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不斷提升營商環境的競爭力吸引力

發布時間:2023-06-06 09:19: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張軍(jun) 擴(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今年以來,隨著疫情形勢的持續好轉,我國經濟也呈現出穩定恢複的良好態勢。盡管經濟恢複還不平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但隻要年內(nei) 不再發生比較嚴(yan) 重的疫情反複或其他大的衝(chong) 擊的話,今年增速達到5%以上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wan) 緒,要從(cong) 戰略全局出發,從(cong) 改善社會(hui) 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ju) 目張做好工作。“從(cong) 改善社會(hui) 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我認為(wei) 這抓住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最關(guan) 鍵問題,抓到了短期經濟穩定恢複和中長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隻有市場主體(ti) 預期趨穩,信心增強,各項政策才有發揮作用的基礎,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從(cong) 而才能達成綱舉(ju) 目張的效果。

  市場主體(ti) 特別是民營企業(ye) 預期和信心問題,不僅(jin) 是影響當前經濟穩定恢複的最重要因素,更是事關(guan) 我國現代化全局的重大問題,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並努力加以改善和提升。而從(cong) 現實情況來看,要真正有效穩定預期和提升信心,除了中央已經部署的各項促消費、擴投資等短期政策舉(ju) 措之外,還要努力解決(jue) 一些影響企業(ye) 特別是民營企業(ye) 預期與(yu) 信心的深層問題,推動優(you) 化營商環境的工作進一步走深走實。重點包括以下三個(ge) 方麵:

  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我國營商環境的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水平

  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直是我國優(you) 化營商環境的目標要求,二十大報告不僅(jin) 繼續明確了這三項要求,而且提出要按照這三項要求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也再次對此做了強調。

  我國實行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市場化是應有之義(yi) 。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也是一個(ge) 營商環境市場化的過程。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一直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論出於(yu) 什麽(me) 原因,如果客觀上計劃、行政力量增強而市場力量削弱,不僅(jin) 會(hui) 產(chan) 生巨大的擠出效應,也不利於(yu) 營商環境的優(you) 化和市場主體(ti) 信心的增強,最終也會(hui) 損害發展的後勁。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總體(ti) 來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營商環境的法治化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存在的問題依然較多,改善的空間依然較大。

  在當前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多變、國際產(chan) 業(ye) 布局劇烈調整、各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更趨激烈的背景下,提升我國營商環境國際化水平,顯得尤為(wei) 重要。當前,外資企業(ye) 投資下滑的問題尤其值得關(guan) 注。去年我國固定資產(chan) 投資同比增長5.1%,可是分類來看,內(nei) 資企業(ye) 投資增長5.5%,港澳台資企業(ye) 投資增長0.2%,而外資企業(ye) 投資是下降4.7%。這種情況說明,提高營商環境國際化水平、優(you) 化外資企業(ye) 營商環境,不僅(jin) 具有重要性,也具有緊迫性。

  進一步優(you) 化企業(ye) 發展的政策環境,降低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問題是近年來企業(ye) 反映比較突出的一個(ge) 問題,也是今後推進優(you) 化營商環境走深走實需要重點關(guan) 注和解決(jue) 的問題。

  一是政策的穩定性問題。越是在經濟環境不穩定的時期,越需要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穩定企業(ye) 預期與(yu) 信心。無論多好的政策,要想取得好的實施效果,都不僅(jin) 需要好的方向、原則、內(nei) 容,而且需要把握好出台的時機、節奏,也就是通常所講的“時效度”問題。強調政策穩定性不是否定政策調整優(you) 化的必要性,而是強調政策調整要盡量避免“急轉彎”和“翻燒餅”。

  二是政策的係統性和綜合影響需要充分考慮。經濟社會(hui) 發展是一個(ge) 相互關(guan) 聯的複雜係統,既要防止出現合成謬誤,避免局部合理政策疊加起來造成負麵效應。也要防止分解謬誤,避免把整體(ti) 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也指出,要“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要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yu) 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這些要求針對的都是這個(ge) 問題。

  三是政策要與(yu) 發展階段和國情特點相適應,要分門別類、因地製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化地搞“一刀切”。我國是一個(ge) 發展中大國,雖然發展成就巨大,產(chan) 業(ye) 門類齊全,但畢竟產(chan) 業(ye) 技術水平層次不齊,區域發展差距很大,既有非常先進的產(chan) 業(ye) ,也有十分傳(chuan) 統的產(chan) 業(ye) ,有些甚至還是手工作坊。在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就業(ye) 壓力之下,盡管我們(men) 要為(wei) 推進產(chan) 業(ye) 升級付出百倍努力,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ei) ,各種技術層次的產(chan) 業(ye) 並存發展可能是我們(men) 必須麵對的現實選擇。

  更加注重企業(ye) 發展宏觀環境和輿論環境的改進

  近年來一個(ge) 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在經濟麵臨(lin) 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企業(ye) 越來越關(guan) 注宏觀問題。因此,不論是短期促進經濟穩定恢複向好,還是夯實長期高質量發展基礎,都不僅(jin) 需要出台一些具體(ti) 的支持救助政策,更需要大力改進企業(ye) 發展的宏觀環境。

  另外一個(ge) 值得注意的是輿論環境對企業(ye) 預期和信心的影響。近年來,盡管我國大政方針並沒有改變,也不會(hui) 改變,但一方麵,一些與(yu) 中央大政方針不相符的言論不時出現,而且得不到及時和權威的反駁與(yu) 澄清,造成不良的社會(hui) 影響。因此,今後一方麵,對於(yu) 那些不符合中央精神的不正確言論,有關(guan) 部門一經發現,要及時予以批駁和澄清,決(jue) 不能聽之任之,默許縱容,造成不良社會(hui) 影響。另一方麵,重要政策的出台不僅(jin) 需要充分醞釀,權衡利弊,而且一旦出台,就需要盡快公布具體(ti) 內(nei) 容和實施細則,充分解讀,以避免被誤讀誤解,形成不利的社會(hui) 輿論環境。

  曆史經驗一再證明,在機遇風險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最好的應對政策,還是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從(cong) 經濟發展的角度講,就是要不斷優(you) 化我國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和提升我國營商環境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競爭(zheng) 力、吸引力。無論是從(cong) 供給側(ce) 來看,還是從(cong) 需求側(ce) 來講,我國都具有顯著而獨特的優(you) 勢條件,隻要我們(men) 的營商環境不斷優(you) 化,具有更強的競爭(zheng) 力和更大的吸引力,就一定能夠形成更強的發展優(you) 勢,不僅(jin) 能夠抓住機遇,也能夠化危為(wei) 機,獲得更好的發展。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