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小院”助力養蜂大事業

發布時間:2023-05-10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紫旖 鄧白露

  “別看院子小,這可是咱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班的天然實驗室哩!”北京農(nong) 學院智慧農(nong) 業(ye) 研究院數字鄉(xiang) 村所所長段長青說。一大早,記者走進北京市房山區蒲窪鄉(xiang) 蒲窪村,段長青已經在養(yang) 蜂場忙活起來:調整太陽能板,檢查蜂坯。蜂場四周的山坡上點綴著各色鮮花,幽幽香氣彌漫,引得不少蜜蜂前來采粉。

  房山區的蒲窪鄉(xiang) ,距北京市區約120公裏,是京西南最遠的鄉(xiang) 。其中,森水、蒲窪等自然村,位置偏遠,常住人口少,村集體(ti) 經濟薄弱。

  2020年,以北京農(nong) 學院為(wei) 主導的蒲窪鄉(xiang) “科技小院”掛牌成立。來自北京農(nong) 學院的一批教授及研究生團隊進駐蒲窪鄉(xiang) ,依托高校智力資源,對蒲窪鄉(xiang) 7個(ge) 集體(ti) 經濟薄弱村進行信息化技術幫扶。“成立科技小院,就是把農(nong) 學院的科研成果帶到貧困的山區裏轉化,讓鄉(xiang) 裏的百姓富起來。”北京農(nong) 學院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踐說。

  經過深入調研,徐踐發現,蒲窪鄉(xiang) 的中華蜂養(yang) 殖曆史悠久,且生態環境適宜。但土法養(yang) 殖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留駐蒲窪鄉(xiang) 的多是老年人,勞動能力跟不上,導致產(chan) 業(ye) 整體(ti) 效益不高,發展不起來。

  為(wei) 此,徐踐所在的智慧研究院依托計算機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探索出了智慧技術和中華蜂養(yang) 殖相結合的新路子——“智能蜂箱”。“為(wei) 了提高效率,我們(men) 在蜂箱上加裝了傳(chuan) 感器、控製主板,實時監測溫濕度、蜜蜂出入數據。蜂農(nong) 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挨個(ge) 翻蜂箱,手機上一查就能掌握情況。”徐踐說。解決(jue) 了人工問題後,又有一道新的難題擺在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班麵前:如何提高蒲窪蜂蜜的市場競爭(zheng) 力?

  過去,蜂農(nong) 一味追求產(chan) 量,生產(chan) 標準化程度低,產(chan) 出的多是價(jia) 廉質低的水蜜,市場競爭(zheng) 力弱。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班進駐後,曾想改良原有的產(chan) 蜜方法。蜂農(nong) 們(men) 卻並不買(mai) 賬,“到了季節不搖蜜,這不是胡來嗎?”

  為(wei) 打消蜂農(nong) 顧慮,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班在前期大量實驗的基礎上,走訪了全國多個(ge) 養(yang) 蜂基地,借鑒各地老蜂農(nong) 的養(yang) 殖經驗,結合中華蜂的習(xi) 性,推出了多箱體(ti) 成熟蜜生產(chan) 技術:在原有蜂箱上再加一層,增大儲(chu) 蜜空間。同時,給蜜蜂留足把水蜜轉化為(wei) 成熟蜜的時間,提高蜂蜜品質。

  技術改進之後,蒲窪蜂蜜的收購價(jia) 提升了一至兩(liang) 倍。老百姓嚐到了甜頭,紛紛和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班學起新技術,錢包也鼓了起來。

  目前,蒲窪鄉(xiang) 平均一個(ge) 蜂農(nong) 可飼養(yang) 100群中華蜂,單人飼養(yang) 規模提高了50%。蜂農(nong) 年收入將近10萬(wan) 元,較原來翻了一倍。

  “科技小院既是科技助農(nong) 、產(chan) 業(ye) 開發的基地,也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科普教育、人才培育的平台,讓我們(men) 的學生有機會(hui) 紮根村屯農(nong) 家,邊學習(xi) 邊實踐,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局。”徐踐說。

  自蒲窪鄉(xiang) “科技小院”成立以來,北京農(nong) 學院共派駐十餘(yu) 名研究生深入農(nong) 村生產(chan) 一線,在完成理論學習(xi) 的基礎上,為(wei) 農(nong) 戶提供麵對麵、手把手的技術幫扶,研究解決(ju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在生產(chan) 一線,當我們(men) 看到科研成果轉化後,農(nong) 民有了收獲,我們(men) 也打心裏高興(xing) 。”徐踐感慨,“實際上,不是蒲窪鄉(xiang) 需要我們(men) ,而是我們(men) 離不開蒲窪鄉(xiang) 。人家給我們(men) 搭建了一個(ge) 寶貴的‘科研課堂’,一個(ge) 流動的‘科研實踐站’,讓我們(men) 的科研成果能在廣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

  目前,蒲窪鄉(xiang) 7個(ge) 集體(ti) 經濟薄弱村已全部“摘帽”,並形成“一鄉(xiang) 一品”的區域特色分布。在智慧農(nong) 業(ye) 專(zhuan) 班的幫助下,當地還建起“北農(nong) 智慧蜂場”,注冊(ce) “E窩蜂”品牌,實現了中華蜂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的規範化、數字化和標準化。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