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認可,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一線講述】
講述人:林芝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波密養(yang) 護段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加 措
小時候,我常聽父母提起西藏有個(ge) 聖地,與(yu) 家鄉(xiang) 山南不同,那裏海拔不高、氣候宜人,卻因嘎隆拉山常年積雪導致道路不通,鮮有人往。曆經幾代人50餘(yu) 年的艱辛築路,2013年10月31日,墨脫公路終於(yu) 正式通車。
通車前,進入墨脫縣城,需要走上半個(ge) 月。通車後,這117公裏的路程還得足足走上一天。“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是這段路最真實的寫(xie) 照,尤其是嘎隆拉隧道所處地質環境極易滲水,這也成了日後養(yang) 護的難點所在。
墨脫公路通車當年,我負責運送首批養(yang) 護工人進駐這座“高原孤島”。或許是與(yu) 這條路有緣,4年後的2017年7月,隨著一紙調令,我帶著“必須保障墨脫公路全年暢通”的任務進入了林芝公路發展中心波密養(yang) 護段,擔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剛一上任,就趕上墨脫公路發生多處塌方、全線中斷,百餘(yu) 名遊客被困。緊急時刻,我立即調配人員、機械和物資,將被困人員及時運送至安全地帶。隨後,我帶領養(yang) 路工人抬鋼架、組裝鋼橋,清理塌方堆積物,經過一天一夜的奮戰,終於(yu) 打通了通往墨脫的“生命線”。
經曆了多次整治改造工程,今天的墨脫公路已由沙土路麵升級為(wei) 混凝土加瀝青路麵,養(yang) 護工作也逐漸機械化。然而,絲(si) 毫未減的自然災害,讓這條路的養(yang) 護工作依舊困難重重。
在這條路上工作6年來,我與(yu) 養(yang) 路工人同螞蟥、毒蛇、毒蟲為(wei) 鄰,與(yu) 泥石流、塌方、雪崩做鬥爭(zheng) ,在嘎隆拉隧道口先後救助上百人。有好幾位同事的父母因修築這條路而喪(sang) 生,而他們(men) 自己也險些喪(sang) 生在這條養(yang) 護路上。“在沒路的地方修築路,在有路的地方守護路”是我們(men) 西藏“路二代”“路三代”同事們(men) 最質樸的心願。
養(yang) 護路上的艱辛,隨著村民們(men) 送來的酥油茶、哈達和被救助司乘人員寄來的感謝信、錦旗而一一消散,百姓的認可成為(wei) 了我們(men) 前行的動力。在全體(ti) 職工的日夜堅守下,墨脫公路從(cong) 每年通車6個(ge) 月,提升到全年通車。
乘著交通運輸事業(ye) 飛速發展的快車,墨脫這個(ge) 曾經的“高原孤島”,已成為(wei) “旅遊聖地”,更成了“交通致富”的典範。作為(wei) 一個(ge) 有著23年公路養(yang) 護經驗的養(yang) 路人,我將與(yu) 同事們(men) 繼續秉承“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在“搶險保通緊急救援”的養(yang) 護道路上為(wei) 高原現代化公路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石永程 記者杜倩、尕瑪多吉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