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間藝術賦能美好生活
要突破手工藝傳(chuan) 承和設計發展的瓶頸,關(guan) 鍵在於(yu) 回歸生活。在回歸生活的過程中,在建設更美好生活的實踐中,我們(men) 的設計文化、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都將獲得淬煉和發展。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潘魯生新著《工藝的智慧》與(yu) 《設計的時代》,輯錄了作者近10年來發表的關(guan) 於(yu) 手工藝傳(chuan) 承及設計發展的相關(guan) 文章。兩(liang) 部著作通過剖析一係列熱點現象、實踐案例和理論命題,集中探討了中國手工藝與(yu) 中國設計的發展方向和創新路徑等問題。
在作者看來,要突破手工藝傳(chuan) 承和設計發展的瓶頸,關(guan) 鍵在於(yu) 回歸生活。手工藝是生活的技藝,生活孕育滋養(yang) 了無比豐(feng) 富的中華手工藝品類。千百年來,這些手工技藝代代相承,也離不開人們(men) 在生活中的自覺取用和傳(chuan) 承創新。在經曆工業(ye) 化和信息化的社會(hui) 變革後,要想激活那些有著悠久曆史的農(nong) 業(ye) 時代手工技藝,需要遵循生活的邏輯,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實用點和審美生長點。同時,回歸生活也是當代中國設計的發展方向。設計不隻是產(chan) 業(ye) 經濟的推動力,更是以美好生活為(wei) 導向的創新創造。讓中國設計強起來,不能局限於(yu) 表麵的美感,而要基於(yu) 對民族曆史文化的深度思考,回應包括生態文明建設、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城市更新等在內(nei) 的社會(hui) 生活深層次課題。在回歸生活的過程中,在建設更美好生活的實踐中,我們(men) 的設計文化、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都將獲得淬煉和發展。
此外,兩(liang) 部著作也多次論及手工藝與(yu) 設計的關(guan) 係——通過在設計中不斷回溯手工藝的文脈,在文脈中尋找與(yu) 當代生活適配的設計方案,手工藝和設計實現了突破與(yu) 革新。作者從(cong) 曆史傳(chuan) 統和發展現實出發,從(cong) 當代實踐和典型案例著手,對手工藝與(yu) 設計的關(guan) 係及其回歸生活的方式作出有啟發意義(yi) 的分析闡釋。
手工藝與(yu) 設計需要回歸生活以獲得動力,社會(hui) 生活也需要通過二者實現審美涵養(yang) 。作者寫(xie) 道:“呱呱墜地時母親(qin) 或外婆親(qin) 手縫製的虎頭鞋,滿月時親(qin) 友鄰裏的‘百家衣’,年節窗欞上紅火靈透的窗花,出嫁成家時的‘十裏紅妝’……傳(chuan) 統歲月裏的一生,是民間藝術點染串聯起的記憶、情誼和情結,這些溫暖的親(qin) 情牽掛、生活的色彩氣息、關(guan) 於(yu) 吉祥美好的期待,讓人生不荒蕪不寂寥。”今天,生活美學的發展離不開手工藝和設計實踐。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青年一代審美品位發生著深刻變化,更加重視我們(men) 特有的文化傳(chuan) 統、生活記憶和情感體(ti) 驗,國風國潮蔚為(wei) 大觀,手工製作、設計定製受到青睞。在作者看來,這種社會(hui) 背景的變化,要求藝術設計在理念和實踐上不斷深化,與(yu) 時俱進地豐(feng) 富設計內(nei) 涵。這些闡釋有助於(yu) 我們(men) 理解文化發展與(yu) 社會(hui) 生活之間千絲(si) 萬(wan) 縷、相互賦能的關(guan) 係。
手工藝與(yu) 設計也關(guan) 乎社會(hui) 審美素養(yang) 與(yu) 文化創造力的培育塑造。這兩(liang) 部著作以相當篇幅探討教育問題,涉及高等教育領域民間藝術與(yu) 設計學科建設、中小學相關(guan) 課程建設以及更廣泛的民間技藝傳(chuan) 承學習(xi) 等。設計的目的並不局限於(yu) 作品或產(chan) 品本身,而是要將審美趣味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在衣食住行各方麵實現人文之美。對此,專(zhuan) 業(ye) 教育與(yu) 社會(hui) 美育都起到重要作用,要從(cong) 生活出發發展美育,從(cong) 傳(chuan) 承和發揚豐(feng) 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中汲取美的養(yang) 分與(yu) 力量。
手工藝既心手相應,以最素樸的形式進行創造,也賦情於(yu) 物,賦予風土人情、集體(ti) 記憶以可見可感的形態。《工藝的智慧》《設計的時代》兩(liang) 部著作,打開了我們(men) 認識中國手工藝及設計的視野,啟發我們(men) 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背景下,思考手工藝與(yu) 設計、傳(chuan) 統與(yu) 時代、經濟發展與(yu) 生活方式的關(guan) 係,繼續以民間藝術賦能美好生活,不斷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殷 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