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強化育人功能 提升高校音樂師資培養質量

發布時間:2023-05-09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視角】

  作者:蔡夢(中國教育學會(hui) 音樂(le) 分會(hui) 理事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首都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教授)

  我國自古重視音樂(le) 的教育作用,中華音樂(le) 教育傳(chuan) 統源遠流長。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具有現代意義(yi) 的音樂(le) 學科教育伴隨新學製和新學堂的設置而在我國出現。“五四運動”前後,蔡元培先生主張“五育並重”,推動了全社會(hui) 藝術教育及學校音樂(le) 課程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同一時期,培養(yang) 音樂(le) 教師的高等音樂(le) 教育開啟了建設之門。進入21世紀,基礎教育領域率先啟動新一輪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藝術課程是實施美育的主渠道,明確了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具體(ti) 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高校音樂(le) 師資培養(yang) 也在深刻反思走過的道路以及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yang) 規律,許多新命題有待在實踐中逐步得以解答。

  高校音樂(le) 師範教育的主職主責是培養(yang) 能夠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的音樂(le) 師資,同時為(wei) 在職的音樂(le) 教師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服務。但是,我國普通高校音樂(le) 師範教育發展迄今近百年來,早期更多照搬專(zhuan) 業(ye) 音樂(le) 學院培養(yang) 人才的模式,導致在學科體(ti) 係、教學體(ti) 係、教材體(ti) 係、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麵始終處於(yu) 模棱兩(liang) 可、難辨方向的摸索狀態。這種情況長期存在,影響至今,當麵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要求時,難以及時統籌、有效協調、順利轉型,輸送勝任當今學校美育工作的音樂(le) 師資。

  音樂(le) 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nei) 容。深入理解音樂(le) 藝術的育人功能,應該把握兩(liang) 個(ge) 基本觀點:第一,音樂(le) 作為(wei) 一門藝術,以特定的音響組織結構能動地概括現實世界或深刻地反映思想精神,研究者、教育者、學習(xi) 者麵對音樂(le) 和音樂(le) 作品,應以審美的方式認知、分析和洞察其中序列性的思維邏輯和結構化的技術體(ti) 係;第二,音樂(le) 和音樂(le) 作品中傳(chuan) 達著意義(yi) ,蘊含著曆史文化,反映著社會(hui) 和生活,研究者、教育者、學習(xi) 者分享音樂(le) 作品,就是在深刻地感悟著生活的真諦、人生的本質。音樂(le) 教育應當把握音樂(le) 藝術的兩(liang) 個(ge) 基本點,在立足音響層麵理解藝術形態的同時,透視其中的社會(hui) 、文化及人文內(nei) 涵,並通過不斷提升音樂(le) 藝術的審美水平而充分發揮音樂(le) 學科的育人價(jia) 值。

  基於(yu) 上述,高校的音樂(le) 師資培養(yang) 應以加強新時代美育工作、強化藝術育人特征為(wei) 出發點,多措並舉(ju) 培養(yang) 人才,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圍繞課程-教學進行頂層建構。課程是用“課”的方式規範程序、引導學生經曆一個(ge) 學習(xi) 的過程;教學是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認知並最終達成目標的實踐活動。課程方案具有結構性特征,教學探索具有個(ge) 性化色彩。優(you) 質的課程建設就是建立一套專(zhuan) 業(ye) 的規範,以服務或引領課程在不同層麵的發展。高校音樂(le) 學科的課程結構包含一係列代表各類專(zhuan) 業(ye) (創作、表演、理論、教育等)的課程群。各類專(zhuan) 業(ye) 在謀求自身創新建設、拓深拓廣的同時,也應關(guan) 注橫向的相互借鑒和交融,達成邏輯的協調、知識技能的整合。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音樂(le) 的表演、分析、創作搭建感性與(yu) 理性關(guan) 係的橋梁,學生在這個(ge) 過程中會(hui) 對自我學習(xi) 表現出越來越強的責任感。尤其要重視開展音樂(le) 文化教育,借此培養(yang) 學生運用藝術觀和教育觀表達個(ge) 人的音樂(le) 判斷與(yu) 價(jia) 值取向,從(cong) 而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jia) 值觀念融入藝術評判與(yu) 教育實施之中。

  第二,建設素質全麵、業(ye) 務精湛、善於(yu) 育人的專(zhuan) 業(ye) 教師隊伍。教師要勝任工作,需要良好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本體(ti) 性知識、文化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等方麵。本體(ti) 性知識指教師從(cong) 事的學科知識,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文化性知識指教師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各門學科的知識總是緊密聯係,學生全麵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教師文化積累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實踐性知識指向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有經驗的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特點和特定情境,更為(wei) 精準有效地實施教學;條件性知識指教師應具有教育學與(yu) 心理學知識,懂得挖掘、培養(yang) 、發揚不同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因素,幫助其克服消極因素,實現“揚長而補其短、長善而救其失”的教學辯證法。

  第三,重視並強化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教學材料建設。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音樂(le) 學科專(zhuan) 業(ye) 教學大量使用外國教學材料,很多師生已習(xi) 以為(wei) 常。如果說,在中國音樂(le) 教育的起步和探索階段,學習(xi) 、借鑒外國音樂(le) 理論和教學材料是必要的,那麽(me) ,已有百年曆史的中國高等院校音樂(le) 教育仍停留於(yu) 此,就大大落後於(yu) 當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更難以滿足“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了。為(wei) 此,扭轉長期延續下來的音樂(le) 教材裏中外作品比例失衡的改革實踐已提上日程,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理念,正在化為(wei) 提煉“5000+100”(五千年中華傳(chuan) 統音樂(le) +百餘(yu) 年創作的優(you) 秀作品)的實際行動。

  綜上,高校處於(yu) 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主渠道的“上遊”位置,高校音樂(le) 學科建設對中國音樂(le) 教育應該具備的人文內(nei) 涵、精神品格和藝術特質負有開掘、弘揚、示範、引領之責。將國家美育政策、中外美育理論與(yu) 當代美育實踐進行有目標、有指向、有依據的融合,切實有效地探索育人之道,培養(yang) 適應基礎藝術教育需求的音樂(le) 師資,既是時代機遇也是曆史責任。因此,高校音樂(le) 學科應在為(wei) 國家培育美育師資的崗位上有所作為(wei) ,全麵融入美育戰略實施的曆史進程。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