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短視頻何以“破圈”傳播
作者:劉文輝(華僑(qiao) 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搭乘短視頻的東(dong) 風,加速“破圈”,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使得大眾(zhong) 通過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之魅力。戲腔成為(wei) 短視頻平台的熱門音樂(le) 元素、名師講解古詩詞受到用戶熱捧、非遺傳(chuan) 承人進駐短視頻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傳(chuan) 統文化,何以能通過短視頻實現“以文化人”,獲得眾(zhong) 多人的青睞?
故事描繪: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傳(chuan) 播載體(ti)
隻有不斷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並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進行緊密融通,實現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消弭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時代的曆史距離、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心理距離,才能真正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短視頻時代煥發出強勁生命力。
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通過故事情節所傳(chuan) 遞的價(jia) 值觀念,不斷引導當代年輕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定位於(yu) “中國式的熱血與(yu) 浪漫”的某視頻賬號主打“國風+劇情+特效變裝”,通過梳理中國曆史上的英雄形象,在主人公與(yu) 其所扮演的孫悟空、關(guan) 羽、趙雲(yun) 等角色之間的聯結中,傳(chuan) 播自強不息、重義(yi) 輕利、家國情懷等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從(cong) 而在互聯網上獲得了眾(zhong) 多年輕群體(ti) 的青睞與(yu) 追捧。正如一位用戶評論道:“希望總要被燃起,給每一個(ge) 努力的人加油!”
此外,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還具有文化傳(chuan) 播與(yu) 價(jia) 值觀傳(chuan) 承的功能,通過對傳(chuan) 統文物的介紹、對古代文明與(yu) 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應用,在鏡頭的講述中增進用戶的理解與(yu) 認同。央視係列短視頻《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每集五分鍾時間,介紹每一個(ge) 國寶背後所蘊含的往事。《鷹頂金冠飾》一集,在詼諧幽默的講解中提升了用戶對厚重曆史文化的接受度與(yu)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認同感。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將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寄托於(yu) 每一則生動的故事裏,在這樣的“對話”中拉近了沉澱上千年的文物與(yu) 年輕觀眾(zhong) 的心理距離,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軟著陸”。
文化記憶:心心相通的情感共鳴
以往,傳(chuan) 統媒體(ti) 在傳(chuan) 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時往往事先設定一個(ge) 明確的受眾(zhong) 圈子,按照他們(men) 的認知和趣味來“派單”。這樣的分眾(zhong) 傳(chuan) 播難以實現更為(wei) 廣泛的傳(chuan) 播影響力。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瑰寶,其得以傳(chuan) 承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擁有一定規模的受眾(zhong) 群體(ti) ,關(guan) 鍵在於(yu) 持續收獲新的認同群體(ti) 。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wei) 10.12億(yi) ,較2021年12月增長7770萬(wan) ,占網民整體(ti) 的94.8%。麵對如此豐(feng) 富的受眾(zhong) “寶礦”,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正從(cong) “分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頻頻與(yu) 年輕群體(ti) 實現“雙向奔赴”。
短視頻的普及,改變了傳(chuan) 統文化的審美主體(ti) ,呈現出大眾(zhong) 性的特點。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的創作者圍繞這一特點,打造出具有文化記憶的作品內(nei) 容,將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以耳熟能詳的故事融入大眾(zhong) 化的體(ti) 驗之中,確保創作者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編碼與(yu) 用戶對其的轉碼相一致,在最廣大的範圍內(nei) 引起用戶的共鳴。
