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如何加強影視科技人才培養
光明日報記者 黃漢鑫 張國聖
日前,中國電影科創峰會(hui) 暨第十四屆中國電影科技論壇在重慶永川舉(ju) 辦。在“影視科技與(yu) 人才發展”專(zhuan) 題論壇上,業(ye) 內(nei) 人士就智能時代如何加強影視科技人才培養(yang) 進行了探討。
把握趨勢,解決(jue) “卡脖子”難題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影響下,電影產(chan) 業(ye) 從(cong) 製作端到放映端都在加速雲(yun) 化和智能化升級,越來越與(yu) 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緊密關(guan) 聯。”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劉達說,人工智能在電影產(chan) 業(ye) 的廣泛應用,有助於(yu) 提高準確度和精確度,使電影越來越“逼近真實”。
“大模型的成熟,人工智能生成內(nei) 容等工具的出現,標誌著人工智能已形成了原始生產(chan) 力,並在概念、造型等原型設計領域具備了取代初級電影策劃的能力。”中影電影數字製作基地副總經理馬平認為(wei) ,人工智能將大量節約技能、技法培訓的時間和資源,這一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才需要突出高水平設計和審美能力並具備人機交互的技能。
劉達說,中國電影科技的傳(chuan) 統基礎設施和虛擬基礎設施建設已處於(yu) 世界領先的水平,但在芯片、數字成像器件等核心硬件以及電影製作的工具軟件上仍麵臨(lin) 不少“卡脖子”的難題。補足短板,既需要從(cong) 國家戰略層麵引領科技攻關(guan) ,也需要電影行業(ye) 與(yu) 其他行業(ye) 的協同創新,尤其需要提升共性技術定製的精準性,優(you) 化共性技術的應用效率。
產(chan) 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yang) 機製
“從(cong) 平時作業(ye) 到實習(xi) ,再到畢業(ye) 創作,學生們(men) 都在主動采用新興(xing) 的工具。”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係主任兼直屬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軍(jun) 說,隨著智能化和IT化不斷深入,電影產(chan) 業(ye) 的更新周期也在加快,電影人要保持更加開放的態度,加快自我更新的節奏。
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電影數字製作工委會(hui) 副會(hui) 長莊嚴(yan) 認為(wei) ,當前影視技術人才供給結構尚不完善。一方麵高校畢業(ye) 生缺少基礎崗位的曆練,因而對行業(ye) 理解不夠;另一方麵培訓機構短期培養(yang) 的人才綜合素養(yang) 又有欠缺,長期來看發展空間有限。完善影視技術人才供給結構,需要切實推進產(chan) 教融合和校企協同,寬口徑、厚基礎、強實踐,培養(yang) 既有較高曆史文化素養(yang) 和審美能力又具備豐(feng) 富實訓經驗的人才。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係研究員劉藩認為(wei) ,影視公司“人才荒”和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難”並存的根源,是高校人才培養(yang) 和業(ye) 界用人標準之間的“斷裂”。走深走實產(chan) 教融合,既需要將影視業(ye) 界人士引入高校課堂,也需要組織高校學生到產(chan) 業(ye) 一線接受實訓,通過“接地氣”的知識培養(yang) 和項目鍛煉,幫助高校學生更好地適應電影產(chan) 業(ye) 的人才需求。
重視創新,改善技術應用環境
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劉謙說,我國的電影產(chan) 業(ye) 一直存在分工不夠完善和明確的問題,比如一些知名電影獎沒有設置技術類獎項,甚至業(ye) 內(nei) 人士對視效技術工作也知之甚少,影視技術行業(ye) 的認可度亟須提高。
原八一電影製片廠高級工程師劉曉春認為(wei) ,業(ye) 內(nei) 重視不夠與(yu) 遊戲產(chan) 業(ye) 的高薪資導致影視技術人才培養(yang) 力度不夠、流失情況嚴(yan) 重。電影行業(ye) 應為(wei) 技術人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尤其是將製片預算更多向幕後人員傾(qing) 斜以保障其收入。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人才儲(chu) 備,並通過長期打磨培養(yang) 出一批影視技術專(zhuan) 家。
“影視行業(ye) 不能追求短期效益。”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電影數字製作工委會(hui) 副會(hui) 長謝寧呼籲,加大對電腦圖形藝術的扶持力度,促進影視科技和影視行業(ye) 發展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