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沙漠裏“種太陽”

發布時間:2023-05-09 10:15:00來源: 經濟日報

  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辦公室、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guan) 於(yu) 支持光伏發電產(chan) 業(ye) 發展規範用地管理有關(guan) 工作的通知,在嚴(yan) 格保護生態前提下,鼓勵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區域選址建設大型光伏基地。利用好“沙戈荒”,寧夏中衛市走在了全國前列。

  尋求能源轉型

  從(cong) 中衛市區驅車向西北方向行駛20多公裏,就到了騰格裏沙漠。騰格裏沙漠是中國第四大沙漠,不過從(cong) 沙漠公路看兩(liang) 邊,沙丘不再高大,也不再連綿,因為(wei) 它們(men) 被一片片蔚藍色的光伏板隔斷。去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複寧夏沙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方案,明確在騰格裏沙漠東(dong) 南部的中衛、吳忠和固原新建千萬(wan) 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今年4月,騰格裏沙漠光伏3GW一期項目已進入發電階段。

  2012年,寧夏被國家批複為(wei) 全國首個(ge) 新能源綜合示範區。其中,中衛是寧夏風光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轄區內(nei) 多為(wei) “沙戈荒”,地勢相對平坦,適合大規模集中連片開發建設大型風光電基地,是名副其實的新能源發展沃土。

  “十多年來,中衛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很快,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建成了在西北乃至在全國具有示範推廣效應的百萬(wan) 千瓦光伏電站。”中衛市發展改革委能源與(yu) 交通科科長萬(wan) 立玲介紹,2022年,中衛市新能源裝機總量達到882萬(wan) 千瓦,占寧夏近三分之一。中衛電網新能源累計發電量141.5億(yi) 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量連續5年保持10%以上增長率。

  沙海變藍海,中衛沙漠光伏發電之所以發展迅猛,除了上述優(you) 勢,還有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點。一是寧夏“沙戈荒”位置緊湊,更易於(yu) 進行光伏等新能源產(chan) 業(ye) 規劃布局,使產(chan) 業(ye) 布局經濟且科學。二是寧夏作為(wei) 國家西電東(dong) 送基地,電力穩定,電網等基礎設施完善,具有配置資源的強大優(you) 勢。“我們(men) 還建立新能源優(you) 先調度工作機製,提高消納能力,減少棄電,確保電力發得出、送得出、送得穩。”國家電網中衛電力公司電力調度中心地區調度班值班調度員陳雨說。

  目前,以中衛市為(wei) 送電端,寧夏正在實施“寧電入湘”工程,開辟以新能源電力為(wei) 主的新外送通道,這將推動寧夏外送能力從(cong) 1400萬(wan) 千瓦時提升到2200萬(wan) 千瓦時,年度外送電量將突破1000億(yi) 千瓦時,助力寧夏能源轉型發展。根據規劃,到2025年,中衛市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超過1850萬(wan) 千瓦時,目前中衛市已投運的74個(ge) 集中式光伏電站基本都在騰格裏沙漠中衛境內(nei) ,以至於(yu) 有人戲稱,中衛的沙漠要不夠用了。

  走出治沙新路

  中衛市的沙漠光伏電站不光建得多,也用得好。

  去年9月,位於(yu) 中衛市的國家電投五淩電力餘(yu) 丁光伏電站邀請牧民進電站放羊。在藍色光伏板中間,綠草萋萋,潔白的羊群在悠閑地吃草。這一影像在網上傳(chuan) 播後,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成為(wei) 西部以光伏產(chan) 業(ye) 促進沙漠生態治理的典型案例。

  “沒想到能在網上走紅。我們(men) 之所以引進羊群進電站吃草,是近年來電站裏的沙漠環境逐步被改善,加上光伏板遮擋陽光大幅減少了水分蒸發,草生長的速度加快。為(wei) 了避免草的高度超過30厘米對光伏板造成遮擋而影響發電,我們(men) 每天邀請周邊農(nong) 戶的羊群進來吃草。”國家電投五淩電力餘(yu) 丁光伏電站站長丁傑介紹。

  沙漠光伏發電的大規模發展,不僅(jin) 通過生產(chan) 的綠色電力賦予了電能新的價(jia) 值——環境價(jia) 值,而且光伏電站還極大程度恢複和增加植被,成為(wei) 治理沙漠的新方式。而這,對於(yu) 中衛市尤為(wei) 重要。因為(wei) 騰格裏沙漠流動沙丘常向東(dong) 南移動,中衛市正好位於(yu) 騰格裏沙漠的東(dong) 南邊緣,三麵環沙,風沙很大。曆史上,沙丘曾推進到了中衛市市區。因此,中衛市的治沙防沙任務很重。

  1958年,為(wei) 了保護途經中衛市沙漠的包蘭(lan) 鐵路,在中科院治沙專(zhuan) 家的指導幫助下,中衛市開始治沙造林,創造了舉(ju) 世聞名的草方格固沙法,確保了包蘭(lan) 鐵路通行無阻,創造了中國治沙科學上的巨大成就。而今,與(yu) 沙漠艱苦卓絕較量了幾十年後,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中衛市開辟了“綠能開發+治理沙漠”雙贏的新路子,創建了“雙綠示範區”,為(wei) 治沙提供了更多選擇。

