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校人才,如何將“職業”變成“誌業”

發布時間:2023-05-09 10:1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鼓勵合理流動,規範無序流動,加大對中西部、東(dong) 北地區高校的支持力度——

  高校人才,如何將“職業(ye) ”變成“誌業(ye) ”

  周光禮、公欽正(分別係中國人民大學評價(jia) 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千秋偉(wei) 業(ye) ,人才為(wei) 本,綜合國力競爭(zheng) 說到底是教育競爭(zheng) 、科技競爭(zheng) 、人才競爭(zheng) 。著眼於(yu) 整個(ge) 高等教育體(ti) 係的資源分布格局,人才在學術勞動力市場上的合理有序流動不僅(jin) 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反映了我國人才容量足、競爭(zheng) 氛圍濃,人事管理製度靈活、人才流動活躍度高,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等特點和趨勢,是我國學術勞動力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的表現。“人往高處走”是大多數人才職業(ye) 發展的基本邏輯,但近年來出現了從(cong) 高聲望院校流入低聲望院校的“逆向跳槽”現象,這似乎與(yu) “跳槽”所暗含的“更上一層樓”的發展性要求背道而馳。實際上,高校人才流動不僅(jin) 是個(ge) 體(ti) 基於(yu) 自身價(jia) 值追求對職業(ye) 規劃再調整的結果,還會(hui) 受到結構和製度層麵因素的綜合影響。引導人才合理有序流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體(ti) 製機製改革、建設世界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著力點。

   高校人才流動中的“推拉力”

  高校人才的“逆向跳槽”現象好壞優(you) 劣並不能一概而論。

  青年教師流向低聲望院校更多受到原單位的“推力”作用,“留不下”成為(wei) 他們(men) “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ju) ,這與(yu) 我國絕大多數高聲望大學實施的人才評價(jia) 製度直接相關(guan) 。作為(wei) 學術治理的重要環節,大學教師評價(jia) 貫穿於(yu) 教師成長發展的各個(ge) 階段,包括入職招聘評價(jia) 、職稱晉升評價(jia) 和日常績效評價(jia) 等方麵。經過高校教師職務聘任製改革,大多數頭部高校已實施“準聘-長聘”製度,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學者首先應聘為(wei) 助理教授,經過6-7年準聘期的曆練,通過了準聘期考核後才能擁有長聘教職,未能通過考核評估的教師隻能在期滿後離開學校,另謀出路,所謂“非升即走”。除此之外,高聲望院校的教師還要麵臨(lin) 職稱晉升和日常績效考核的壓力,這些都將影響青年教師的心理預期、左右著他們(men) 的去留。

  高層次人才離開一流院校則往往是新單位的“拉力”足夠強勁,“不留下”是個(ge) 體(ti) 主動選擇的結果。高層次人才的“逆向跳槽”具有兩(liang) 麵性:一方麵,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資源,高層次人才流動意味著優(you) 質資源在空間和層次上的重新配置,能夠使不同區域的人才隊伍在規模、結構和質量上更加均衡,更適應事業(ye) 發展需求,幫助中西部和東(dong) 北地區實現高等教育實力的“輸血”“造血”。另一方麵,無序的人才流動存在著削弱學術生產(chan) 力、破壞學術生態的風險。相關(guan) 實證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流入聲譽排名較低高校的國家級人才,其學術生產(chan) 力有所下降,為(wei) 非良性流動。不僅(jin) 如此,流入地與(yu) 流出地、流入校與(yu) 流出校之間展開的“搶人大戰”,極易催生“重引人輕育人”的浮躁風氣和“重指標輕發展”的功利導向,有限經費在教師隊伍內(nei) 部的過度集中,也會(hui) 對大多數普通教師的經費獲取和心態產(chan) 生衝(chong) 擊。

   高校人才流動何以更合理

  總體(ti) 上看,當前我國高校人才流動是正常有序的,但出現“逆向跳槽”的傾(qing) 向也需要有所警惕。既然這一現象是多重因素產(chan) 生的綜合結果,就需要社會(hui) 各界共同努力,有效化解其中的風險。在國家層麵,要構建合理的評價(jia) 製度、規範的管理製度、合理的流動製度,促進高校人才的暢通合理有序流動。評價(jia) 是人才流動的“指揮棒”,要根據學科特色、崗位類型和人才發展階段,優(you) 化完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對於(yu) 職業(ye) 成長期的人才,重點評價(jia) 其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對於(yu) 職業(ye) 成熟期的人才,重點評價(jia) 其專(zhuan) 業(ye) 領導力和影響力。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dang) 對人才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黨(dang) 管幹部、黨(dang) 管人才的原則,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治理水平,努力營造能夠使各級各類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能的發展環境。要堅持正確的人才流動導向,優(you) 化人才布局,細化政策引導,鼓勵合理流動,規範無序流動,加大對中西部、東(dong) 北地區等“人才窪地”高校的支持力度。限製高校之間僅(jin) 通過“競價(jia) ”的方式搶挖人才,破除根據頭銜帽子定待遇、分資源的“五唯”頑疾。

  在院校層麵,要大力培養(yang) 青年英才,加強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鼓勵支持中西部和東(dong) 北地區的高校以人才隊伍建設為(wei) 抓手,實現特色凝聚、錯位發展。辦大學就是辦學科,一流學科有兩(liang) 個(ge) 標誌,一是擁有一流科研,產(chan) 出一流學術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學,培養(yang) 出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學要依靠一流的學者隊伍。高校要完善青年人才管理體(ti) 製和培養(yang) 機製,善於(yu) 發現、重點支持、恰當使用高校青年教師,下功夫培養(yang) 造就一批對學校和區域發展有認同感和使命感的青年領軍(jun) 人才。要統籌處理好培養(yang) 和引進的關(guan) 係,有規劃、多渠道地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優(you) 秀青年人才,使人才市場邊界從(cong) 國內(nei) 擴展到國際。要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科布局,打造比較優(you) 勢實施錯位發展,使特色學科能夠積聚培養(yang) 一批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學科團隊,以充足靈活的經費和良好的管理體(ti) 製機製支撐起學科人才高地建設。要創新高校間高層次人才流動共享方式,采取重大項目聯合攻關(guan) 、實驗室協同共建、設置兼職崗位等創新方法,實現人才資源優(you) 勢互補。

  在學者層麵,要牢固樹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以高尚的人格品行、深厚的學術造詣,主動投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與(yu)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高校人才要自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形成正確的義(yi) 利觀、得失觀、群己觀,做大學精神的締造者、傳(chuan) 承者、實踐者,做社會(hui) 進步的領跑者、開拓者、奉獻者。要以研究學問、培養(yang) 人才為(wei) 光榮職責和畢生事業(ye) ,產(chan) 出高質量創新成果、培養(yang) 高層次創新人才,踐行潛心育人、專(zhuan) 心科研、熱心服務的良好風尚。要積極投身於(yu)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於(yu) 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青年教師在擇業(ye) 就業(ye) 創業(ye) 時要準確把握個(ge) 人定位,將職業(ye) 發展規劃與(yu) 就業(ye) 層次、學校發展、國家需要等因素有機對接起來;高層次人才要將“職業(ye) ”作為(wei) “誌業(ye) ”,將培養(yang) 時代新人、破解“卡脖子”難題作為(wei) “跳槽”的導向標準,在實現教育發展、國家繁榮、民族振興(xing) 上作出應有貢獻。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