在時間層麵上,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把過去與(yu) 現在相連,將過往的經驗與(yu) 記憶以短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在當下不斷觸動用戶的情緒,引起用戶的回憶,並引導用戶重新關(guan) 注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被逐漸淡忘的傳(chuan) 統文化。如過年係列短視頻《掛燈籠、貼對聯、備好年貨過大年啦》,展現的是炸蛋酥花生、縫製新衣、製作糖葫蘆和糖畫等過年細節,這些是每個(ge) 人的兒(er) 時經曆,視頻產(chan) 生了現象級的傳(chuan) 播效果,並引起了眾(zhong) 多用戶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烈討論。
在社會(hui) 層麵上,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的敘事與(yu) 當下傳(chuan) 播社會(hui) 大眾(zhong) 共同經曆相結合,構造出一個(ge) 具有共同經驗的意義(yi) 空間,並通過角色、情節等來影響用戶的情緒,拉近用戶與(yu) 用戶、用戶與(yu) 視頻之間的心理距離,達到共情效果。某視頻賬號通過國風變裝的形式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其視頻內(nei) 容以“遇到困難—放棄—解決(jue) 困難—實現變裝”的線條來呈現。在《好彩無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當“沒人看的裏子”而放棄敲鼓,後又為(wei) 傳(chuan) 承舞獅文化而回歸敲鼓,最終實現舞獅變裝。也正是因為(wei) 主人公堅持做熱愛的事情,使用戶回想起自己過往的經曆,將“我”投射到短視頻的內(nei) 容之中,從(cong) 而產(chan) 生了共情,實現了有效傳(chuan) 播和意義(yi) 傳(chuan) 達。
技術創新:營造別樣的體(ti) 驗空間
有人說,短視頻催生了一個(ge) “讀秒時代”,越來越少用戶有耐心等待視頻播放結束,90%的用戶停留在一個(ge) 短視頻上的時間約為(wei) 6秒。這意味著用戶觀看短視頻的主要目的並非獲取信息,而是觀看體(ti) 驗。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當下,人們(men) 的文化需求逐漸轉變為(wei) 更具參與(yu) 性與(yu) 互動性的文化體(ti) 驗,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也正憑借著傳(chuan) 播技術打造出雅俗共賞的體(ti) 驗空間,不斷吸引用戶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豐(feng) 富用戶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當下的傳(chuan) 播環境中,角色扮演成為(wei) 傳(chuan) 播快樂(le) 的主要方式之一。短視頻的創作者利用VR、AR、剪輯、特效、貼紙等技術,為(wei) 用戶搭建起一個(ge) 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數字技術相互交融的、富有視聽衝(chong) 擊的享受空間,讓用戶通過一塊屏幕便能“遊戲化”地體(ti) 驗傳(chuan) 統文化。“變臉”拍攝特效,讓用戶通過抹臉、甩頭等動作便可以在視頻錄製過程中實現“變臉”,促進傳(chuan) 統文化在與(yu) 用戶遊戲互動中的有效傳(chuan) 播。裸眼VR的“畫中行”視頻,通過VR技術讓用戶“親(qin) 臨(lin) ”《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名畫描述的“現場”。數字化的技術重構了傳(chuan) 統文化,使傳(chuan) 統文化在用戶的觀賞遊戲中“活”了起來,為(wei) 用戶帶來震撼的視聽享受,在“遊戲化”的加持下不斷增強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此外,“雅”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美學特征,在短視頻時代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向往慢節奏的田園牧歌、臥聽風雨。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將生活的細節凝練在視頻故事之中,並於(yu) 細微處傳(chuan) 遞出傳(chuan) 統文化的生活觀念,以慢的鏡頭詩意般呈現平淡生活,不斷吸引著眾(zhong) 多快節奏生活的用戶駐足觀賞。有的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以固定的鏡頭,記錄緩慢的生活節奏與(yu) 樸素的生活氣息,展現出“天人合一”的傳(chuan) 統文化思想,滿足了人們(men) 返璞歸真的心理期待。傳(chuan) 統文化本身富含“雅”的意象,通過短視頻營造的“雅”的虛擬空間,成為(wei) 大眾(zhong) 寄存精神的“桃花源”。
短視頻的時長之短,更使得創作者在創作時聚焦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注重故事的講述與(yu) 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傳(chuan) 播,注重用戶的觀看體(ti) 驗與(yu) 傳(chuan) 播效果,彰顯出傳(chuan) 統文化的美學意義(yi) ,又傳(chuan) 遞出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意義(yi) 。在故事的描繪、情感的共鳴、技術的創新之中,傳(chuan) 統文化類短視頻有望成為(wei) 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重要傳(chuan) 播窗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