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35歲再出發 為家庭也為夢想

發布時間:2023-04-14 10: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35歲再出發 為(wei) 家庭也為(wei) 夢想

  講述人:四川警察學院法學係講師 包有鵬

  北京,一個(ge) 承載了無數人夢想的城市,也承載著我9年的學習(xi) 、工作時光。我從(cong)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ye) 後,便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ye) 發展。

  起初,我希望進入北京高校教書(shu) 育人,然而,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畢業(ye) 前夕,我終於(yu) 收到了一份來自北京某事業(ye) 單位的錄取通知,成了家鄉(xiang) 親(qin) 人們(men) 口中的“北京人”。

  工作幾年後,我辭職離開北京來到成都,那一年,我快35歲了。很多親(qin) 友不理解,甚至堅決(jue) 反對。他們(men) 疑惑,我的工作光鮮亮麗(li) ,正處於(yu) 事業(ye) 上升期,還拿到了北京戶口,為(wei) 何要去一個(ge) 完全陌生的城市?其實原因很簡單——家庭角色的轉變。幾年來,我從(cong) 孑然一身、了無牽掛到為(wei) 人夫、為(wei) 人父,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然而,我和妻子一直兩(liang) 地分居、聚少離多,照顧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到了妻子頭上。麵對家人,我始終充滿愧疚。經過深思熟慮,我決(jue) 定離開北京。

  來到成都,一切都要從(cong) 零開始。在求職過程中,我感到年齡是用人單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他們(men) 更重視的還是人崗匹配度。最終,我進入四川警察學院,成為(wei) 一名教學科研工作者,追逐自己最初的夢想——三尺講台育桃李,一支粉筆寫(xie) 春秋。

  工作的轉變,給我的生活帶來各種新挑戰:高校“非升即走”機製、教學與(yu) 科研的平衡、地方的人際關(guan) 係、薪酬收入以及科研項目申報難度增大等,都讓我感受到轉型的陣痛與(yu) 挑戰。在困惑迷惘時,家人的理解與(yu) 支持、領導同事的指導與(yu) 幫助,讓我很快適應了新的角色,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如今,新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我的成就感和幸福度。寬鬆的工作氛圍、美麗(li) 的校園環境、求知欲滿滿的青年學子,時刻激發著我發揮特長,提升業(ye) 務能力,實現自我價(jia) 值。工作之餘(yu) ,我也多了一份閑暇陪伴家人,與(yu) 妻子一起見證孩子成長的每個(ge) 瞬間,共同感受生活的點滴溫暖。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快樂(le) 的事,莫過於(yu) 為(wei) 理想而奮鬥。”是的,為(wei) 理想而奮鬥本身就是快樂(le) 的。求職路上,不管年齡如何,無論挫折多少,隻要心中有理想,隻要不懈努力,幸福之花終會(hui) 綻放。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