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鼇東嶼島:向世界展示中國“雙碳”發展成果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陳怡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王軒堯
在天水相接的海南省瓊海市博鼇鎮東(dong) 嶼島,博鼇亞(ya) 洲論壇2023年年會(hui) 圓滿落幕。今年論壇上使用的所有場館基本實現了綠色能源供給,博鼇東(dong) 嶼島零碳示範區建設備受矚目。
具備建設零碳示範區得天獨厚的條件
2022年,住建部與(yu) 海南省決(jue) 定共同創建零碳示範區,推進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首個(ge) 示範區選址博鼇東(dong) 嶼島。
博鼇東(dong) 嶼島區位條件好、要素豐(feng) 富、生態本底良好、業(ye) 主單一,具備建設零碳示範區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作為(wei) 博鼇亞(ya) 洲論壇永久會(hui) 址,東(dong) 嶼島是中國向世界展示“雙碳”發展理念的重要窗口。
“博鼇東(dong) 嶼島零碳示範區將作為(wei) 探索城市建成區綠色降碳改造問題的微觀模型,不僅(jin) 為(wei) 我國城市綠色降碳提供經驗,也為(wei) 可持續發展與(yu) 碳中和探索提供優(you) 秀樣板。”近日,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院長(總經理)胡耀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博鼇零碳示範區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建設任務,每年可實現減碳9055.8噸,占示範區碳排放的67.4%,預計到2024年實現零碳建設目標。
建築綠色化改造,實現“零能耗”
建築的綠色化改造是東(dong) 嶼島零碳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博鼇新聞中心是其中典型代表。
博鼇新聞中心是每一屆博鼇亞(ya) 洲論壇年會(hui) 的媒體(ti) 工作者臨(lin) 時辦公、演播和休息的場所,麵積約4300平方米。在中心門前廣場上可以看到,鋪設的光伏地磚和周圍景觀融為(wei) 一體(ti) ;房簷下的光伏發電板為(wei) 媒體(ti) 工作者們(men) 遮陰擋光,也在源源不斷給整個(ge) 中心供能。
“我們(men) 遵循‘被動優(you) 先,主動優(you) 化,能源自供給’的設計原則對新聞中心進行改造。”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公司總建築師孟寧介紹,“城市占據了碳排放的70%,而對城市已經建好的建築進行綠色化、低碳化改造是目前綠色降碳的難點。新聞中心就是這樣的一個(ge) 項目,將為(wei) 其他城市未來綠色降碳改造提供經驗。”
改造後的新聞中心采用了多種光伏發電裝置來利用太陽能,還在遊船碼頭設置了6台花朵風機收集風能。此外,新聞中心還運用了光儲(chu) 直柔技術,配備的全釩液流長時儲(chu) 能電池使得充放電次數較傳(chuan) 統鋰電池提升了近4倍,實現了自發自用和餘(yu) 電上網,達到“零能耗”建築水平。
資源循環利用,打造“理想之城”
資源循環利用改造是東(dong) 嶼島低碳化改造的一大亮點。循環花園、亞(ya) 洲論壇廣場等都踐行了這一理念,讓每一滴水、每一塊石頭各得其所。
循環花園草木青翠招搖,假山高低俯仰。3個(ge) 月前,這裏還堆放著近2.5萬(wan) 立方米的渣土和建築垃圾。在花園建設過程中,廢棄混凝土、廢舊木樁、本地石塊、建築渣土全都沒有被浪費,被循環利用於(yu) 地麵鋪裝、景觀小品、石籠座椅、地形塑造,讓整個(ge) 園林麵貌煥然一新。
亞(ya) 洲論壇廣場經過海綿化改造透水鋪裝,由我國自主研發的8厘米厚通體(ti) 矽砂磚鋪砌而成,能夠完成初期雨水的過濾、滲透和淨化工作。
“開展室外環境雨水利用及道路海綿化改造,每年可促進約15萬(wan) 噸雨水資源化利用。”省博鼇東(dong) 嶼島零碳示範區工作專(zhuan) 班工作人員肖雲(yun) 旭介紹。
此外,博鼇東(dong) 嶼島零碳示範區提供的綠色低碳高品質供水服務,可實現年減少使用塑料瓶72萬(wan) 個(ge) 。固廢資源化利用實現減碳和循環再生雙重效應,每年能實現減少約56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憑光、風自然賦能,用石、水資源循環,博鼇東(dong) 嶼島的零碳化改造將嚐試打造一個(ge) 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的“理想之城”。在這一過程中,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能成為(wei) 踐行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