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老舊小區治理新經驗
作者:吳新星(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東(dong) 吳智庫研究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健全城鄉(xiang) 社區治理體(ti) 係”“加強城市社區黨(dang) 建工作,推進以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增強城鄉(xiang) 社區群眾(zhong) 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城市老舊小區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曆史,如何提升老舊小區治理服務效能,是關(guan) 係到在城市這一場域中能否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價(jia) 值目標的重大問題。
目前,城市老舊小區呈現出人口老齡化疊加基礎設施老化的“雙老化”特征,社區基層黨(dang) 建、環境營造、協商共治、服務供給等方麵麵臨(lin) 著建設任務重、治理資源少等問題。這些問題大致可以分為(wei) 物質與(yu) 社會(hui) 變遷的客觀挑戰和社區治理服務的主觀瓶頸兩(liang) 類。
從(cong) 物質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客觀性看,城市老舊小區麵臨(lin) 的挑戰包括以下方麵:一是因建成年代比較久遠,老舊小區的道路、外牆、綠化、樓道等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路麵坑窪不平、雨汙管道淤塞、路燈缺失破損等問題較為(wei) 普遍,物質空間日益老化。二是城市老舊小區中的“原住民”年齡逐漸增長,部分社區65歲以上人口占比甚至超過30%。原有中青年居民搬出小區,外來人口通過購房、租房遷入,社區由“熟人社會(hui) ”轉向“陌生人社會(hui) ”,社區居民的異質性增強,民情日益複雜。社區人口的老齡化決(jue) 定了養(yang) 老服務是城市老舊小區社區服務的重中之重,而受益於(yu) 周邊的基礎教育資源,老舊小區居民的托育服務需求也逐漸高漲,提升老舊小區“一老一小”民生服務供給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從(cong) 社區治理服務的主觀性看,城市老舊小區治理服務存在的瓶頸聚焦在以下方麵:一是社區治理的頂層規劃和治理創新項目的品牌影響力不足;二是碎片化創新較多但製度機製的創新升華有待加強,經驗推廣普及較難;三是社區民主治理主體(ti) 結構不健全,民主議事項目建章立製不足,治理機製運行不順暢;四是老舊小區改造任重道遠,養(yang) 老服務亟待完善,生活服務亟需提升;五是物業(ye) 管理服務局限於(yu) “四保”,公司經營能力偏弱,物業(ye) 服務模式有待創新。
由於(yu) 城市老舊小區治理服務內(nei) 外挑戰的現實緊迫性,近些年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此問題的關(guan) 注度日益提升,成為(wei) 繼過渡型社區之後的新的熱點問題。國家層麵,住建部推出了城市老舊小區更新試點工程,民政部門也始終強調加強城市老舊小區的組織建設、治理提升和服務供給。地方層麵,各地將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治理優(you) 化列入了民生實事項目之中,開展了一係列的探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以筆者深度調研的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滄浪街道為(wei) 例,街道下轄21個(ge) 社區,絕大多數小區為(wei) 建成於(yu) 上世紀80、90年代的老舊小區和裏弄老房社區,涉及到的上述治理服務的內(nei) 外挑戰較為(wei) 突出。為(wei) 了補足老舊小區日益突出的治理服務短板,滄浪街道在以下方麵開展了一係列工作:一是推進“根係工程”,強化社區黨(dang) 建引領功能。實施社區“一社一品”黨(dang) 建為(wei) 民服務項目,推動社區係列問題的解決(jue) ,以社區黨(dang) 建大聯盟整合社區治理服務的資源,借助主題行動黨(dang) 支部打造特色領域服務項目,通過海棠花紅陣地建設推進社區服務空間載體(ti) 標準化建設。二是探索“民主議事”,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民生工程。常態化開展“社情民意聯係日”活動,對小區安全、環境衛生、鄰裏關(guan) 係等各類問題,通過現場辦公會(hui) 形式明確責任主體(ti) 和解決(jue) 方案,並開展跟蹤督辦。桂花新村等社區探索建立係統性的居民民主協商機製,就社區改造、養(yang) 老互助等問題集思廣益、共建共享。三是推廣“五社聯動”,推進社區服務社會(hui) 化專(zhuan) 業(ye) 化。街道以社區為(wei) 單位,以社會(hui) 組織為(wei) 支撐,社會(hui) 工作者為(wei) 專(zhuan) 業(ye) 力量,社區誌願者為(wei) 輔助,社區慈善資源為(wei) 補充,形成了愛心濟困、貼心助老、丹心護幼、熱心助殘、知心幫婦的惠民服務品牌項目,服務居民10萬(wan) 餘(yu) 人次。四是建設“紅色物業(ye) ”,推進小區物業(ye) 服務全麵覆蓋。街道全麵梳理老舊小區物業(ye) 管理現狀,聯合姑蘇區住建、城管等部門,通過多種路徑、多元模式實現了轄區內(nei) 老舊小區的物業(ye) 管理全覆蓋。金獅河沿5號小區成立小區自管小組,在社區指導下建立了各項規章製度,確立了自管小組決(jue) 議落實跟蹤機製,就規模較小的老舊小區物業(ye) 管理探索了較好的解決(jue) 辦法。
