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技藝傳千載 茶香飄萬家

發布時間:2023-03-27 10:19: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傳(chuan) 來後,在茶葉的故鄉(xiang) ,人們(men) 為(wei) 之振奮。以申遺成功為(wei) 契機,走過千年的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也將迎來新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編 者

  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兼具實用和美感的存在。

  唐代陸羽《茶經》雲(yun)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到了宋代,茶已經是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王安石著文議論茶葉流通之法,“夫茶之為(wei) 民用,等於(yu) 米鹽,不可一日以無”。時光流轉,品茗而聚,“圍爐煮茶”則成了現代年輕人流行的風尚。

  一片茶葉,凝結智慧與(yu) 匠心

  種茶、采茶、製茶、飲茶,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製,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wu) 龍茶、紅茶、花茶,徑山茶宴、白族三道茶、瑤族油茶習(xi) 俗……小小一片茶葉,凝結著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智慧和匠心。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製作茶葉的國家,此次申遺成功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涉及15個(ge) 省份的44個(ge) 國家級項目。在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dong) 廣袤的區域,分布著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多達2000多種茶品。

  片片茶葉蜷縮成粒粒小球,烏(wu) 潤結實、沉重似鐵、韻香形美,分為(wei) 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撚、初烘、包揉、複烘、複包揉、烘幹等10道工序——這是福建安溪鐵觀音“半發酵”的獨特製茶技藝。“茶葉氧化過度了,就成了全發酵的紅茶,氧化不足又容易偏像不發酵的綠茶,鐵觀音製茶講究的就是‘度’。”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傳(chuan) 習(xi) 所負責人溫文溪如此闡述。

  新鮮茶葉采摘下來後,經萎凋、揉撚、發酵、烘幹等多道工藝,“輕萎凋、重揉撚、足發酵”——這是江西修水寧紅茶的獨到技藝。有著40年傳(chuan) 承經驗的寧紅茶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俞旦華深有體(ti) 會(hui) :“看茶做茶,每一關(guan) 都要有度,比如說萎凋,就看這一抓,軟了,不會(hui) 斷、不會(hui) 脆,意味著萎凋恰到好處了。”

  冬日時節,圍坐在屋內(nei) 火塘旁,擺上陶罐,茶葉用爐火緩慢煨烤,當年當季的曬青毛茶飽含陽光的味道,待茶葉微黃,衝(chong) 入一壺開水,清幽茶香撲麵而來,眾(zhong) 人飲茶聊天——這是雲(yun) 南獨特的陶罐烤茶習(xi) 俗。“烤茶讓生茶的茶性也隨之改變,變得更為(wei) 溫和,這其實也是一種待客之道。”雲(yun) 南普洱景邁山茶農(nong) 仙貢這樣理解。

  從(cong) 山間一片葉,到萬(wan) 家杯中茶,茶葉的生長與(yu) 旅行,講述著關(guan) 於(yu) 文明與(yu) 生活的故事,沉澱著中華文明獨特的價(jia) 值理念。中國農(nong) 科院茶葉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國茶葉博物館首席科學家魯成銀說:“悠久的曆史,從(cong) 南到北巨大的緯度跨度,讓一片茶葉,在雲(yun) 南、在廣西、在海南、在浙江,有了不一樣的製法,形成精細、完美、複雜的製茶工藝。經曆了一代代人相傳(chuan) 授、再創造,今天我們(men) 看到的製茶技藝,其實比唐代、宋代的更完美、更精細。”

  技藝傳(chuan) 承,融入現代生活

  家族傳(chuan) 承、師徒傳(chuan) 承和社區傳(chuan) 承,40多所中職和8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茶學和茶文化專(zhuan) 業(ye) ,《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製定施行,茶書(shu) 館、茶文化研學、茶旅融合……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多樣的傳(chuan) 承體(ti) 係賦予古老技藝新的生命力。

  光譜室、人工氣候室、組織培養(yang) 室……這是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茶樹生物學與(yu) 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而在距離校本部僅(jin) 有10餘(yu) 公裏路程的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高新技術農(nong) 業(ye) 園內(nei) ,還有茶園和茶葉加工實訓中心。教師寧井銘從(cong) 1998年畢業(ye) 留校至今,在茶學教學一線已工作20餘(yu) 年,“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申遺成功的消息讓寧井銘倍感興(xing) 奮:“這一重大喜訊更加堅定了我們(men) 傳(chuan) 承弘揚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培養(yang) 茶學人才的信心。”

  盛彩燕是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茶學專(zhuan) 業(ye) 一名大四學生,來自黃山毛峰的產(chan) 地休寧縣,自幼受爺爺奶奶種茶、製茶的影響,高考後選擇了茶學專(zhuan) 業(ye) 。大三期間,她通過參與(yu) 學院的選拔考試,獲得了在茶樹生物學與(yu) 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習(xi) 的機會(hui) 。“畢業(ye) 後,希望能用自身所學,為(wei) 家鄉(xiang) 茶產(chan) 業(ye) 的發展作貢獻。”盛彩燕對未來滿懷憧憬。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烏(wu) 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王文禮,這兩(liang) 年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年輕人的培養(yang) 上——一座占地數十畝(mu) 的茶園中,各色茶樹整齊排列,名為(wei) “百茶園”;樓上一間研學室,茶具、書(shu) 籍一應俱全。“我們(men) 這裏匯聚了全國常見的茶樹品種,專(zhuan) 門對外接待院校師生研學實踐活動,讓同學們(men) 從(cong) 培土施肥開始學,讓茶文化獲得年輕人的認可。”王文禮說。