  走進中節能中衛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光伏電站,辦公區垂柳飄飄,生機勃勃。光伏發電區內(nei) ,風滾草和蘆葦覆蓋率達到了70%。電站負責人焦福東(dong) 介紹,電站占地1800多畝(mu) ,2013年建設時在光伏區紮了麥草方格,撒了草籽,每隔三年對草方格有缺失的地方補紮,並且不斷在院子周邊栽樹。“草方格具有固沙的作用。如果不紮草方格,大風沙會(hui) 讓光伏板支架螺旋樁垂直裸露嚴(yan) 重,導致支架倒塌。所以,對於(yu) 沙漠光伏電站而言,治沙防沙是必須的,資金等相關(guan) 投入是積極的。”焦福東(dong) 說。

  相隔不遠的新華發電寧夏慶陽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電站,辦公區內(nei) 綠草如茵,鬆樹蒼翠,枸杞樹也已發芽。據了解,該電站建成於(yu) 2013年,占地3000多畝(mu) 。“這兩(liang) 年,公司投入205萬(wan) 元對電站生態環境作了進一步提升。其中投入81.9萬(wan) 元在光伏區紮草方格1300畝(mu) ,拓寬了固沙帶,提高了固沙能力。其餘(yu) 的投入做了環境綠化及灌溉設施等。”公司安全監督員潘愛民介紹。

  與(yu) 傳(chuan) 統國營林場和個(ge) 人治沙相比,光伏治沙的驅動力和管護水平不一樣了。首先,光伏企業(ye) 必須治沙防沙,以保證電站設施的安全。其次,光伏板每年要用水清洗,加之光伏板減少了地麵水分蒸發,有利於(yu) 沙生植物生長,並且每個(ge) 電站都有專(zhuan) 人管護,解決(jue) 了長期以來西部防沙林帶“有人種,缺人管”的問題。最為(wei) 重要的是,電站治沙的投入隻占發電經濟收益的極小部分,治沙負擔輕,企業(ye) 治沙的積極性高。因此,光伏電站極大保證了治沙防沙的高效性和可持續性。

  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

  中衛市沙漠光伏發電的大規模發展,同時吸引了國內(nei) 光伏產(chan) 業(ye) 的上下遊企業(ye) ,正在形成令人矚目的光伏產(chan) 業(ye) 集群。

  走進中衛工業(ye) 園區,在寧夏協鑫晶體(ti)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建成的單晶廠房內(nei) ,一排排當前行業(ye) 最先進的單晶爐引人注目。車間內(nei) ,自動導引運輸車來回穿梭。據了解,該批設備全部使用先進的單晶爐集中控製係統,實現了MES與(yu) 集控互聯,能夠抓取現場實時數據。今年1月16日,寧夏協鑫光伏5GW顆粒矽N型單晶示範項目第一序列單晶爐正式投產(chan) 。目前,該公司以投料100%顆粒矽為(wei) 目標,著力打造中衛地區的FBR顆粒矽單晶製造示範基地。

  寧夏隆基矽材料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公司充分利用中衛市的資源優(you) 勢,致力太陽能材料的專(zhuan) 業(ye) 化與(yu) 規模化製造,以科技創新領跑單晶矽市場。其研發的多次拉晶技術、高效拉晶技術等使非矽成本同比降低12.79%,形成了明顯的成本優(you) 勢。“我們(men) 努力做大做優(you) 高品質產(chan) 品,目前部分創新項目已啟動運行,爭(zheng) 取成為(wei) 單晶矽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公司技術總監周海富介紹。

  光伏發電離不開儲(chu) 能環節。走進寧夏中化鋰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工人們(men) 正在生產(chan) NCM三元級材料。公司總經理劉平說:“新能源儲(chu) 能項目就像超級充電寶,能將太陽能、風能發出來的電,暫時無法進入大電網的電量存儲(chu) 起來,根據需要再進入電網。鋰電池是重要的新能源儲(chu) 能設備,我們(men) 已經建成了年產(chan) 1萬(wan) 噸NCM正極材料項目,目前正在滿負荷生產(chan) 。”

  如今,中衛市包括光伏企業(ye) 在內(nei) 的很多企業(ye) 都在使用當地綠電,全力向低碳發展轉型。“我們(men) 積極開展網內(nei) 企業(ye) 走訪,了解企業(ye) 綠電需求,鼓勵光伏、風力等新能源發電參與(yu) 交易,暢通綠色電力采購渠道,建立綠色電力碳排放抵消機製,鼓勵企業(ye) 購買(mai) 綠色電力。”國家電網中衛供電公司黨(dang) 群部部長孫遠強表示。

  未來,中衛市的光伏產(chan) 業(ye) 將會(hui) 不斷“出圈”,發展沙漠生態觀光旅遊,帶動特色種植養(yang) 殖業(ye) ,以“光伏+”促進一二三產(chan) 融合,更好讓沙漠造福人類。(記者 拓兆兵)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