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大遺址 延續曆史文脈——洛陽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模式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智慧
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河南洛陽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曆史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厚,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近年來,洛陽探索形成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利用新模式——以規劃引領、依法保護為(wei) 前提,以科學考古、挖掘價(jia) 值為(wei) 手段,以一址一策、係統展示的內(nei) 容,實現成果共享、惠民利民的目標,充分展示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曆史擔當。
依法保護,留住華夏文明記憶
二裏頭、偃師商城、東(dong) 周王城、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在河南洛陽,洛河沿岸50公裏範圍內(nei) 密集分布的“五大都城遺址”,描繪出神州大地上早期王朝的起源曆程,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
文物尤其是大遺址分布密集,是洛陽鮮明的城市特點。保護難度大、保護成本高、矛盾問題多,是洛陽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怎樣才能既保護好大遺址,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洛陽確定了“規劃引領、依法保護”這一重要前提,用一條條法規,留住華夏文明記憶。
洛陽始終將大遺址保護規劃與(yu) 城市總規、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統籌考慮,充分尊重“五大都城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需求,實現文物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城鄉(xiang) 建設等規劃“多規合一”。同時,針對每個(ge) 大遺址出台專(zhuan) 門的保護條例或政府規章,明確保護職責,使大遺址保護有法可依。
考古探源,全麵揭示遺址價(jia) 值
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接續努力下,飽經滄桑、深埋於(yu) 黃土之下的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等遺址逐漸“醒來”,一段段城牆、一件件文物,讓古今洛陽城在特定的時空碰撞出新的火花。
中國古都學會(hui) 會(hui) 長蕭正洪認為(wei) ,以“五大都城遺址”為(wei) 代表的大遺址,共同構成了洛陽獨特的曆史景觀,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洛陽,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一個(ge) 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其原因之一,正在於(yu) 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具有時代性的內(nei) 在精神氣質。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立足厚重的曆史文化資源,洛陽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動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國家戰略,將考古作為(wei) 尋根固本、鑒往知來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洛陽持續對二裏頭、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等遺址實施深入係統的考古發掘,全麵揭示遺址價(jia) 值,深入闡釋中華文明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取得了一係列重大考古成果。目前,全市共有14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為(wei) 活化曆史場景、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一址一策,彰顯遺址時代光彩
“沒想到1000多年前的遺跡還留存著!”5月9日,來自江西的大學生司瑤走進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腳印、車轍印、駱駝蹄印……在門址南側(ce) 展示的唐代路麵上,清晰可辨的曆史印跡,讓人仿佛聽見千年前從(cong) 絲(si) 綢之路遠道而來的陣陣駝鈴。
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如何科學有效地對大遺址進行保護展示,延續曆史文脈,是古都洛陽的一道必答題。
按照“一址一策”的原則,洛陽在保證遺址本體(ti) 絕對安全的前提和基礎上,探索創新保護展示模式,結合每處遺址不同特點和不同環境,確定地麵標識、模擬展示、覆罩展示等方案,建設各具特色的考古遺址公園。
在地處城市中心區的隋唐洛陽城遺址,借助一係列標誌性保護展示工程,應天門、天堂、明堂、九洲池等再現千年前盛唐氣象,成為(wei) 遊客青睞的“網紅打卡地”和文化新地標。
在被村莊環抱的二裏頭遺址,洛陽合理實施拆遷安置政策,一邊加緊推進考古發掘,一邊規劃建設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中華之源、最早中國”重要展示平台,目前遊客接待量已超過400萬(wan) 人次。
當前,洛陽正謀劃實施隋唐洛陽城中軸線貫通工程,推進22平方公裏的隋唐裏坊區整體(ti) 提升,打造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和沉浸式文旅目的地。通過一係列探索與(yu) 發展,一大批沉睡千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正從(cong) 地下“走”到地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