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田多用 增產增收:湖北稻漁綜合種養年產值達1000多億元

發布時間:2023-04-06 10:13:00來源: 人民日報

  湖北稻漁綜合種養(yang) 年產(chan) 值達1000多億(yi) 元

  一田多用 增產(chan) 增收

  上午9點,風和日麗(li) 。湖北省宜城市鄭集鎮潘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阮演斌站在清澈如鏡的稻蝦田的田埂上,將水質檢測儀(yi) 浸入水中,3秒後,稻田中的氮磷鉀鹽含量如數呈現。

  “這批蝦苗剛下田沒多久,為(wei) 了保證它們(men) 的成長環境安全,要定期檢測水質。”阮演斌說,今年消費回暖,村裏在努力搶抓早期大蝦市場,3月初就投資20萬(wan) 元,擴建了180畝(mu) 稻蝦共作基地並對蝦池進行翻耕,3月中旬60萬(wan) 尾蝦苗就在稻蝦共作基地“安營紮寨”。

  宜城是“鄂西大蝦”的重要產(chan) 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宜城就有了小龍蝦產(chan) 業(ye) 。隨著近年來小龍蝦消費逐漸火熱,宜城開始探索稻蝦共作模式。

  “我們(men) 首先在稻田四周挖好蝦溝,在蝦溝裏開通一個(ge) 進出水的渠道,再加固田埂,在稻田四周用厚塑料做好防逃設施。”阮演斌指著一米多寬的環形蝦溝給記者說,等捕撈完第一批蝦之後,農(nong) 戶就打開蝦溝裏的暗渠將水放出去,準備下秧苗,秧苗長到一定高度,再把水加起來,放蝦進去,準備養(yang) 育第二批小龍蝦。

  如今,宜城蝦稻共作的水田一畝(mu) 純收入可達3600多元,比單種水稻翻了5倍,並帶動了1.3萬(wan) 多人就業(ye) 。

  稻蝦共作隻是湖北稻漁綜合種養(yang) 模式之一,湖北水係眾(zhong) 多,水田麵積就有3819.88萬(wan) 畝(mu) 。在稻蝦共作模式的成功引導下,2019年,湖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北省“蝦稻共作稻漁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19—2022年)》,逐步探索出了“一水兩(liang) 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生態環保”的稻漁綜合種養(yang) 模式。

  “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發展稻蝦養(yang) 殖,還因地製宜在平原和丘陵地帶的水田發展稻魚、稻鱉、稻鰍、稻鱔等綜合種養(yang) 模式,農(nong) 民畝(mu) 均增收800元以上。”湖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漁業(ye) 漁政處副處長魏蕾介紹,湖北稻漁綜合種養(yang) 從(cong) 2005年起步期的十幾萬(wan) 畝(mu) ,到2022年已達802萬(wan) 畝(mu) 。截至目前,湖北省水稻田的20%以上發展了稻漁綜合種養(yang) ,年產(chan) 值從(cong) 不足3億(yi) 元提高到1000多億(yi) 元,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從(cong) 幾千噸增長到100多萬(wan) 噸。

  發展稻漁綜合種養(yang) ,不僅(jin) 提升了水田綜合產(chan) 值,提高了農(nong) 民耕種的積極性,還能讓水生動物在同一個(ge) 生態係統中發揮共生互利的生態效應。“稻田裏的水生生物主要以水草和微生物為(wei) 食,能淨化水質,增加水中溶氧量,還能在活動過程中鬆土保肥。同時,為(wei) 了確保水稻和漁產(chan) 品的品質,農(nong) 戶必須盡量少用化肥和農(nong) 藥,這樣就實現了農(nong) 漁雙贏的局麵。”魏蕾說。

  4月20日,宜城的第一批蝦就要上市,阮演斌也做好了進一步的打算:“我們(men) 將引進小龍蝦、稻米等深加工企業(ye) ,就地提升小龍蝦等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發展農(nong) 旅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家美味、田園風景、特色產(chan) 品更好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本報記者 吳 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