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六百歲的昆曲,今天怎樣了?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陳雪
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中,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早已煙消雲(yun) 散,那麽(me) ,中國昆曲又是怎樣一種狀況?
“嫋晴絲(si) 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煙絲(si) 醉軟”“則為(wei) 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歌喉繾綣,唱不完眼前良辰美景;水袖輕舒,舞不盡心中百轉千回。清幽夏夜,江蘇蘇州昆山市巴城老街,昆曲《牡丹亭》的旖旎綺麗(li) 看醉了台下所有人。
“美得如夢如幻!”有觀眾(zhong) 輕聲讚歎。
的確,美,是古往今來無數觀者對昆曲的一致評價(jia) 。
“美在唱腔、身段,美在辭藻、情意,美在整個(ge) 氣質與(yu) 氛圍。用戲迷們(men) 的話說,從(cong) ‘皮相’美到‘骨相’。”中國昆曲評彈研究院院長朱棟霖說。
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將昆曲喻為(wei) 戲曲芳苑中的“一朵蘭(lan) 花”,道出其清雅高潔、意蘊綿長。
昆曲“幽蘭(lan) ”如何萌芽,又綻出了怎樣的芬芳?
“元末明初,民間南戲和昆山當地民謠曲調相融合,經‘精於(yu) 南辭,善作古賦’的昆山人顧堅改進,發展為(wei) 昆山腔。”朱棟霖細細道來,“嘉靖年間,戲曲家魏良輔在昆山腔基礎上,吸收餘(yu) 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等諸派特點,創出‘水磨調’,昆曲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水磨調,果然形容貼切——行腔低回委婉、舒緩圓融,似水磨湯團般細膩軟糯。正如明代曲家沈寵綏《度曲須知》所言:“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
字清、腔純、板正的水磨調,很快大受青睞,文人墨客紛紛為(wei) 其創作劇本。劇作家梁辰魚以西施與(yu) 範蠡故事為(wei) 藍本創作的《浣溪沙》,排演後“羅織富麗(li) ,局麵甚大”,第一次使昆曲從(cong) 清唱變成了完整的戲曲形式。
“自此,昆曲的幽香飄出江南,傳(chuan) 到京城、傳(chuan) 進宮廷,逐漸成為(wei) 風光無二的‘宮廷雅樂(le) ’。《舊京逸事》載:‘今京師所習(xi) 尚戲曲,一以昆腔為(wei) 貴。’優(you) 秀劇本也紛紛湧現,《玉簪記》《紅拂記》《長生殿》《桃花扇》……昆曲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審美,被譽為(wei) ‘百戲之師’。”朱棟霖說。
然而,梨園之大,自有群芳競妍。清乾隆年間,京腔、秦腔、梆子腔等被稱為(wei) “花部”的地方戲蓬勃湧現,一邊汲取著昆曲的藝術滋養(yang) ,一邊釋放出新鮮而旺盛的生命力,以其通俗化、鄉(xiang) 野氣備受民眾(zhong) 喜愛。“花雅之爭(zheng) ”中,“雅部”昆曲逐漸失色。清末民初,國運衰微,全國昆曲戲班更是萎落無幾……
在姑蘇城北五畝(mu) 園內(nei) ,記者見到了蘇州昆劇院原院長蔡少華。
“1921年,蘇州‘四大坐城班’相繼解散。為(wei) 播火傳(chuan) 薪,多位昆曲家、票友聯合籌款,在這裏成立了昆劇史上第一所科班學堂——昆劇傳(chuan) 習(xi) 所。曆經勤學苦練,44位‘傳(chuan) ’字輩學員學成出師。”指著“昆劇傳(chuan) 習(xi) 所”的石刻牌匾,蔡少華向記者介紹,“此舉(ju) ,為(wei) 昆曲複興(xing) 保留了‘火種’!”
新中國成立後,傳(chuan) 統戲曲終於(yu) 迎來春天。
1956年初,由“傳(chuan) ”字輩藝人周傳(chuan) 瑛、王傳(chuan) 淞等參與(yu) 整理改編的昆曲《十五貫》,登陸杭州演出20餘(yu) 場,梅蘭(lan) 芳、歐陽予倩等文藝名家被深深吸引,梅蘭(lan) 芳每場都要買(mai) 下十幾張票送給親(qin) 友。時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田漢當即拍板:晉京演出!
“當年,《十五貫》在京連演46場,觀眾(zhong) 達7萬(wan) 多人次,出現‘滿城爭(zheng) 說《十五貫》’的盛況。毛澤東(dong) 、周恩來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到場觀看,給予高度肯定。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從(cong) “一出戲救活了一個(ge) 劇種”談起》……《十五貫》成為(wei) 文藝推陳出新的範例!”蔡少華不勝感慨。此後,全國陸續成立8大昆劇院團,一批批新秀次第湧現。
月落重生燈再紅,妙竹佳音發新聲。
進入新世紀,昆曲的身姿,愈加曼妙!2001年,600歲的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
2004年6月,蘇州昆劇院攜手“昆曲義(yi) 工”、美籍華人作家白先勇,在蘇州大學推出青春版《牡丹亭》。“蘇大存菊堂裏,2000多張椅子找不到一個(ge) 空位,過道裏還擠滿了人。”作家何華記憶猶新。
那是上中下三本連演三天,天天盛況如是。媒體(ti) 報道稱,“使昆曲的觀眾(zhong) 年紀下降了30歲”。迄今,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超過400場,青年觀眾(zhong) 達75%。
在青春版《牡丹亭》帶動下,2017年,由北京大學牽頭、16所在京高校和1所中學創排的校園傳(chuan) 承版《牡丹亭》問世,並在全國巡演。“你看,書(shu) 本上的詞句活了,化作一個(ge) 手勢、一個(ge) 眼神、一個(ge) 身段,柔美地向你拋來,一呆一驚之後,頓感欣喜。”一位學生感言,找到了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對話的門徑!
近年來,昆曲藝苑“姹紫嫣紅開遍”: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1699·桃花扇》製作完成,上海昆劇團“臨(lin) 川四夢”重磅登場,北方昆曲劇院醞釀推出全本《西廂記》……
“這一盛況背後,是黨(dang) 和國家的政策支撐:2001年,文化部提出‘保護、繼承、創新、發展’八字方針,確定昆曲為(wei) 國家重點保護藝術;2004年,《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實施方案》出台;2015年,昆曲扶持專(zhuan) 項納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藝術傳(chuan) 承發展計劃’……”朱棟霖一一曆數。
今天,更多精彩如蘭(lan) 綻放——
在蘇州名勝滄浪亭,園林版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記》正在上演。一路走、一路看,仿佛穿越千年,進入了沈複夫婦“布衣菜飯,可樂(le) 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的詩意生活。2018年至今,該戲已在此演出200餘(yu) 場……
昆山市小梅花戲曲藝術團,小演員們(men) 日複一日揮汗苦練,一顰一笑、一招一式皆成妙趣。20多年來,這裏已走出數十位優(you) 秀學員,20多人獲“金花獎”“金花狀元獎”……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劇場,昆曲展演周引來觀者如潮。《蝴蝶夢》《世說新語》《瞿秋白》諸多劇目,從(cong) 經典到新編,從(cong) 曆史到現代,盡顯南昆風華……
水磨悠悠韻無窮。越來越多的觀眾(zhong) 體(ti) 會(hui) 到昆曲之美。正如《牡丹亭》唱詞那般:“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