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科技活動本質,深化科技評價改革
作者:趙正國(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科技評價(jia) 改革一直是我國科技體(ti) 製改革的重點難點和社會(hui) 各界高度關(guan) 注的熱點焦點。曆經數年,我國科技評價(jia) 改革已取得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但仍麵臨(lin) 一些困難和問題。為(wei) 更好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的“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相關(guan) 重要部署,加快深化科技評價(jia) 改革,需要更新思想、轉變觀念,以新理念新認識引領改革馳而不息走向深入。
我國科技評價(jia) 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新時代十年特別是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我國科技評價(jia) 改革加速推進、持續深化,在法規政策建設、重點任務攻堅、試點示範推進等方麵已取得積極進展。
首先,我國相關(guan) 法規政策不斷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關(guan) 於(yu) 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jue) 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先後施行,為(wei) 深化科技評價(jia) 改革提供了新的法律遵循。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ti) 係建設的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對深化科技評價(jia) 改革進行了頂層部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印發《關(guan) 於(yu) 分類推進人才評價(jia) 機製改革的指導意見》《關(guan) 於(yu) 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guan) 於(yu)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的指導意見》,為(wei) 深化科技評價(jia) 改革提供了行動指南。
其次,重點任務攻堅取得實質突破。在科技成果評價(jia) 方麵,評價(jia) 主體(ti) 發生重要轉變。2016年5月,《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及其配套文件《科技成果鑒定規程》正式廢止。自此,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不得再自行組織科技成果評價(jia) 工作,科技成果評價(jia) 工作由委托方委托專(zhuan) 業(ye) 評價(jia) 機構進行。這翻開了科技成果評價(jia) 工作嶄新的一頁。在科技人才評價(jia) 方麵,簡單量化做法得到有效清理。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優(you) 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幹措施的通知》,要求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問題集中清理。2018年10月起,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啟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專(zhuan) 項行動。截至目前,“破四唯”已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SCI論文至上”的不良風氣已根本扭轉。
再次,試點示範推進呈現良好勢頭。2017年初,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啟動“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jun) 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jue) 策權”試點工作,對相關(guan) 試點單位自主開展科技評價(jia) 、接受主管部門中長期績效管理和評價(jia) 考核等進行了探索。2021年12月,科技部等十部門聯合啟動科技成果評價(jia) 改革試點工作,旨在全麵落實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改革任務部署,探索樹立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wei) 核心的正確評價(jia) 導向,促進健全多元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2022年11月,科技部等八部門聯合啟動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工作,旨在圍繞國家科技任務創新科技人才評價(jia) 機製,探索構建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還不適應科技發展要求,與(yu) 新時代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要求和廣大科研人員的訴求相比,還存在改革政策落實不到位、“立新標”不夠、評價(jia) 科學性和規範性不足、評價(jia) 公信力和美譽度不高、科技人才“獲得感”不強等問題。
引領科技評價(jia) 改革快速向縱深推進
為(wei) 有效破解科技評價(jia) 改革存在的“老大難”問題,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技活動的本質特征,緊密結合實際,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持續加大攻堅力度。
一是減少評價(jia) 數量。全麵清理各部門、各地方開展的各種科技評價(jia) 活動,係統整合國家財政經費支持的科技評價(jia) 活動。大幅減少評價(jia) 數量和評價(jia) 頻次,堅決(jue) 避免讓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jia) 活動上。
二是改進評價(jia) 分類。持續推進完善分類評價(jia) 製度等基礎改革,精簡優(you) 化現有分類方式,建立完善精簡易操作的基礎分類標準。探索區分新知識生產(chan) 和“舊”知識應用、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創新應用的新分類辦法,試點成果應用效益評價(jia) 等不再納入科技評價(jia) 範圍,讓市場“說話”。
三是找準評價(jia) 關(guan) 鍵。積極找尋深化科技評價(jia) 改革的關(guan) 鍵點和突破口,聚焦重點領域,緊盯關(guan) 鍵環節,以點的突破帶動麵的提升。聚焦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實行科研機構中長期績效評價(jia) 製度、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職稱評定辦法、避免重複評價(jia) 等進一步加大改革探索力度。
四是注重評價(jia) 過程。係統梳理和總結重大科技攻關(guan) 不確定性、重大科技成果自身存疑性和應用長期性的曆史啟示,加快建立規範持續的中長期評價(jia) 製度,試點建立結果、過程並重的新評價(jia) 機製。
五是慎用評價(jia) 結果。堅決(jue) 扭轉局部存在的將評價(jia) 結果用作彰顯政績、展示形象的不良風氣,有力遏製將評價(jia) 結果與(yu) 物質利益過度掛鉤的不當做法,積極探索一次評價(jia) 、多方承認互用等好經驗好做法,使評價(jia) 結果真正用在推動科技活動高質量開展上。
六是夯實評價(jia) 基礎。深入開展科技評價(jia) 基礎理論和方式方法研究,加快建立健全相關(guan) 法規政策、標準指南和實施細則,大力支持第三方評價(jia) ,適時引入國際評價(jia) ,穩步實施評價(jia) 信息公開,鼓勵引導公眾(zhong) 參與(yu) 評價(jia) ,持續提升評價(jia) 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和質量水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