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博物館力量 促進可持續發展
作者:安來順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如期而至。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3個(ge) 關(guan) 鍵詞並列:博物館、可持續性、美好生活。文字簡明,但寓意深遠,就是促進文化遺產(chan) 領域與(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之間的積極聯動,為(wei) 致力可持續發展、建設美好家園而攜手共進。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形成之初,主要是指經濟、社會(hui) 和環境3方麵的可持續性。但隨著認識的深化和經驗的積累,人們(men) 逐漸意識到文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yi) ,對以博物館為(wei) 代表的文化機構的作用有了更多切身體(ti) 會(hui) 。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因此,“可持續”是博物館發揮功能的天然出發點。其收集、保存、研究和傳(chuan) 播的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通過在曆史與(yu) 現實、文物與(yu) 公眾(zhong) 之間搭建橋梁,博物館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被今天的人們(men) 所理解,幫助大眾(zhong) 形成和鞏固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信心。這也是各類博物館通常都會(hui) 有一個(ge) 通史類展覽的原因,通過梳理曆史,觀眾(zhong) 知道了自己從(cong) 哪裏來,如何一步步成為(wei) 今天的樣子。
2019至2022年,首都博物館連續策劃實施了三期麵向青少年觀眾(zhong) 的教育項目——《讀城》,從(cong) “追尋曆史上的北京城池”到“發現北京四合院之美”,再到“探秘北京中軸線”,點燃了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知北京、愛北京”的熱情。
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領域,博物館也有責任和能力參與(yu) 其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許多青少年對環境知識的最初了解都來自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基本陳列提供了從(cong) 自然看人類和從(cong) 人類看自然的雙重視角,北京正在規劃建設的國家自然博物館也以地球、文化、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為(wei) 主軸。
博物館在建設和運行中,也可以不斷自我完善,減少對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耗。由國家文物局指導的“全國博物館節能減排課題”調查顯示,目前我國47%的博物館在建設之初已考慮節能減排因素,25%的博物館建成開放後陸續進行了節能改造,32%的博物館有進行節能改造的計劃。今年3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榮獲全球建築界最高獎——普利茲(zi) 克獎,因為(wei) 它的建築形態與(yu) 周邊生態環境形成了良好互動,建築語言也有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寓意。
博物館正成為(wei) 城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剛剛公布的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為(wei) 6565家。目前,我國已有超過30個(ge) 城市啟動了“博物館之城”建設計劃。而在“博物館之城”建設中,“打造美育休閑娛樂(le) 等多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文化空間”和“加強與(yu) 周圍社區和城市的互動,提升輻射力和影響力”這兩(liang) 點最為(wei) 人們(men) 所期待。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博物館等文化遺產(chan) 機構可以為(wei) 市民帶來更強的“文化聚合力”,為(wei) 城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特殊的“文化輻射力”,為(wei) 城市在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帶來重要的“文化驅動力”。
同樣,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逐漸興(xing) 起的小型博物館正成為(wei) 鄉(xiang) 村記憶、民俗風情的“儲(chu) 存器”,聯結著鄉(xiang) 村的昔與(yu) 今。國家文物局在吉林、山東(dong) 、浙江三省開展全國鄉(xiang) 村博物館試點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浙江還上線了“鄉(xiang) 村博物館地圖”。
今天的博物館,也愈加重視自身在促進人民群眾(zhong) 健康福祉尤其是提高精神生活品質方麵的作用。研究表明,博物館的文化體(ti) 驗與(yu) 人們(men) 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之間存在聯係。特別是當博物館成為(wei) 社區文化體(ti) 係的有機組成部分,服務惠及大多數人時,這種聯係尤為(wei) 明顯。這其中,既有“現象級”特展帶給觀眾(zhong) 的審美和愉悅,更有許多充滿人文情懷的“小製作”產(chan) 生的共情和感動。2018年春節,南京博物院舉(ju) 辦的微型展覽《回家過年》備受關(guan) 注,因為(wei) 它再現了過去60年來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場景,特別是不同時期“家”的模樣和“年”的味道,引發了人們(men) 的懷念與(yu) 共鳴,各年齡段的觀眾(zhong) 都在現場找到了共同話題。
2022年和2023年新年期間,上海金橋碧雲(yun) 美術館分別舉(ju) 辦了《愛得不同》和《愛在身邊》兩(liang) 個(ge) 展覽。前者通過輔讀學校殘障學生的美術習(xi) 作,走進他們(men) 的世界,呼籲人們(men) 更多關(guan) 注特殊教育,為(wei) 這些孩子融入社會(hui) 創造條件;後者將目光投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種對特殊群體(ti) 的關(guan) 注觸動了觀眾(zhong) ,為(wei) 社會(hui) 帶來更多理解、善意和溫暖。
可以預見,博物館將在促進可持續發展、賦能美好生活方麵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wei) 推動相關(guan) 領域發展的宣傳(chuan) 者、參與(yu) 者和貢獻者。
(作者為(wei) 上海大學教授、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亞(ya) 太地區聯盟主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