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物館融入人民美好生活
今年5月18日是第47個(ge) 國際博物館日,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確定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wei) “博物館、可持續性與(yu) 美好生活”。記者從(cong) 國家文物局召開的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hui) 場活動新聞發布會(hui) 上獲悉,今年的主會(hui) 場活動將圍繞主題,集中展示中國博物館事業(ye) 發展的最新成果和博物館主動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所作出的獨特貢獻。
數千場活動迎接國際博物館日
為(wei) 慶祝國際博物館日,各地策劃了數千場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入5月以來,就有多地多項國際博物館日相關(guan) 活動進行了預熱。北京市文物局開創性地舉(ju) 辦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首次將慶祝國際博物館日的惠民文化活動覆蓋整個(ge) 5月。
“首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是在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提出的背景下舉(ju) 辦的一次創新型活動,其時間跨度之長、參與(yu) 範圍之廣可謂是曆年博物館活動之最。”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白崇介紹,活動月期間,北京市博物館將重點推介近300場展覽、1000餘(yu) 件線上文物,每日提供1萬(wan) 餘(yu) 張免費、免預約惠民門票。
和北京一樣,澳門地區也開展了持續性的文化活動。由澳門20座博物館聯合舉(ju) 辦的“2023澳門國際博物館日嘉年華”於(yu) 5月14日開幕。自開幕至6月4日,設有為(wei) 期3周的“2023澳門國際博物館日線上遊戲”,參與(yu) 者可到20座博物館完成AR打卡任務,展開博物館探索之旅。此外,澳門各博物館於(yu) 5月還推出多項線上、線下活動,突顯澳門人文薈萃的文化底蘊,為(wei) 社區營造濃厚的文博氣息和節日氛圍。
策展能力是博物館最為(wei) 核心的能力,展覽則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服務產(chan) 品。為(wei) 迎接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完成了“中國古代瓷器展”“中國古代書(shu) 畫展”兩(liang) 個(ge) 專(zhuan) 題展覽的改陳工作,並向公眾(zhong) 開放。“中國國家博物館不斷加強展覽設計,豐(feng) 富展示手段,爭(zheng) 取在文物展品豐(feng) 富化、內(nei) 容說明通俗化、輔助展品多樣化、展廳空間合理化、燈光設計專(zhuan) 業(ye) 化、文物展示手段多元化等方麵邁上新台階。”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主任趙永表示。
5月14日,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舉(ju) 行了國際博物館日係列活動的首場活動,邀請來自北京血液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等醫療機構的26組親(qin) 子家庭一同參與(yu) 。
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陳曉文說,今年是恭王府博物館創建40周年,恭王府博物館希望借國際博物館日係列活動,打造活態文化空間,為(wei) 公眾(zhong) 開啟一扇博物館之門。
當一座城市作為(wei) 博物館
“據統計,全國超過30個(ge) 城市規劃或啟動‘博物館之城’建設。”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亞(ya) 太地區聯盟主席、上海大學教授安來順表示,從(cong) “建設擁有眾(zhong) 多博物館的城市”到“當一座城市作為(wei) 博物館”,博物館之城建設的理念如今已發生改變。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正契合博物館之城的建設理念。
5月10日,“博物館之城建設高端國際論壇——北京文博發展智庫2023國際研討活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舉(ju) 行。論壇以“當一座城市作為(wei) 博物館”為(wei) 主題,邀請意大利、德國、美國等國的國際知名博物館研究專(zhuan) 家為(wei) 博物館之城建設發表真知灼見。
論壇上,北京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陳名傑提出博物館之城建設應從(cong) 三個(ge) 方麵發力:一是突出“融”字,即博物館應融入城市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方方麵麵,以相互融通構建和諧共生的文化格局;二是突出“新”字,新時代新發展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路徑,為(wei) 有效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必須堅持推陳出新、守正創新;三是突出“活”字,要加強中國文化遺產(chan) 的活化研究與(yu) 利用,加大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傳(chuan) 承與(yu) 保護,才能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yu) 社會(hui) 文物司副司長何曉雷也表達了對於(yu) 博物館與(yu) 城市建設融合發展的觀點。在他看來,城市要引導市民參與(yu) 博物館建設治理,促進博物館深度融入城市生活與(yu) 社區文化,引導公眾(zhong) 將博物館作為(wei) 購物娛樂(le) 後的高級文化體(ti) 驗。
近日,首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百家博物館進校園”活動正式啟動,首都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等10家博物館的代表與(yu) 學校代表簽署共建協議;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等一批行業(ye) 博物館的精品課程還走進了學校課堂。
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持續推進博物館與(yu) 學校教育相融合,拓展館校協同育人的新機製,積極開發博物館社教課程和資源,助力青少年社會(hui) 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正如何曉雷所言:“博物館之城的核心任務是要做好建設、治理、開放、展示、服務、融合,要突破空間範圍界限,突出整體(ti) 性。”
數字技術構建發展新動能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國家文物局啟動了“中小博物館數字助力繁星計劃”,公益性地以技術資源,助力推動中小博物館可持續發展,推進中華文明數字成果共享。“近年來,新技術越來越多滲透到博物館建設中並取得良好成效。”在5月12日舉(ju) 辦的第八屆中國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上,北京市文物局一級巡視員向德春認為(wei) ,“在此基礎上,博物館當順勢而為(wei) ,搭上全媒體(ti) 的快車,不斷探索文化傳(chuan) 播新路徑,推動我國文博事業(ye) 大發展。”
5月15日,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湖北主會(hui) 場活動在湖北荊門舉(ju) 行。荊門市博物館新館於(yu) 當天正式開館,該博物館新館運用新科技、新材料等,設計了豐(feng) 富多樣的互動多媒體(ti) 環節,大大提升了展示水平。
同一天,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浙江主會(hui) 場活動在浙江麗(li) 水啟動。儀(yi) 式上,“鄉(xiang) 村博物館線上地圖”的正式發布引人關(guan) 注。據了解,“鄉(xiang) 村博物館線上地圖”小程序集合定位、打卡與(yu) 導航等功能,涵蓋遊線、展覽、活動、風物四大板塊以及全平台全量檢索服務與(yu) 地圖導航係統,串聯沿線鄉(xiang) 村博物館、旅遊景點等,為(wei) 遊客的鄉(xiang) 村博物館旅遊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在科學新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博物館通過與(yu) 數字技術的有效融合,可以不斷提高管理效能和文化傳(chuan) 播力,構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謝賓順表示,數字技術大大提升了博物館的科技感、未來感和趣味性,讓觀眾(zhong) 愛上博物館,自覺地接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知識,更好地實現博物館成風化人的初心和使命。(本報記者 劉源隆 盧 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