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文化為筆墨 鬆潘描繪旅遊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3-04-27 10:22:00來源: 四川日報

  4月22日,星期六,鬆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頂,前來瞻仰紅軍(jun) 長征紀念總碑的遊客絡繹不絕。

  “有培訓的時候人更多。”紅軍(jun) 長征紀念碑碑園管理處副處長車華祥說,這裏是長征精神現場教學培訓的點位之一。

  鬆潘不僅(jin) 有“紅軍(jun) 長征紀念總碑”“沙窩會(hui) 議會(hui) 址”等紅色資源,也是岷江和涪江發源地、茶馬互市集散地……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與(yu) 獨特的多元文化交融,勾勒出別具一格的旅遊新圖景,讓鬆潘在創建天府旅遊名縣工作中有了更多的底氣。

  非遺技藝陸續“複活”

  調製顏料,持筆勾勒……4月13日,在鬆潘古城一家皮具店內(nei) ,汪孝淩專(zhuan) 心繪製皮具作品。她身後的貨架上,傳(chuan) 統馬具、藏式曲瑪帶、皮具裝飾畫等工藝品琳琅滿目,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古鬆潘草地皮具製作的曆史可追溯至清代,涉及60餘(yu) 道純手工技藝。如今,汪孝淩所傳(chuan) 承的藏族手工皮製品製作技藝(鬆州汪氏皮具製作技藝),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

  與(yu) 古鬆潘草地皮具製作一起融入鬆潘旅遊市場的,還有鬆潘國家級非遺項目羌族多聲部民歌、省級非遺項目回族花燈舞等。特別是每年花燈節期間,當地各族群眾(zhong) 身著盛裝,手拿五彩繽紛的花燈,展示傳(chuan) 統花燈舞,讓遊客充分領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花燈之鄉(xiang) ”的魅力。

  在創建天府旅遊名縣過程中,鬆潘縣持續強化資源保護利用,發揮民俗文化優(you) 勢,做好69個(ge) 具有鬆潘本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挖掘、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工作,不斷增強文旅融合的“軟實力”。

  “今年,我們(men) 的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大唐鬆州·甕城傳(chuan) 奇》將再次上演。”鬆潘縣文體(ti) 旅局產(chan) 業(ye) 發展股幹部李德琦舉(ju) 例說。

  立足資源推出新場景

  每天清晨6點過,鬆潘古城內(nei) 的牛肉市場便熱鬧起來。高峰期,這裏每天可宰殺犛牛200頭。除了生鮮牛肉,這裏還有很多賣蟲草、貝母的攤位。整個(ge) 市場煙火氣十足,仿佛茶馬古道場景再現,引得不少遊客慕名而來。

  鬆潘自古就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當年,各路商賈往來於(yu) 鬆潘縣西街,用騾馬運來糧食、鹽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又運出當地出產(chan) 的毛皮、茶葉、藥材等。

  如今,這種“茶馬互市”街景正在鬆潘重現——立足曆史文化資源,鬆潘不斷推出新的場景業(ye) 態。位於(yu) 鬆潘縣川主寺鎮的德吉梅朵風情街,藏居、老牆、以茶易馬等場景被一一還原,營造出濃厚的曆史文化氛圍。

  鬆潘還充分發揮江源文化優(you) 勢,設立岷江源“江源文化”展示區,打造占地麵積約3500平方米的岷江源科普館。在這裏,遊客可以通過裸眼3D技術沉浸式領略鬆潘美景,感受人文與(yu) 自然相協調的江河源頭聖地文化氛圍。

  當前,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精品名錄”的鬆潘,正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you) 勢,著力培育紅色文化旅遊產(chan) 品和項目,全力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為(wei) 爭(zheng) 創天府旅遊名縣助力增彩。(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杜傑)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