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繡出貴州山區群眾精彩生活
將9根細小的五彩絲(si) 線編織成一根,再繡到染布上,如此一隻色澤豔麗(li) 、立體(ti) 生動的蝴蝶就成形了。在貴州布依垚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展示區內(nei) ,這隻彩色蝴蝶恰如其分地點綴在手提包上,兼具時尚與(yu) 美感。
“這是布依族很傳(chuan) 統的一種刺繡工藝,名叫編線繡。是老一輩布依人圍裙、布鞋上常見的裝飾。”公司負責人李利說,現在這種傳(chuan) 統民族刺繡技藝不僅(jin) 很好地傳(chuan) 承下來,而且應用得越來越廣。
在展示區內(nei) ,類似這樣融合了手工刺繡等少數民族傳(chuan) 統技藝的產(chan) 品十分豐(feng) 富:點綴著刺繡紋樣的時尚箱包、有民族特色的新式長裙、植物染料印染的棉麻抱枕……貴州民間手工藝人以不凡的匠心、精湛的技藝,呈現貴州多彩的非遺文化,傳(chuan) 承當地古老的曆史。
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生活在大山裏的苗、侗、仡佬、布依等少數民族同胞創造了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刺繡、蠟染、銀飾鏨刻等傳(chuan) 統技藝承載著悠久的文化記憶。
這些年,貴州持續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手工技藝傳(chuan) 承發展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結合,把“指尖技藝”轉變為(wei) “指尖經濟”,不斷拓寬山區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渠道。
2013年以來,貴州大力實施“錦繡計劃”,大力發展民族特色手工產(chan) 業(ye) ,累計帶動50多萬(wan) 名婦女就業(ye) ,培養(yang) 了一大批繡娘、染娘,她們(men) 正用“一針一線”繡出精彩生活。
自幼生活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布依族村寨的李利,耳濡目染非遺文化,對刺繡、蠟染等很熱愛,逐漸成長為(wei) 一名非遺技藝傳(chuan) 承人。
在傳(chuan) 承發展民族特色手工技藝的道路上,李利將心中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轉變為(wei) 帶動更多人致富發展的文化產(chan) 業(ye) 。
2016年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她不斷成長,於(yu) 2019年成立了貴州布依垚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落戶在晴隆縣城郊的阿妹戚托小鎮。
這座小鎮整體(ti) 建築風格融入了當地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不僅(jin) 是晴隆縣1.4萬(wan) 餘(yu) 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共同的家園,也是當地傾(qing) 力打造的4A級景區。
依托文旅融合發展,晴隆縣將推動刺繡、蠟染等特色手工業(ye) 發展融入搬遷群眾(zhong) 後續幫扶。
這幾天,在布依垚公司生產(chan) 車間裏,總能看到王毫香加班的身影。“馬上就要到‘三月三’了,要趕製一批舞蹈服裝和民族服飾。”她邊熟練地踩著縫紉機邊說。
最讓王毫香欣慰的是,在公司上班2年多來,初中畢業(ye) 的她綜合能力明顯提升:不僅(jin) 學會(hui) 了更多刺繡、蠟染等手工技藝,還成為(wei) 公司電商直播銷售團隊的一員。
今年一季度,李利公司營業(ye) 額達到200多萬(wan) 元。目前,公司每年穩定吸納就業(ye) 40人左右,並輻射帶動就業(ye) 約200人次。
“大家一起傳(chuan) 承民族文化,一起致富發展。”是根植於(yu) 李利心中的發展理念,這從(cong) 她公司的名字也能感受到。
她介紹,公司之所以取名“布依垚”,“垚”字是布依語音譯而來,是“我們(men) 一起”的意思。“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希望大家在一起傳(chuan) 承少數民族文化,一起分享文化發展的紅利。”
如今,為(wei) 了傳(chuan) 承好非遺技藝,李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精美的手工藝品轉變為(wei) 尋常百姓家的日用品。未來,公司將依靠融合創新,促進傳(chuan) 統手工技藝不斷推陳出新,煥發新的生機。(記者趙新兵、駱飛)新華社貴陽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