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江西廣昌:小菌菇撐起“致富傘”

發布時間:2023-04-10 10: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洋 李玉蘭(lan) 胡曉軍(jun)

  春回大地,萬(wan) 物複蘇。被春雨浸潤的贛鄱大地上,出現了一朵朵小菌菇,這些小菌菇撐開嬌嫩的傘(san) 蓋,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撐起了結實的“致富傘(san) ”。

  小空間做大文章

  驅車前往江西省廣昌縣旴江林場,一路林木蒼翠、鳥雀啼鳴。廣昌森林覆蓋率達70.24%,林多地少,當地因地製宜用林下“小空間”做發展“大文章”。該縣建立以旴江林場為(wei) 核心的經濟產(chan) 業(ye) 園,發展“林+藥”“林+菌+藥”等林下經濟,如今已有16.1萬(wan) 畝(mu) 林地投入使用,包括13.5萬(wan) 畝(mu) 油茶林、2萬(wan) 畝(mu) 森林藥材、0.6萬(wan) 畝(mu) 林下食用菌。

  參天林蔭下,茶樹菇、樟芝等食藥用菌筒一排排擺滿林間空地。林場工人鄧小紅踮起腳尖,伸手擰開搭在空中的水管閥門,一時水花四濺,噴灑出一道道水簾。“這片種植區地上擺的、空中掛的是黑木耳菇筒,對麵是樟芝菌筒。”鄧小紅的嗓門又脆又亮,“林下種植有空氣、陽光、溫差變化,菌菇肉更厚,口感更接近野生風味,售價(jia) 比大棚菌菇更高嘞!”。

  旴江林場采用“林場+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合作,吸納周邊村民照看林木、采摘藥材和菌菇,帶動村民增收。鄧小紅是周邊順化村人,在林場工作剛滿一年。“我每月工作25天,每天賺120塊,隨著工齡增加,工資還會(hui) 提高。同事陳用金工作滿3年,他一天賺180塊,有時工資能到5000多塊呢!”鄧小紅給記者算了筆賬。

  不遠處有人在樹影中穿行,是廣昌農(nong) 民發明家謝遠泰正在查看菌筒情況。“這個(ge) 菌筒是用我發明的方子做的,用蓮籽殼代替棉籽殼,幫農(nong) 戶省了不少錢,單運費就降低80%!”謝遠泰笑道,“廣昌是中國白蓮之鄉(xiang) ,蓮籽殼產(chan) 量大、價(jia) 格低,蛋白質含量高且生蟲少,農(nong) 民不打農(nong) 藥,是絕佳的菌菇養(yang) 料。蓮籽殼菌筒出菇產(chan) 量高、無農(nong) 藥殘留,農(nong) 戶省心不少。這方子既提高蓮農(nong) 收益,又降低食用菌生產(chan) 成本,可謂一舉(ju) 兩(liang) 得!”

  “這菌筒可是個(ge) 寶貝呢!”鄧小紅兩(liang) 眼放光,“廣昌有回收廢棄菌筒的工廠,公司定期組織大夥(huo) 更換菌筒,把廢棄菌筒送到工廠,工廠將菌筒打散後和其他農(nong) 業(ye) 廢棄物混合,做成堆肥再投入使用,可省事了!”

  小菌菇成大產(chan) 業(ye)

  廣昌縣頭陂鎮龍虎村,排列在田間地頭的大棚映入記者眼簾,澄澈藍天、黑色遮陽布、棕色土地三色相映,格外顯眼。

  這是以菌菇種植為(wei) 主的村子。“2021年,龍虎村利用中央財政扶持資金新建3個(ge) 竹蓀菇大棚和1個(ge) 烘幹大棚,當年產(chan) 出幹菇5800多斤,銷售額達65萬(wan) 元,全村嚐到了種植竹蓀菇的甜頭。”龍虎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馮(feng) 小龍露出淳樸的笑臉,“我村再接再厲,走上‘羊肚菌+竹蓀菇+麒麟瓜+優(you) 質稻+糯稻’的致富路。去年,全村菌菇產(chan) 值200多萬(wan) 元,村級集體(ti) 經濟收入150多萬(wan) 元,帶動160餘(yu) 名村民就業(ye) 。”

