) 全國平均單產(chan) 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2年小麥單產(chan) 390.4公斤,玉米單產(chan) 429.1公斤,稻穀單產(chan) 472公斤,大豆單產(chan) 132公斤。

  從(cong) 各地高產(chan) 攻關(guan) 試驗示範田高產(chan) 經驗來看,試驗示範田是良田、良種、良技、良機、良製有機結合的典範,這是實現高產(chan) 的重要原因。在環境資源的約束下,各地通過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推動土地規模適度流轉,打破地埂界限,統一規劃耕地,把小田改造成大田,加強水利、電力、道路、農(nong) 用設施等農(nong) 田基礎設施建設。在生產(chan) 管理上,實行統一優(you) 良品種、統一種植模式、統一集中育秧、統一播插期、統一田間培管、統一指導服務,把先進科技融入到整地、播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到收割的每個(ge) 環節,提升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水平。這些舉(ju) 措,可大幅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產(chan) 出率效率,降低生產(chan) 成本,實現增產(chan) 增效。

  高產(chan) 試驗示範田是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和孵化的重要平台,既要為(wei) 科技種田“打樣兒(er) ”,也要為(wei) 發揮輻射作用“搭台”,開展現場觀摩、田間指導和專(zhuan) 家谘詢,充分挖掘良種在產(chan) 量、品質、抗性等方麵的生產(chan) 潛力。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在田間地頭開展實地教學,可以讓廣大種植戶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每個(ge) 新品種的特性、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等內(nei) 容,真正要做給農(nong) 民看、引導農(nong) 民幹,讓農(nong) 民看到農(nong) 業(ye) 高科技的力量,調動農(nong) 民學科學用科技的積極性。

  科技是穩糧增產(chan) 的根本出路,是農(nong) 民種出專(zhuan) 家田的“拐杖”。現在一些地方出現少數大學生、碩士甚至博士變身為(wei) 知識型農(nong) 民的例子,但大多數農(nong) 民文化程度不高、掌握技術不多、學習(xi) 積極性也不強。要把試驗示範區的“專(zhuan) 家田”變為(wei) “農(nong) 民田”,把“專(zhuan) 家產(chan) 量”變為(wei) “農(nong) 民產(chan) 量”,還需要加大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普及力度,加強對農(nong) 民農(nong) 技培訓,提高農(nong) 民科技素質,把農(nong) 民培養(yang) 成會(hui) 經營、懂技術、會(hui) 管理的專(zhuan) 家型農(nong) 民、種田的“新把式”。一些地方把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納入農(nong) 業(ye) 係列評職稱的評審範圍,給農(nong) 民頒發初級、中級、高級證書(shu) ,這有助於(yu) 培養(yang) 更多“土專(zhuan) 家”“田秀才”“鄉(xiang) 創客”等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為(wei) 糧食生產(chan) 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農(nong) 業(ye) 是弱質產(chan) 業(ye) ,種植比較效益低,國家不僅(jin) 要繼續加大糧食生產(chan) 扶持力度,還要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和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讓農(nong) 民種糧有錢賺、主產(chan) 區抓糧不吃虧(kui) ,充分調動各級政府普及推廣農(nong) 業(ye) 科技的積極性,調動農(nong) 民學科學用科技的積極性,利用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主攻單產(chan) 、力爭(zheng) 糧食多增產(chan) ,進一步端牢端穩端好中國飯碗。(劉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