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古“掘溝”運河遺址獲得確認
光明日報訊(記者蘇雁)近日,2023大運河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hui) 暨徐家橋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hui) 在江蘇如皋舉(ju) 行。會(hui) 上發布重大考古成果,隋唐古“掘溝”運河遺址獲得確認。
受江蘇省文物局委托,從(cong) 2015年6月開始,南京大學考古文物係及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研究所所長賀雲(yun) 翱教授的專(zhuan) 業(ye) 團隊開展江蘇海上絲(si) 綢之路申遺點的調查研究工作。此後,他們(men) 陸續在與(yu) 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曆史有關(guan) 的南通如東(dong) 國清寺遺址和隋唐時代“掘溝”運河遺址一線,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
為(wei) 揭示徐家橋遺址地層堆積情況及遺址年代、性質,探明徐家橋遺址與(yu) 古運河的關(guan) 係,特別是要弄清古運河遺址的年代及其是否為(wei) 隋唐古“掘溝”運河的遺存,經國家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批準,賀雲(yun) 翱團隊於(yu) 2022年3月開始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同時,對位於(yu) 古通揚運河上的如皋市曆史城區開展了考古勘探,目的是與(yu) 徐家橋遺址考古協同認識如皋城市與(yu) 古代運河的關(guan) 係及城市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等問題。
經過2022年3月至12月近10個(ge) 月的發掘和勘探,考古人員在徐家橋遺址發現不晚於(yu) 唐代的古運河遺跡及晚唐五代時期的灰溝、宋代的古河道、灰溝、灰坑等各類遺跡11處,出土唐代至宋代的文物標本200多件,包括瓷器、釉陶器、鐵器、銅錢、銅像、磚瓦、建築構件等。
在如皋曆史城區的考古勘探結合了城市建築施工過程,發現唐代水井、宋代水井遺跡各一處,五代—宋代、元明時代的城市道路遺跡各一處,發現唐代至元明時代的瓷器、牙牌、錢幣等文物標本百餘(yu) 件。出土瓷器中有來自長沙窯、壽州窯、越窯、宣城窯、宜興(xing) 窯、景德鎮窯、吉州窯、龍泉窯等窯口的產(chan) 品,反映出唐、宋時代古“掘溝”運河沿線及濱海區域城市交通和商業(ye) 的繁榮。
賀雲(yun) 翱向記者介紹,如皋市徐家橋遺址及如皋市曆史城區的考古工作所獲發現對認識以下問題有重要意義(yi) 。一是確認了徐家橋遺址為(wei) 古通揚運河沿岸晚唐五代到宋代的聚落遺址。遺址與(yu) 其南側(ce) 的古運河遺址密切相關(guan) ,遺址中發現的一條宋代河道與(yu) 運河北岸直接貫通。遺址中出土的與(yu) 手工業(ye) 相關(guan) 的琉璃殘件、農(nong) 業(ye) 工具、古錢幣、不同窯口的瓷器、建築磚瓦、河道遺跡等,生動展現了唐宋時代古通揚運河沿線的一般聚落文化。由於(yu) 這是古掘溝運河沿線的首次聚落考古,在學術上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yi) 。二是確認了遺址所在的古通揚運河遺跡的時代和性質。發掘證明,該段運河的時代不晚於(yu) 唐代,結合唐代開成四年(839年)日本遣唐使團中請益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裏所記載的內(nei) 容可知,這段古通揚運河遺跡正是隋煬帝時期開挖的“掘溝”運河遺跡,也是唐開成四年日本遣唐使團去揚州及長安所行走過的運河河道,與(yu) 如東(dong) 國清寺遺址共同構成了南通“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曆史遺跡。
賀雲(yun) 翱認為(wei) ,出土的運河遺跡、來源廣泛的古代瓷器、古農(nong) 耕用具、古錢幣、古牙牌、城市建築遺跡等材料,為(wei) 認識大運河鹽文化、江海交匯地帶的區域開發曆程、江海城市文化起源發展、南通地區海上絲(si) 綢之路遺跡等曆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如皋徐家橋遺址及曆史城區的考古工作也有助於(yu) 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推動海上絲(si) 綢之路南通遺跡申報世界遺產(chan) 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