滄浪街道的實踐隻是當前各地探索城市老舊小區治理服務新經驗的一個(ge) 縮影,整體(ti) 具有“樣本”價(jia) 值,部分做法具有“樣板”效應。以滄浪街道為(wei) 研究樣本,結合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的新要求,筆者認為(wei) 當前城市老舊小區治理服務應在以下方麵探索新的經驗。
第一,聚焦美好生活需要,確立民生至上的治理理念。要深度分析當前城市老舊小區居民的人口結構、需求結構,圍繞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需求和主觀感受,開展黨(dang) 建為(wei) 民服務活動和“一社一品”等年度項目,把有限的社區治理服務資源用在解決(jue) 居民“急難愁盼”的突出領域,不搞形象工程、盆景項目。注重從(cong) 居民真實生活需求出發,構建政府有效主導、市場有力運營、社會(hui) 有機協同和公眾(zhong) 有序參與(yu) 的社區綜合體(ti) 共建格局,實現社區綜合體(ti) 中公共服務、商業(ye) 服務和公益服務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二,強化創新型建章立製,健全社區治理服務機製。社區治理體(ti) 係應按照以基層黨(dang) 組織為(wei) 領導核心,以居委會(hui) 為(wei) 基礎,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公司、社會(hui) 組織、駐區單位等共同參與(yu) 的思路展開。核心是要明確社區“兩(liang) 委”在社區治理中的中心主導地位和職責,推進居委會(hui) 的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重點關(guan) 注社區社工隊伍的建設問題,在培養(yang) 全科社工的同時,側(ce) 重社區青年幹部的培養(yang) ,打通社區工作人員的職業(ye) 發展通道。以現有民主協商實踐為(wei) 基礎,總結提煉“社情民意聯係日”“居民議事會(hui) ”“小區自管”的製度、機製、流程、評估、監督等相應的規範,充分借用人大、政協民主製度的政治優(you) 勢,建立社區治理民主協商的製度體(ti) 係。社區網格化治理要堅持以問題為(wei) 導向,突出為(wei) 民服務主業(ye) ,開展“網格代辦”等服務,不能困於(yu) 巡辦考核的“內(nei) 卷”和“空轉”。
第三,整合多元共治主體(ti) ,推進美好社區共同營造。強化小區業(ye) 委會(hui) 的建設,在業(ye) 委會(hui) 組建的過程中,街道、社區要加強指導和主導,推動小區黨(dang) 支部、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項目部按程序交叉任職、相互協同。發揮社會(hui) 工作站聯動功能,整合樞紐型、資源型、支持型、專(zhuan) 業(ye) 服務型等社會(hui) 組織的各自優(you) 勢,形成社區治理的資源鏈、服務鏈和創意鏈,形成社會(hui) 工作站與(yu) 社區居委會(hui) 兩(liang) 者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良性格局。以共同營造現代社區共同體(ti) 為(wei) 目標引領,整合規劃、設計、建築、景觀等專(zhuan) 業(ye) 力量和社區居民、居委會(hui) 、業(ye) 委會(hui) 、物業(ye) 公司、駐區單位、基金會(hui) 、社會(hui) 組織、專(zhuan) 業(ye) 社工等自治共治力量,推動多元主體(ti) 主動自發參與(yu) 社區環境改造和空間治理。
第四,聚焦“一老一小”,建設全齡共享生活共同體(ti) 。要格外關(guan) 注社區養(yang) 老服務供給問題,在老舊小區改造、美麗(li) 宜居城市建設等工作中注重對養(yang) 老服務場所和設施、社區人居環境的適老化改造,在現有養(yang) 老體(ti) 係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分布式、多功能、專(zhuan) 業(ye) 化的社區養(yang) 老服務設施,探索開展“時間銀行”、互助養(yang) 老等養(yang) 老模式。加強3歲以下嬰幼兒(er) 人口統計,分片區規劃建設與(yu) 服務人口相適配的社區托育服務載體(ti) ,鼓勵社區與(yu) 社會(hui) 組織合作,吸納專(zhuan) 業(ye) 兒(er) 童服務組織,開展支持性兒(er) 童家庭服務。基層街道可開展家政服務需求調查研判,引導家政企業(ye) 按需製定服務供給菜單,建立便捷暢通的社區消費評價(jia) 機製,鼓勵家政企業(ye) 與(yu) 社區托育、養(yang) 老服務等機構合作,促進居家養(yang) 老、育幼和社區助餐等服務融合創新。
第五,提升物業(ye) 服務能力,探索“物業(ye) 城市”片區管理。積極探索數字賦能物業(ye) 管理的新路,加強智能物聯網在小區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創新打造智慧物業(ye) 平台,為(wei) 老舊小區生命財產(chan) 安全提供智能化保障。近些年,深圳、廈門等地探索了“物業(ye) 城市”模式,各地可借鑒此經驗,將老城各片區整體(ti) 作為(wei) 一個(ge) “大物業(ye) ”,麵向本地有較好資質的國有物業(ye) 管理企業(ye) 及有此經驗的區外物業(ye) 管理企業(ye) ,實行專(zhuan) 業(ye) 化的服務總包、模塊化的服務劃分,通過專(zhuan) 業(ye) 化的城市空間運營、公共資源經營、城市鄰裏經營來增加物業(ye) 企業(ye) 的收益。2021年住建部等十部門聯合發文,明確鼓勵有條件的物業(ye) 服務企業(ye) 向養(yang) 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經紀、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可由物業(ye) 管理企業(ye) 為(wei) 主,街道或社區給予一定的補貼,利用小區內(nei) 的閑置空間或社區功能空間,打造“物業(ye) +社區服務站”,將物業(ye) 服務工作融入到社區工作之中,在物業(ye) 服務中增加社區居民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