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綠野鷳蹤

發布時間:2023-04-26 10:1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走在牯牛降木棧道上,腳步聲在山穀中回響。驀地,一道白光精靈般閃過,像風吹起的一片素絹,飄過山穀。是驚飛的一隻白色大鳥,它拖著長長的尾巴,在樹林裏遊魚般穿梭自如。大鳥撲扇幾下翅膀,然後輕盈地滑行,消失在山背麵。

  “是白鷳。”安徽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祁門管理站站長倪味詠說。白鷳,傳(chuan) 說中的林中仙子。它來得太突然,如閃電似清風。

  皖南山區山高林密,許多村莊建在半山上,四周是鬱鬱蔥蔥的森林和竹林。村莊四周多是梯田或茶園,各種鳥兒(er) 很多。小時候,父親(qin) 在山上勞作,時常撿回家一種長長的白色羽毛。父親(qin) 將它插在瓶子裏當裝飾,說是白鷳尾巴上的羽毛。生活在山區,我認識的鳥兒(er) 也不少,綠的繡眼、黑的烏(wu) 鶇、白的白鷺、花的喜鵲,白鷳鳥卻從(cong) 未見過,它似乎隻存在於(yu) 傳(chuan) 說裏。父親(qin) 描述白鷳的樣子讓我對它著迷,我曾好幾次跟著父親(qin) 上山,想一睹真容,可惜從(cong) 未如願。白鷳不喜歡被打擾,這更激發我對它的向往。

  清代官銜體(ti) 現在官服“補子”的圖案上,五品文官的官服“補子”圖案為(wei) 白鷳,寓意為(wei) 官者應行止閑雅,清廉忠誠。《禽經》記載白鷳:“似山雞而色白”,它常被文人墨客稱為(wei) “閑客”,極少像野雞那樣被人類馴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明代徽州休寧畫家汪肇的《柳禽白鷳圖》,一對雌雄白鷳在柳枝下、溪泉邊信步,勾勒出古徽州詩畫般的山水意境。

  李白雲(yun) 遊黃山時,拜訪夫子峰下碧山養(yang) 鷳人胡暉,十分喜愛胡暉所養(yang) 白鷳,胡暉慷慨相贈,李白回贈胡暉詩曰:“我願得此鳥,玩之做碧山。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詩人的理想是在江南徽州與(yu) 白鷳廝守,做個(ge) 山野之人。

  雖然隻是匆匆一瞥,這卻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野外白鷳。“說不定它沒有飛遠。”倪味詠熟悉這裏的一草一木。我心裏暗暗祈禱,循著白鷳飛過的方向,跟在他身後躡手躡腳走入樹林。“噓!”倪味詠指指對麵,一串“咕咕”聲從(cong) 山那邊傳(chuan) 來。我倆(lia) 放慢腳步,盡量避開地上的落葉與(yu) 腐枝,小心翼翼踩著苔蘚,爬上小山岡(gang) 。我的目光向著“咕咕”聲的方向尋找。看見了!密林裏,一群白鷳在粗大的橡樹下刨著落葉。三隻,五隻,居然有七八隻之多,它們(men) 許是在尋找去年的橡子吧。灰褐色的雌鳥專(zhuan) 心覓食,不時走到同伴那裏看看收獲。雄鳥容貌出眾(zhong) ,紅豔的臉,白皙的身,長長的尾羽,警惕著四周的動靜。這是一個(ge) 溫馨的大家庭,它們(men) 遠離喧囂,自在閑散,極少展翅高飛,這也許是人們(men) 很少看到它們(men) 的原因吧。

  我們(men) 並未久留,很快就悄悄退出了白鷳的世界,以免打擾它們(men) 。我常想,風如果有顏色,那一定如白鷳的羽毛,潔白輕盈。也許今後我再難有機會(hui) 親(qin) 眼看到野生白鷳的風采,不過,我已十分滿足。此次相遇,已是難得。白鷳飛過,留下的這道美麗(li) 白光,和森林的滿目青翠、淙淙溪水、啁啾鳥鳴,一同定格成一幀珍貴的畫麵,長留我心底。(謝光明)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