  廣昌縣有近1000畝(mu) 土地種植羊肚菌,其中400畝(mu) 是由公司投資建設的頭陂鎮羊肚菌種植基地。走進該基地,400個(ge) 大棚整齊有序排開。大棚內(nei) ,密密麻麻的羊肚菌擠在菌筒上,采摘工人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割斷菌杆,摘下整顆羊肚菌。“羊肚菌是非常嬌弱的品種,受溫度和雜菌影響大,一不留神就容易出問題,必須小心對待。”公司負責人謝春蓮介紹,“今年年初有一個(ge) 大棚的羊肚菌出菇情況差,公司立刻聯係河北省科學院賈乾義(yi) 教授團隊探討原因、解決(jue) 問題,這才避免虧(kui) 損。專(zhuan) 家團隊的技術扶持和這些用於(yu) 羊肚菌生產(chan) 的設施大棚,幫助基地實現標準化生產(chan) 。”

  頭陂鎮是廣昌發展食用菌產(chan) 業(ye) 的一個(ge) 縮影。1992年,謝遠泰用人工方式培育“中華神菇”茶樹菇,帶動廣昌人民種植茶樹菇熱潮。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廣昌食用菌產(chan) 業(ye) 從(cong) 單一品種到多元化發展、從(cong) 分散種植到工廠化生產(chan) ,小菌菇成了大產(chan) 業(ye) 。“目前,廣昌食用菌產(chan) 業(ye) 以茶樹菇和羊肚菌為(wei) 主導,還包括鹿茸菇、竹蓀、樟芝等10多個(ge) 品種。2022年,全縣擁有14家食用菌生產(chan) 及加工企業(ye) 、40家食用菌生產(chan)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1家食用菌民間科研機構,食用菌幹鮮菇產(chan) 量達21602噸,價(jia) 值達5億(yi) 元以上。”廣昌縣委書(shu) 記吳自勝介紹。

  小縣城看大發展

  大力發展食用菌產(chan) 業(ye) ,廣昌縣並非個(ge) 例。全國592個(ge) 貧困縣有420個(ge) 開展食用菌產(chan) 業(ye) 扶貧,江西有84個(ge) 縣市進行食用菌產(chan) 業(ye) 扶貧,占比達84%。

  小菌菇為(wei) 何有如此大魅力?“食用菌是農(nong) 業(ye) 資源稟賦不高且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地區的最佳選擇,致富效率高。”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綜合司原司長蘇國霞解釋,目前食用菌僅(jin) 次於(yu) 糧食、蔬菜、果蔬、油料,已成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第五大產(chan) 業(ye) ,我國食用菌占全球總產(chan) 的70%以上。

  依靠食用菌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鄉(xiang) 村,既要種出好菌菇,又要做出好產(chan) 品,把小菌菇轉化為(wei) 大財富。

  種出好菌菇需要優(you) 質菌苗、適宜生產(chan) 場地、設施化生產(chan) 能力、標準化生產(chan) 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其中,標準化生產(chan) 技術的突破是廣昌大力發展羊肚菌的前提之一。“廣昌是典型南方氣候地區,北方省份種植羊肚菌需要2到3個(ge) 月出菇,而在頭陂鎮羊肚菌種植基地的有些大棚,40多天就能出菇,大大縮短生長周期。”賈乾義(yi) 說,“生產(chan) 周期短的羊肚菌產(chan) 量也沒有下降,保守估計,頭陂鎮羊肚菌種植基地的畝(mu) 產(chan) 可達1000斤。”聞言,在基地參觀的內(nei) 蒙古漢子向鋒激動不已,忙不迭地掏出手機拍照記錄,他在通遼承包了上百畝(mu) 大棚,計劃今年春末種植食用菌。

  做出好產(chan) 品需要對菌菇產(chan) 品進行深加工,利用食用菌超微粉碎技術、冷凍幹燥技術等手段開發凍幹產(chan) 品、調味品、功能食品等,延長產(chan) 業(ye) 鏈,增加產(chan) 品附加值。“現階段,廣昌縣食用菌產(chan) 業(ye) 以銷售鮮菇和烘幹後的食用菌這類初級產(chan) 品為(wei) 主,深加工率低。”談到此話題,廣昌縣科技局局長李智玲麵色凝重,“我們(men) 正進行一係列探索,招募食用菌專(zhuan) 家通過項目合作破解技術難題,比如食用菌出菇環境管理控製係統、富硒茶樹菇生產(chan) 與(yu) 推廣、設施大棚羊肚菌高效栽培等。”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