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紐帶
作者:徐義(yi) 華(中國曆史研究院甲骨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漢字作為(wei) 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體(ti) 係,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第一,漢字以世界和事物為(wei) 描摹對象,在造字邏輯和組合規則上,注重人類對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漢字的基本字符是對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觀性。第三,漢字符號本身能夠呈現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對於(yu) 語言的一定的獨立性。第四,漢字呈現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綜合特征。因為(wei) 純象形符號不足以表達語言,所以漢字把語音因素納入文字體(ti) 係,構造出形聲字。形聲字的結構,由一個(ge) 表達歸類的標形字符與(yu) 另一個(ge) 表達發音的標聲字符組成。
漢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觀性,即使持不同語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據字形理解文字內(nei) 容,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借助漢字的象形特點,漢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間實現溝通,成為(wei) 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漢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顧特征,使非漢語母語的人,雖然很容易理解漢字內(nei) 涵,但很難以母語發音為(wei) 基礎來學習(xi) 和掌握漢字,更難以直接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因此,非漢語母語族群要想熟練使用漢字,就得理解每一個(ge) 漢字的內(nei) 涵和衍生義(yi) ,這需要利用漢字典籍才能實現。所以,漢字的推廣和傳(chuan) 播通常與(yu) 漢字經典的傳(chuan) 播聯係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製度、文化、思想,也隨著漢字的傳(chuan) 播而擴散,為(wei) 使用漢字的各個(ge) 族群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曆史演進的曆程中,發展出了一個(ge) 基於(yu) 漢字的記錄和表述體(ti) 係。這一體(ti) 係以文字為(wei) 中心,包括雅言、書(shu) 麵語(文言文)格式、經典等在內(nei) ,既包含書(shu) 麵語規範、書(shu) 寫(xie) 格式等工具性內(nei) 容,又包含術語體(ti) 係、價(jia) 值觀等思想性內(nei) 容。漢字的這種平台作用,使其在促進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麵作出了巨大貢獻,從(cong) 商周時期到近現代一直穩定發揮作用。
商人和周人原屬不同民族。商人認為(wei) ,自己的始祖契是其母簡狄吞燕卵而生,《詩經·商頌·玄鳥》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周人認為(wei) ,自己的始祖後稷是其母親(qin) 薑嫄踩巨人的足跡而生,《詩經·周頌·生民》中說,薑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這說明,商、周兩(liang) 族各有各的起源神話,是不同族群。從(cong) 殷墟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以及文獻中商、周時期篇章的比較來看,商人和周人的語言也有較大差別。
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與(yu) 商人是相同的,這是學習(xi) 商人文字的結果。這種文字的學習(xi) ,是與(yu) 典籍的引入一起進行的。從(cong) 《尚書(shu) 》《逸周書(shu) 》等文獻的記載看,周人對商人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經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在《尚書(shu) ·無逸》中,周公甚至將商人祖先中宗、高宗、祖甲與(yu) 周人祖先周文王並稱為(wei) “四哲”。周王朝建立之後,大量任用殷遺民中的知識分子,其中史、作冊(ce) 等專(zhuan) 職文字官員尤其受到重視,他們(men) 以文字技能為(wei) 周王朝服務。因為(wei) 文字和典籍相同的原因,雖然商人和周人的語言有所不同,但書(shu) 麵語卻幾乎沒有差別,周初的銅器銘文與(yu) 商代銅器銘文一脈相承。從(cong) 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觀、天命觀、祖先觀等都與(yu) 商人有明顯的淵源關(guan) 係。可以說,在商周之際,已經建立起一個(ge) 由文字和典籍為(wei) 基礎的認同圈,可以視為(wei) 早期的漢字文化圈。
周王朝建立之後,文字與(yu) 分封製、周禮結合在一起,對於(yu) 族群融合所起的促進作用更為(wei) 明顯。從(cong) 發現的資料看,周王室和各諸侯國使用相同的文字,文體(ti) 模式高度一致,說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廣和培訓方麵有完備的製度。周王朝在封建諸侯和貴族時,會(hui) 授予他們(men) 冊(ce) 命文書(shu) 、製度規範等文本,以證明其政治地位和正當性,這些文本成為(wei) 諸侯和貴族的“宗廟之典籍”。與(yu) 文字培訓、典籍授予相輔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訓和推廣。通過雅言培訓,各地諸侯、貴族掌握了相同的書(shu) 麵語,從(cong) 而構建起禮儀(yi) 和交流的平台。周人這種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結合的模式有效推動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時期,雖然依然有商遺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實際在文化上已經融為(wei) 一體(ti) ,華夏族的主體(ti) 已經形成。
文字的這種平台作用,中山國是典型例證。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ge) 重要國家,為(wei) 白狄所建。白狄原本是遊牧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體(ti) 係的時間並不很長,但已經能熟練使用中原文字,銅器銘文字體(ti) 精美,內(nei) 容也是典型的中原傳(chuan) 統,體(ti) 現了文字在民族融合中的巨大作用。
秦統一之後,重要的措施是“書(shu) 同文”,這一措施為(wei) 漢代所繼承,文字成為(wei) 統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這一時期值得關(guan) 注的現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和書(shu) 麵語化。早期文字以雅言為(wei) 基礎,後來隨著各地區和各族群交流的加強,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詞語進入語言體(ti) 係,開始出現方言的文字化問題。這一現象出現很早,但得到重視和整理是戰國秦漢以後,《爾雅》《方言》等編纂成書(shu) ,是認識方言文字化的重要著作。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區各族群的語言納入同一個(ge) 文字係統中。如《方言》中有“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guan) 東(dong) 西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狶”。豬、豭、彘、豕、狶,所屬方言區雖然不同,但遵循的造字原則一樣。通過相同的造字原則,有效地將不同方言納入到同一個(ge) 文字係統中,不同地區的人們(men) 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文字係統,為(wei) 自己的語言服務。
魏晉以後,北方遊牧民族向南融入農(nong) 耕文明,開始學習(xi) 漢字和接受儒家經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學習(xi) 漢字和閱讀儒家經典作為(wei) 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
從(cong) 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現了兼製草原地區與(yu) 農(nong) 耕地區的新型政權,如遼、金、西夏、蒙古等。這時候出現了一個(ge) 文字創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鶻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種文字被創造出來。
明清以後,漢字恢複主導地位。清朝雖然創立滿文並作為(wei) 官方文字使用,但漢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體(ti) 係和雄厚的經典內(nei) 容支撐,更有優(you) 勢。到清朝前期,漢字和漢文格式已占據主導地位,成為(wei) 國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賴性平台。
漢字以其獨特優(you) 勢,不僅(jin) 促進了中國政治、文化、社會(hui) 的發展,而且在民族認同方麵發揮了重要的紐帶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