  董金香是雲(yun) 南大理白族三道茶的州級傳(chuan) 承人。她告訴記者:“白族三道茶喝三道,一道苦,寓意人生伊始,屢有時艱,當以苦字為(wei) 先;二道甜,寓意人生在世,曆盡滄桑,但隻要努力奮鬥,定會(hui) 苦盡甘來;三道回味,寓意嚐過人生百味之後,絢爛之極而歸於(yu) 平淡。”董金香在她家的小院裏辦起了三道茶體(ti) 驗課,來的除了遊客,還有不少大學生。董金香每周還會(hui) 去一次大理的學校,教給孩子們(men) 白族三道茶的傳(chuan) 統技藝,讓下一代從(cong) 小耳濡目染。

  在修水縣漫江鄉(xiang) ,俞旦華在當地政府扶持下,建起了非遺傳(chuan) 承工坊。“一輩子做茶,就是想盡可能地去培養(yang) 一些年輕人,寧紅茶的傳(chuan) 統工藝一定要傳(chuan) 下去。”俞旦華說。在漫江鄉(xiang) 目前有品茶坊、賞茶線、非遺工藝傳(chuan) 承中心等20多個(ge) 景點,遊客可以沉浸式遊覽茶鄉(xiang) 美景,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觀看茶藝表演,品嚐茶葉飲食,既促進了茶旅融合,又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千百年來,滋養(yang) 著中國人的茶香飄入現代生活,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年輕人所接受的生活方式。

  以茶為(wei) 媒,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茶葉,采自天然;茶器,匠心獨具;茶藝,彬彬有禮。飲茶品茶,陶冶性情;以茶會(hui) 友,品味人生。從(cong) 陸羽所著《茶經》到文人雅士所留下的眾(zhong) 多茶詩,從(cong) 古代品茶、鬥茶習(xi) 俗到流傳(chuan) 至今的各種茶俗,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國人生活。

  “離開了茶文化,茶葉就僅(jin) 僅(jin) 隻是一片葉子。”在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臨(lin) 翔區茶馬古鎮內(nei) ,坐落著一個(ge) “鄉(xiang) 村茶書(shu) 館”,臨(lin) 滄邦麓茶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餘(yu) 世剛對茶文化傳(chuan) 播深有體(ti) 會(hui) 。為(wei) 了更好地讓普通老百姓感受茶文化,他在茶馬古鎮辦起了這所公益性質的茶書(shu) 館。

  集合的鼓點敲起,參加茶宴的客人次第而入。“心有徑,茶為(wei) 道,做客徑山吃茶去……”伴著悠揚古琴,《心有徑·茶為(wei) 道》的歌聲唱起。在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舉(ju) 行的“天下徑山·茶道之源”活動上,非遺茶俗徑山茶宴,韻味十足。“一場茶會(hui) 下來,唯有茶的美好,煩惱盡消,猶如洗心。”參加活動的謝女士說。

  “古人雲(yun) ‘茶樹不可移’,很多地方年輕男女在結婚時依然保留了下茶禮的習(xi) 俗,寓意著今生今世永不分離,如今雲(yun) 南的布朗族依然保留著這個(ge) 習(xi) 俗。”茶文化學者周重林說,“申遺成功給了我們(men) 巨大的自信心,讓很多年輕人覺得和茶文化的距離並沒有那麽(me) 遙遠。近來在年輕人中特別流行的‘圍爐煮茶’,就是一個(ge) 很好的傳(chuan) 播案例。”

  李樂(le) 駿是雲(yun) 南弘益職業(ye) 培訓學校的校長,從(cong) 事茶學職業(ye) 培訓教育10多年來,累計培養(yang) 學員超2萬(wan) 人。目前學校共開設了7門與(yu) 茶葉相關(guan) 的線上課程,吸引了累計超過7萬(wan) 人次參與(yu)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在這裏學習(xi) 茶文化的,不少是來自海外的學員。“中國豐(feng) 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有巨大的吸引力。”李樂(le) 駿說,“自辦學以來,我們(men) 共有500多名海外學員順利畢業(ye) ,學成之後他們(men) 回到自己的國家,在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ya) 、法國等地開起了中國茶館。以茶為(wei) 媒,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2021年以來,福建推出八閩“福”文化品牌,“福茶”成為(wei) 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眼下,浙江正在打響“宋韻”品牌,而茶正是宋代著名文化符號,細看浙江各地的茶禮、茶會(hui) ,宋韻十足。對比咖啡的品牌傳(chuan) 播,提升茶葉的整體(ti) 品牌價(jia) 值,下一步值得期待。對此,李樂(le) 駿分析:“品類多,品牌少,茶香不能飄出一個(ge) 縣或者一個(ge) 市,很多時候要到了當地才能知道這裏有好茶,這就需要我們(men) 擴大有效宣傳(chuan) 半徑,更好地提升茶葉的品牌力。”

  (綜合本報記者顧春、沈靖然、劉曉宇、王丹、田先進報道)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