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多地出現鸚鵡熱病例 臨床已有成熟治療方案

發布時間:2023-04-13 10:12:00來源: 科技日報

  春季流行性疾病多發。近期媒體(ti) 報道,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不明原因引起的咳嗽、發熱以及肺部感染的病例報告。上述患者在自行服藥後病情並未改善,後經醫生確診為(wei) 鸚鵡熱。

  鸚鵡熱是什麽(me) 病?該如何防治?是否會(hui) 在人群中大規模傳(chuan) 播?帶著這些疑問,科技日報記者谘詢了四川省人民醫院呼吸與(yu) 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燕海英。

  燕海英介紹,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ti) 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鸚鵡熱衣原體(ti) 主要寄生於(yu) 鸚鵡、鴿子、雞鴨等鳥類和禽類體(ti) 內(nei) ,會(hui) 通過空氣、病鳥分泌物、排泄物、飛沫以及塵土傳(chuan) 播。人類一旦接觸了感染鸚鵡熱的鳥類或禽類的分泌物、糞便等就可能發病。

  鸚鵡熱衣原體(ti) 進入人體(ti) 後會(hui) 侵害易感細胞,釋放有毒物質。這些物質通過血液擴散至全身各部位,對肺部、心髒、腎髒以及神經係統和消化係統造成損傷(shang) 。鸚鵡熱潛伏期一般為(wei) 7—14天,有時會(hui) 更長,發病初期臨(lin) 床症狀比較隱匿,不易識別。其主要症狀為(wei) 頭痛、肌肉疼痛、畏寒、發熱,隨後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嚴(yan) 重時會(hui) 出現器官壞死和大麵積感染,危及生命。

  資料顯示,鸚鵡熱與(yu) 流感雖然症狀相似,但在發病機製等方麵仍有區別。鸚鵡熱是由衣原體(ti) 導致,而流感則由病毒引起。從(cong) 傳(chuan) 染性來說,鸚鵡熱要遠遠弱於(yu) 流感。致病因素的差異也決(jue) 定二者需采用各自不同的治療方案。另外,從(cong) 臨(lin) 床症狀上看,鸚鵡熱的主要表現是高熱、肌肉酸痛等,而流感的主要表現為(wei) 急性呼吸道症狀。

  現有鸚鵡熱感染情況表明,確診患者多為(wei) 鳥商、鳥類飼養(yang) 員等與(yu) 鳥類接觸頻繁的人群。當前正是鸚鵡熱流行季節,如果有飼養(yang) 鳥類、禽類,或近期與(yu) 鳥類、禽類有接觸史的人,出現發熱時需要警惕,應及時就醫。

  得了鸚鵡熱不可怕,臨(lin) 床上已經有較為(wei) 成熟的治療方案。燕海英介紹,患者在急性期應注意隔離,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四環素類、喹諾酮類以及大環內(nei) 酯類藥物都對鸚鵡熱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通常情況下,藥物幹預後2—3天症狀會(hui) 有所緩解,但仍需堅持治療3周左右才能完全康複。同時,針對因感染造成的器官損傷(shang) 也應進行對症治療,恢複呼吸係統、心髒、腎髒的正常功能。當然,保證充足的營養(yang) 攝入也是治療的關(guan) 鍵。

  燕海英表示,人體(ti) 感染鸚鵡熱後不易形成持久免疫力,因此對鸚鵡熱的主要預防手段是阻斷所有潛在的傳(chuan) 染源。喜歡養(yang) 鳥的人,一定要到正規寵物店購買(mai) 鳥類,並養(yang) 成每日清洗鳥籠的習(xi) 慣;清洗的同時注意佩戴口罩、做好防護。人們(men) 在接觸鳥類後應注意用流水、肥皂洗手。燕海英再次提醒,若出現發熱症狀應及時就診,並主動向醫生說明鳥類接觸史,以便盡快確診。

  燕海英指出,鸚鵡熱人傳(chuan) 人的現象十分少見,且確診後有成熟的治療方案,公眾(zhong) 隻需做好防護即可,不必太過擔心。(朱璽)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