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聞隨筆】感受高校圖書館的“體貼”

發布時間:2023-04-03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轅固(媒體(ti) 評論員)

  近日,一則記錄廣東(dong) 財經大學廣州校區圖書(shu) 館“發呆區”的視頻衝(chong) 上了熱搜。據該校圖書(shu) 館館長介紹,“發呆區”與(yu) 學習(xi) 閱覽區相鄰,互為(wei) 配套,學生們(men) 可以在“發呆區”遠眺遐思、說話交流、自由走動、飲食休憩,還可以欣賞遠處的廣州人工智能與(yu) 數字經濟試驗區、珠江新城CBD的風景。

  高校圖書(shu) 館設置“發呆區”,讓學生們(men) 在緊張學習(xi) 的同時能適當放鬆,張弛有度,是一種值得稱讚的人性化舉(ju) 措。學生們(men) 走進圖書(shu) 館,首要的動機和任務當然是讀書(shu) 學習(xi) 。但在埋頭苦學之餘(yu) ,能夠有個(ge) “發呆區”讓大腦轉換節奏,定神沉思,既是一種身體(ti) 上的休息,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調適。事實上,發呆對身體(ti) 健康的幫助早已為(wei) 現代醫學所證明。早在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相關(guan) 司局就聯合發起了“中國健康知識傳(chuan) 播激勵計劃”,首次提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就建議市民每天給自己留5分鍾發呆時間。

  讓學生們(men) 的大腦在高速運轉的間歇能夠適當放空,有助於(yu) 激發靈感和創造力。腦科學的相關(guan) 研究證明,當人們(men) 在發呆或休息時,大腦中始終存在著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經活動,它們(men) 有時會(hui) 觸發一些發散性的創新思維。日本東(dong) 北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人在發呆的時候,腦白質會(hui) 更加活躍,可以更快速地在神經細胞之間傳(chuan) 遞信號,讓人“靈光乍現”。在科學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科研工作沒有進展、思想開小差的半瞌睡狀態中,隱約看到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這個(ge) 形狀虛幻地在他眼前旋轉,從(cong) 而啟發他解開了苯分子的結構之謎。

  高校設置“發呆區”走紅,還折射出在當前這個(ge) 快節奏的社會(hui) ,鬆弛感早已成為(wei) 一種大眾(zhong) 渴望的奢侈品。在評論區不乏各高校學生對廣東(dong) 財經大學師生的羨慕之聲,也有人點讚這名圖書(shu) 館館長“是懂年輕人的”。的確,時下的大學生麵臨(lin) 的壓力前所未有。一方麵是績點、實驗、論文、證書(shu) 等傳(chuan) 統的學業(ye) 負擔,另一方麵是對前途的擔憂。各種媒介不時渲染的嚴(yan) 峻就業(ye) 形勢,更讓他們(men) 憂心忡忡。設置圖書(shu) 館“發呆區”,讓在書(shu) 山題海中“拚殺”的年輕人,能隨時抽身稍作休息、放慢節奏、靜心思考,當然會(hui) 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進一步說,高校設置“發呆區”走紅,也蘊含著對改善校園管理的啟示。我們(men) 應當激勵年輕人努力學習(xi) ,掌握更多的知識與(yu) 能力,同時也應當鼓勵他們(men) 學會(hui) 勞逸結合,保持適當的鬆弛感,這是維護心理健康、促進全麵發展的必要舉(ju) 措。當然,發呆不是“摸魚”,“發呆區”也不是娛樂(le) 區,學校應加強相關(guan) 的使用製度建設與(yu) 日常監督管理,避免一些輿論擔憂的負麵情形產(chan) 生,真正讓“發呆區”成為(wei) 學生忙裏偷閑的放鬆空間,幫助學生建構更加豐(feng) 盈的靈魂。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